应可军 | 宁海溪坑文化(外二篇)

宁海溪坑文化

文/应可军

溪流,宁海一般称溪坑,宁海有五大溪流,即白溪、杨溪、凫溪、中堡溪、清溪等。涉及全县10个乡镇、街道,流经上百个村庄。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宁波市下辖县,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县域面积1931.22平方千米。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乡,2018年常住人口68.5万人,2020年7月,入选2020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榜第60位。
宁海县古属台州,建国后划归宁波市管辖。宁海之名,顾名思义,宁静之海。相传东海之内皆波涛汹涌,惟有此处港湾风平浪静,故名宁海。静海溢出的这份诗意,令人欣羡,令人神往。宁海置县始自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至今已有1740多年的历史。除正式县名外,还有许多美丽的别名,如白峤、丹邱、桃源、宁川、回浦、缑城、广度里等,故清代末年,有一首《宁海县歌》广为流传:“丹邱白峤古名区,西接天台东尾闾;一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出名儒。”诗中的丹邱、白峤、回浦就是宁海县的别名。
宁海县有五大独流入海水系,即清溪、白溪、大溪、凫溪、中堡溪。除清溪、白溪的源流是来自华顶山和苍山外,其余三条溪都是在县内。
白 溪(又称白诸溪、水母溪),发源于天台县华顶山学堂岗(1094.5米)北麓,流经黄坛镇、桑州镇、岔路镇、前童镇五大镇,汇大溪水后亦称“双港”、“水车港”,东向白峤港入三门湾。主流全长66.5公里,流域面积627平方公里。大溪为白溪最大支流,前人以其溪流之大而向称大溪。发源于宁海县境深圳镇西北第一尖(镇亭山)南麓。流长37.2公里,流域面积210平方公里。
清溪:发源于天台县苍山(海拔1113.4米)北麓。经天台县东部于下溪头村进行入宁海县境,从西向东流经桑州镇全境,后由下沙地东入三门县注入三门湾。主流全长39.5公里,流域面积164平方公里,宁海县境内54.62平方公里。
凫溪,又称浮溪,溪流下游旧时常有野鸭浮游其上,故称“凫溪”,又“凫”与“浮”通,旧时也作“浮溪”。发源于宁海县境深甽镇西北第一尖(镇亭山)南东北麓。流经深甽镇、西店镇、梅林街道等镇、街道,至西店镇凫溪村入铁江。主流长度28公里,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
中堡溪,发源于宁海县和象山县交界之茅庐岗。西南流经胡陈乡进入胡陈港水库。主流长14公里,流域面积78.7平方公里。

白溪水系

白溪又称白诸溪、水母溪,发源于天台华顶峰学堂岗北麓,海拔高度1094.5米,水源从庙下坑流下,穿山谷、汇清泉,过宁海县境内,后入三门湾海域。主流长66.5公里,流域面积627平方公里,年经流量7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为5.8万千瓦。白溪是宁海最长最大的溪流。
白溪的名称来历有三种说法:据白溪村《王氏宗谱》载,“白溪者,我先人以溪低田高而不可灌溉也,若白(徒)有一条溪者,即溪水白白流失”。另一说,白溪水系是由数百条大小溪流注入而成,大的溪流有大溪、混水溪、大松溪、干坑溪、梁皇溪等,因为汇合而成的飞瀑流泉如雪洁白得名。还有一种神话传说,很早以前,这里的深山曾经蛰卧着一条白龙,龙口喷出之水是洁白的。后来白龙遨游东海,所经之处草石皆白,由此种种的传说和地域环境的想象,因而冠名为“白溪”。
白溪上游在天台县境内有二条溪流,一是大同溪,长11.6公里,流域面积75.5平方公里,流经双峰庙下坑入宁海县内,注入梅坑溪;二是金顺溪,流域面积为40.2平方公里,经望海尖流入宁海境,注入大溪。上述两支水与大松溪汇流后,俗称“白溪”。
溪流经长溪滩、大官山、里王、白溪乡自西弯曲向东流,经江家、兆岸、上金、前后类、高坦、隔潭、前溪桥、柘湖杨、妙山、石舌章、赵家山、马婆园,与杨溪汇流入水车港(俗称双港),经白桥港出海,横贯县境。
溪流流经上金、其流开始阔,原可通竹筏,从上金下游至柘湖杨,两岸村庄密布,土地平旷,支流交叉。因洪水夹带泥沙石,局部溪流形成沙嘴浅滩,障碍重重,水流两次改道。原溪道从岔路水口庵流经柴家兰田垄、经湖头、洪头岩、竹林后门到妙山北峡口入水车港出海。
第一次改流黄沙坝,经大溪王、洪岩头、竹林后门、妙山北峡口入水车港出海。第二次流向前童村南沿山脚,经柘湖杨村南、过妙山北口入水车港出海至今。

白溪支流

大溪:古称大瑜溪,又称黄坦溪(黄坦东称杨溪),是白溪最大支流,源出马岙与新昌县交界第一尖南麓,主流全长37.2公里,流域面积21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120米,流经龙宫、西溪、大庙溪、沙地至黄坦水库;经草湖、范家到城关南跃龙山、又经屠岙湖、马婆园汇流白溪。明崇祯《宁海县志》载:“(大溪)旧自草湖并山东引,距邑颇远,宋元祐(1086-1094)间罗提刑檄凿使近邑,民便之。”
干溪:源出白龙潭上游百亩洋村后,主流长6.5公里,溪床平均宽17米,流经上干溪、下干溪、辛岭、赵郎场、双水汇流大溪。
梨头山坑溪:源出水车里岙,主流长1.5公里,溪床平均宽1.5米,在象鼻头与白溪合流。
岙坑溪:源出状元峰,主流长2公里,溪床平均宽6米,在水车乡汇流白溪。
辛岭脚溪:源出状元峰,主流长5公里,溪床平均宽15米,在岩头下与白溪合流。
大松溪:源出马岙望海岗,主流全长20公里, 流域面积66平方公里,溪床平均宽25米,有墩深坑、里坑溪、小塘溪、上辽岗溪、深坑溪、横坑溪6条小溪汇流。
牛路坑溪:源出前童镇花园,主流长20公里,溪床平均宽15米,于长溪滩前从北侧注入白溪。
冷水坑溪:源出白溪乡岩头罗,主流长10公里,溪床平均宽8米,以冷水坑注入白溪。
龙潭坑溪:源出王爱乡水槽,主流长6公里,溪床平均宽4米,于龙潭坑注入白溪。
下步坑溪:源出王爱乡山头,主流长5公里,溪床平均宽4.5米,在下沙田注入白溪。
梁皇溪:源出梁皇山,主流长度10公里,溪床宽度22-35米,有中家湖、马鞍山、清潭坑三支水汇流,在妙头山与白溪汇流。
小坑溪:源出桑州镇白舌坑,主流长20公里,溪床平均宽度12米,在前童大桥与白溪汇流。
大岭脚溪:源出杨家山,主流长5公里,溪床宽3米,在南岙村甘水斗注入白溪。
岙坑溪:源出状元峰,主流长7.5公里,溪床平均宽12米,在庙后山与白溪合流。
板昌门前溪:源出竹林岭头岙,大弯山、百丈丘、主流长7公里,溪床平均宽8.5米,上游有东阳坑、哑叉坑、白岭姜三支水,都在板昌村后桥汇合后,流经桐潭横山与白溪合流。
白坑溪:源出岔路乡柴界山,主流长15公里,溪床平均宽10米,在前后类村与白溪汇合。
墙桶坑溪:源出岔路乡后山甲,主流长3.5公里,溪床平均宽5米,在长白潭与白溪汇合。
桶条溪:源出永乐寺,主流长6公里,溪床平均宽10米,最大洪水深6米,在高坦岭脚与白溪汇合。

白溪水库与浙东大峡谷

白溪,作为宁海县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天台县,流经岔路、前童、跃龙、越溪等乡镇(街道),与洋溪汇合入三门湾出海,横贯县境。流域内有国家大(二)型水利工程--白溪水库,水库集雨面积 2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81亿立方米。拦河坝为砼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24.4米。是宁波市重要的供水水库。
浙东大峡谷位于宁海县境内,规划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30多平方公里;距宁波114公里,宁海县城29公里;距沿海大通道甬台温高速公路岔路出口9公里。浙东大峡谷乃是一处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依托,以台岳文化精粹为内涵,以青山绿水、奇峰怪石、溪流飞瀑、原始森林和现代游乐为特色的生态风景区。
世人大多知道徐霞客是江苏人,却不一定知道他的《徐霞客游记》是从记述淅江宁海风光开篇的;很多人都知道宁波白溪水库,却不一定知道它就坐落在宁海浙东大峡谷浙东大峡谷距宁海县城29千米,原名大松溪峡谷。峡谷两岸山峻崖险,溪中潭深流急,怪石遍布,飞瀑直垂,自古人烟稀少。白溪水库建成后,峡谷里水曲流长,宛如天河,因此又名天河生态风景区。这里是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同时也是国家森林公园和4A级国家旅游度假区。
浙东大峡谷拥有六曲溪、十八雄峰、二十八水涧、七十二瀑布,以“峰险、谷幽、水绝、石奇、根玄、雾幻”著称,以其“原始、神秘、野性、雄奇”征服所有慕名来访的中外游客。分为八大景区,目前已建成开放的有大松溪峡谷、双峰省级森林公园和飞龙湖三大景区。
其实宁海有名有姓的溪坑更多。他们是五大溪的支流。承担着沿线村庄防洪、排水等功能。 在古代这些溪流其实承担着各个村庄的运输的功能。旧时没有汽车等大型运输工具。但有小船、竹簲,村前村后都有溪涧可以转拨。有一条溪流把宁海所在各村紧密相连。商铺里的货物基本靠竹筏在溪上往返运输,这条美丽的溪流几乎是宁海一方百姓的生命线。簲户们将地方特产用竹筏运往埠头港口,卸货,在这里转运上船宁海县县境依山傍海,处于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宋季宁海进士储国秀在《宁海县赋》中曰“控直港于稽鄞,引大洋于温福,出乌崎、通鸭绿、 晞日本、睇阳谷”,可见宁海当时水上交通十分发达,港口甚多。再加五大溪流及许多支流密布。支流倒是百姓仰赖的母亲河,宋代丞相叶梦鼎更多接触的是中堡溪,明代大儒方孝孺接触的是桃花溪。宁海留存着不少宗谱。
家谱中的八景,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林木,到佛寺道观、名人遗迹、农耕渔樵、民居桑田等等,凡一族所居某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以及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都是八景可以反映出地域各处的对象。某一家族所在某地名的八景并不一定囊括了当地的全部景观,但八景却完全可以成为当地景观和地名的代名词。
宁海多小山丘,山间有许多小溪,水潭和瀑布。小溪中的水非常清澈,水底铺着满满的石子,孩子们在溪边戏水,玩的不亦乐乎。墨绿的水潭仿佛人的眼睛,颇有灵性。瀑布从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垂直落下,犹如一堵水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宁海各镇乡分布的溪流,文人非常喜欢描写。下面我将现存描绘溪流或海滨池塘的诗文整理分列如下供大家参阅。
跃龙街道的《宁海竹枝词》: 
竹筏编成泛绿漪,一篙春水载鸬鹚。
毋用网罟毋用钓,管取生鱼作酒资。
桃源街道的《双涧回澜》:
国清双涧出天台,此地交澜何处来。
北溯渊源徒马岭,南流缭绕与龙回。
波澄水浅银砂露,雨急风生雪浪堆。
三两浮鸥闲戏浴,小桥人过几徘徊。
梅林街道的《凤潭观鱼》:
凤潭清彻底,白水咏晴津。
玉尺量波阔,银花濯麋频。
欢同文沼跃,胜比鲁棠陈。
造化从堪见,川鱼烂性贞。
桥头胡街道的《游鱼出听》:
潮平渔火一江宽,古瑟铿铬错落弹。
水面听来鱼度曲,烟波患煞脍登盘。
闲鸥点破青皮阙,淡雾笼成白玉团。
知汝浮沉饶有乐,五湖容我挂锥冠。
大佳何镇的《桃溪布锦》:
桃溪胜景胜桃源,遇得渔人便舍船。
锦布缤纷无杂树,坐化潭月地行仙。
强蛟镇的《黄磡潭清》:
一水湾环绕岸行,流经黄磡独涵清。
耕夫争取归田去,犹自沄沄欲满盈。
西店镇的《凫江夜月》:
一潭秋江上,婵娟月影生,蛟龙吞不得,星斗映难明。
水落波光净,天空夜气清。孤舟当自泛,相对酌三更。
深甽镇的《蛙岩钓月》:
蛙蟆岩下碧潭清,垂钓人来月色明,
两岸澄波竿影见,一轮皓魄水光平。
鱼儿恰趁珠晖出,蛤霸又传鼓吹鸣,
坐立频添濠上趣,婵娟好景尽忘情。
岔路镇的《白溪瀑布》:
万壑千峦共倒倾,一溪缭绕傍村盈。
萦青原有沾衣意,练白还多瀑布形。
翻下瓶如高屋建,平铺机借远山横。
天河上下遥相映,休拟都因织女成。
桑洲镇的《一水环清》:
带水西流旋复旋,穿桓屈屈滴涓涓,
山家得此凔浪调,孺子天怀出自然。
一市镇的《清溪映月》:
一湾流水正泓涵,皎月当空委照含。
璧泻圆光如十五,钩沉曲弦想初三。
冰壶里明辉合铸,镜江心霁色凝函。
濯罢长缨清可掬,浑携王印上寒潭。
越溪乡的《前堤鱼黍》:
前堤带抱海为畴,一望平泉静不流。
香稻淡黄应候熟,游鱼上下遂波浮。
闲持六物国盈蒌,忙理三时贮满楼。
盘谷幽深尘虑小,敲棋南酒对沧洲。
长街镇的《屿塘春涨》:
野老披蓑荷笠行,连潮乐好雨迎春。
门前一片桑田水,涨作黄河两岸平。
前童镇的《潇汀浴鸥》:
潇汀溪上浪悠悠,偶过其间见浴鸥。
雨后乘闲翻水面,风前趁兴弄滩头
呼雏泛渚相亲近,同类眠沙任沉浮。
日晚倦飞依蓼岸,何嫌漂荡遂波流。
力洋镇的《柳潭垂钓》:
潭映千条柳线柔,持竿闲向此中求。
波涵马尾棕丝乱,鳞槮鹅毛讶饵投。
数尺影翻青藻宻,满池痕飘绿荫稠。
得遇莫说寻常事,为问渔翁有帛不。
胡陈乡的《三阳杂咏》:
雨后溪痕涨一篙,无边诗景在东皋。
吟鞭遥指南坑去,满路咿呀听桔槔。
茶院乡的《双屿垂钓》:
白满方塘绿满洲,半竿摇动五湖秋。
旁人休作等闲看,胜比太公渭水游。
作为水文化的诗词上列仅仅是一部分,单单本人所收藏的每镇乡少至一二首,多至数十首,这些诗绝不例外,与今天诗路宁海的诗词相比,不过表现方法截然不同。山还是这山,这水还是这水。诗味截然不同。因此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山水是永恒的存在,而人生却是短暂的。诗人面对山水,浮想联翩,发出了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我常想为什么今人难以写出古人那样凝练的诗句。即使是仿写也不见有古诗歌那种韵味。是今人语言水平不够,还是其它原因?我终于觉得是因为时代环境变了,导致人们的情感的变化,对事物认识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从而少有古人的创作冲动与激情。因为作品的产生必然是作者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而这种情感的产生必然与周围的人事等环境因素有关。

一诗一景观

文/应可军

从《诗经》开始,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就喜欢游历美景,寄情于诗,当古诗词遇上美景,平平仄仄惊艳了千年,这些风景名胜,也在古诗词中流传了千年。闲读诗词,古人携风月入诗,落笔如画,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闲适,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阔,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世间最美的风景,都在古人的诗里,让我们跟随者古人的诗歌,去寻觅那些依旧美丽的风景。宁海县的生态资源、景点景区,其实,古已有之。我国旅游胜地大都有“八景”“十景”之称,诸如“西湖十景”“燕京八景”等。
同样,我县各乡镇(按原49个小乡镇划分)均有景点,尤以“八景”居多,根据我所收藏的历代诗词材料,已让我編纂成书的有《宁海竹枝词》《宁海历代诗词选》《宁海历代楹联集成》《宁海徐霞客古道历代景观风景诗文选》等,关于八景诗,据不完全统计,唐宋元明清,历代除了唐代均有,宁海将近有一千多组八景诗。我已有大部分接触过,当然有的景点也有新编的诗词,具体可见《美丽乡村处处歌》。
据查考:“八景”出自宋代名画家宋迪。宋迪以湖南潇湘一带的景物为题材,绘制了八幅山水画。名为“潇湘八景图”,即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日,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一时观者如云,“潇湘八景”,顿时声名鹊起,文人们仿照“潇湘八景绘制了当地的八景。如宁海宋代就有“马岙八景”,即五峰叠翠、双漳流清、阆泉漱玉、雪洞堆琼、盘松挂月、书壹留读、琴室遗音、石笔书空等,一时各地乡镇,多用四言句列其景物。自此“八景”之称便风行各地。当然还有不少“六景”“十景”“十八景”等古人留下的很多诗词,有写亲情的,有写友情的,有写梦想的……当然也有写美景的,自古文人墨客都爱游玩,因此写过不少关于景点的诗词,兜兜转转千百年后这些景点都火了,他们那时候肯定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某个地方会因为自己写的一首诗火起来吧。
清代是编修地方志和谱牒的鼎盛时期。撰写“八景诗”也是历史传统,全县各地所居住的村落,均请名人将四周的大至名山胜地,小至庵院岩石,绘成八景,题诗作咏,以壮本地风光。如“连福八景”:沧海晨曦,竹圃晴烟,清溪绕带,松林晚翠,福地灵泉、岩石夕照,古岭垂虹,案峰迭浪。
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不胜枚举,尽管创作者文化程度有所差异。平庸者不少,但也不乏有大手笔作品,无形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传统的“八景”形式(这是积淀甚深的“镇乡文化”),从一个侧面总结家乡的亮点,激发人们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从而使之发扬光大。这些诗作题材真实,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成为家乡文献。通过阅读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启发开发景点的灵感,而且还可以提高景区文化内涵,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含金量”极高的家乡品牌,是凝聚了建村历史、人文政治、诗词文化、旅游人居等诸种元素的文化结晶。好诗衬好景,不但可增加景点的文化韵味与历史感,也是对雅事风尚的一种志记。诗写得好,就易于传播,当“八景诗”为游客所传诵,大景区就深入人心了。
景诗,以今天来看,有的虽属于当时夸大其词,牵强附会。岁月沧桑,昔日景观有的已不复存在,或已面目全非。但绝大多数是有据可查的,还是相当有价值的,特别是对于旅游景点的开发,可以借助于景诗。景诗较为集中地概括附近的景色,查根究底,是大有裨益的。
浙东唐诗之路之登天台、泛沧海,宁海是一个重要节点。诗人们在登山泛海中留下了千百首诗词,是中华诗词中的精彩一页。在之后的千百年间,宁海这条登山泛海之路一直清晰可见,且有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和乡贤名士在这里踯躅徘徊,留下诗赋词章,极大地丰富了诗路文化。
今日,“中华诗词之乡”的成功创建,正是“诗路宁海”的承接和弘扬。“诗路宁海”西登天台山,东出沧海,一路三溪,约计23个节点,一诗一景观,几乎贯穿宁海全境。现今走在这条诗路上,诗情与李杜对接,诗心与美丽乡村融合,诗思因之激越,诗意更为盎然,《诗路宁海》承载千百年的缑乡诗人之梦,呼之即出。恰与宁海八景诗词不谋而合。如果经过整理,再編一册《宁海八景诗大全》当然需要一个整理、发掘、研究的过程,各地的景点犹如散失的珍珠。用一条锦线连接在一起,便是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这条锦线就是交通、宣传等。也是《诗路宁海》的一册最佳导游。

诗路宁海节点——清溪

文/应可军

清溪,位于宁海桑洲镇,一走进宁海县桑洲镇,就会看到一条宽阔的河道穿镇而过,它就是桑洲百姓的母亲河——清溪。清溪,发源于天台县苍山北麓,由天台下溪头村进入宁海桑洲境内,经上叶、辽车、坑口村至桑洲穿村而过,自西逶迤东去,在三门县沙柳旗门港注入三门湾,全长40余公里,流域面积164平方公里,其中宁海县境内流域长度12公里。
最近,宁海宣传部会同跃龙诗社等部门提出诗路宁海的设想。提到“浙东唐诗之路之登天台、泛沧海,宁海是一个重要节点。诗人们在登山泛海中留下了千百首诗词,是中华诗词中的精彩一页。在之后的千百年间,宁海这条登山泛海之路一直清晰可见,且有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和乡贤名士在这里踯躅徘徊,留下诗赋词章,极大地丰富了诗路文化。今日,“中华诗词之乡”的成功创建,正是“诗路宁海”的承接和弘扬。“诗路宁海”西登天台山,东出沧海,一路三溪,约计23个节点,几乎贯穿宁海全境。现今走在这条诗路上,诗情与李杜对接,诗心与美丽乡村融合,诗思因之激越,诗意更为盎然,《诗路宁海》承载千百年的缑乡诗人之梦,呼之即出。

一、天台山寻诗之路:

朱行桥(西店)—义门(洞口庙)—冠庄—缑城(桃源桥)

—大溪—梁皇驿—台岳东门(王爱山)—天台山。

二、东出天台山泛海之路:

1.清溪—桑洲驿—旗门(东岙)—尾闾;

2.双峰(逐步)—白溪(天河)—上金谷—前童—寿宁寺(枫槎)—白峤(瀛岩)—长亭(泗洲)—尾闾;

3.望海岗—龙宫(镇亭山)—雁苍山(阆风台)—凫溪—宁海湾—东海。”

依本人掌握的一些材料来分析认为;其中.清溪—桑洲驿—旗门(东岙)—尾闾;这条线比较切实。虽然现存记录的文献比较缺乏,至于唐代的诗文存留更少,几乎是零。文化需要传承。诗文肯定有他的延续性相对而言,清溪、桑洲驿、旗门(东岙)—尾闾一线的唐宋元明清诗作遗留的还是有一部分,具体在各大宗谱中及相关文献里有反映。

诸如清溪;元代诗人顾田就有;《过视桥即事》二首。就是描写清溪一带旖旎秋天景色:

其一

长桥锁断江水折,碧波遥与云相接。

老翁杖策秋树根,笑见儿童拾红叶。

其二

红叶黄花秋色好,随风步屧清溪道。

清溪之水如镜清,照见溪边一衰老。

元末明初的诗人顾田,字九畴,号耕云散人,南田临门村人。元季副贡,即科举考试曾中拔贡之副榜,可直接参加省会试(考举人)。他善诗,著有《耕云集》和《耕云集遗》堪称“南田诗人”。

清溪泛舟图

清夜寥寥兴洗然,扁舟一叶小于莲。

玉箫声断空回首,秋满江乡月满人。

由于本人2013年因心血管大病后,肢体有诸多不便,再加电脑、扫描仪、照相机等电器长期未用,使用也不正常,目前寻找资料比较困难。

记得宁海一市东岙旗门留有几组八景诗,诸如:

清溪映月

一湾流水正泓涵,皎月当空委照含。

璧泻圆光如十五,钩沉曲弦想初三。

冰壶里明辉合铸,镜江心霁色凝函。

濯罢长缨清可掬,浑携玉印上寒潭。

新岭归云

巍巍峻岭接苍冥,云隶行云几度经。

卧士山中常赠白,游人足下忽垂青。

无心已遂从龙志,有熊宁高隐豹形。

酷爱斜阳收暮雨,奇峰独自傍烟屏。

岐门涌浪

两峰高并启重昏,潮汐时来气欲吞。

远岸平峙云垒海,横滩涨处月当村。

随风势回灵鳅澈,带声雨雄怒马奔。

饱看鲲鲸频破浪,奚须神禹填龙门。

曲巷笼烟

环堵微行达野塍,千家烟火一时凝。

昏黄笼处虹犹委,淡白飞时云自蒸。

拂水燕回惊柳锁,冲霄鹤避觉茶烹。

若将醉眼窥花色,入户朦胧拨雾行。

龙罔观海

龙山首枕海天空,极目苍茫大造穷。

雨岸平收空谷水,扁舟迅载满帆风。

浮沉岛屿矗梁架,远近楼台蜃市通。

破浪凌云如有藉,从与雷雨补元功。

牛屿寻春

春到疏村何处容,眠牛山谷觅芳踪。

无穷碧寄堤旁草,有熊青归岸半松。

唱罢渔歌独侧耳,喧残野叫忽开胸。

阿谁不识其中趣,两两扶犁坐老农。

笔峰插汉

离峰三起映台阶,亘古危然对户排。

拨雾明时无怪石,描云阴处有幽崖。

林深应育山中兔,尘净宁当古壁蜗。

安得如椽夸大笔,移将巨玩镇高齐。

练涧垂空

三叠重泉岸壑通,明如素练下飘空。

风霜不卷山中雨,青紫方拖天半虹。

裂帛声随流水去,冰绡色许晚烟笼。

从兹飘入鲛人室,源与天台梁下同。

如果再集中其他的八景诗,洋洋大观,可以找到更多的资料,诗路宁海还是有一定的研究方向。因为宁海在此留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东晋以来,这里就是宁海山水文化的发祥地。

桑洲镇地处宁海县西南部,东南邻三门县。面积58.9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桑洲,中古时该地处清溪畔沙洲上,多桑得名。1950年为桑洲乡,1984年置镇。产稻、茶叶、蚕茧、柑橘。民间多工匠。集市兴旺,为县西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昔为县南孔道,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桑洲驿。也说明宁海植桑历史较早。清溪两岸各村宗谱留有大量的诗文延续着清溪文化。

记得也有不少诗作,诸如;

夜度桑洲岭

方孝孺

山路弯弯石甃平,碧天凉露下三更。

无端一夜西风恶,吹着新愁上紫荆。

越山清晓

卢原质

曙光晴散越王台,万壑千岩锦绣开。

欹枕僧钟云处落,卷帘渔唱镜中来。

树藏茅屋鸡声断,露湿松巢鹤梦回。

安得画图分隙地,移家仍住小蓬莱。

经桑洲岭

胡 韶

漫度桑洲望赤城,舆夫频唤过肩声。

山溪层叠连烟树,人影遭廻动羽旌。

鸟雀不来偏惨烈,豺狼自去息纵横。

五升合为劳王事,敢向云天薄宦情。

题桑洲岭庵  
石文睿

云屏龙磴海天南,僧扫残霞揭半龛。

松叶带烟翻洞冷,石流含雨出桥蓝。

驿楼鼓角樵歌壮,野店莺花酒慢鬖。

憔悴不堪丘壑老,彩旄连愧度青岚。

八景诗选粹

南岭薰风

得意薰风笑相迎,南来解愠度升平。

苍生莫答载培厚,遍地生机画难成。

五峰叠翠

蕴藉螺峰更有情,两三排列若连城。

云光霞气滋日暮,嫩绿茅茵分外明。

东山捧日

巍巍峻峭石为城,曙色崆峒飞晓星。

欲扫妖魔纤翳尽,阳春雪日共照明。

西壑腾云

万里晴光一色迷,层峦四顾霭霏霏。

穹苍欲起沟中瘠,石燕翻飞足一犁。

带水环清

一水潆洄似带缠,赋诗酌酒对鸥眠。

闲来步听沧浪咏,云影天光趣自然。

桑洲又是卢原质故里,多少文人学士必来此地。不愁诗作不留。绝不止留下这么几首。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山水尤/潘吉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