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特刊】记一次特别的旅行//百荷踪影

祝天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
母亲,我想你!
记一次特别的旅行
 文// 百荷踪影
岁月的风刀常常在人生的路途,砍伐下一段段历程,一段历程,一个故事。或悲或喜,都是屹立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一通摩崖碑刻。
那年的初夏,回乡探望父母。母亲突然有些沉重地对我说:“你舅舅的病可不轻,一起去看看他吧!”
母亲、弟弟、我们三人踏上了探望舅舅的路程。山里的交通很不便利,舅舅家离我们隔着一段二三十里的山路。
初夏,正是漫山遍野四溢着绿意,烂漫花香,张扬着个性表现自我的季节;正是小麦抽穗,油菜结籽儿的季节。更是适宜郊游的季节。何况又是和亲爱的母亲和弟弟同行。
山里的小路蜿蜒,新时期的人们踩踏出来的脚印。这里是一条简单修过,能使车辆勉强通行的石子路。路上,寥落的行人,给这山野抹上了几许灵动的色彩,那是养蜂人进山放蜂,城里人进山买蜂蜜,山里人进山采山货的身影。偶尔驶来一辆拉矿石,或者煤炭的大卡车,扬起一股令人生厌的灰尘,混合着超期服役的机动车散发的汽油味,已初步昭示出山里人的富裕和追求。
我和弟弟谈论着有关时事的话题,母亲默默地和我们一块走着,表情似有些失落。
我和弟弟心有灵犀地看看母亲。很有分寸地询问舅舅家的过去,以及母亲的姑娘时代。母亲很动情地讲述她以前回娘家,多次和父亲走过这条小路。母亲说:“那时,这山上是纯粹的人行道。我和你们的爹总是起大早从家里走,小晌午到你舅舅家里,晚上捎黑儿回家。”母亲的脸上漾着幸福的微笑。我说:“来回几十里山路,太累了。那时候的人可真辛苦啊!”母亲又说:“也不觉得怎么累,两个人说着走着,不觉得,就到了。有一次是带着你,你爹牵了一头小毛驴,我抱着你,骑着毛驴,路上遇见的人,都议论说‘看,人家这三口人!’”母亲的脸颊红润了,像抹上了两朵霞,她笑得甜蜜羞涩。那笑容深含着对父亲的爱,以及和家庭关联着的幸福。母亲对于父亲的爱,是她用行动证明了的。父亲的父亲是地主,父亲大学毕业被错划成右派,经历了二十年的劳动改造,母亲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在那样的困苦年代,母亲忍受了许多委屈,是文字难以表达的。
母亲生了八个子女,有四个夭折了。夭折的四个子女中,有两个男孩,两个女孩。他们最大的一个活到六岁,最小的一个只活了六天。我是父母的大女儿,深知母亲与父亲的感情甚笃。几十里的山路,我们边走边聊。我笑着对母亲说:“您那时跟着我爹,也算不错了!我爹长得帅,大学生,性格、人品都那么好”。
五六十岁的母亲,面颊红润,略带羞涩,感叹道:“是啊!我刚嫁过来的时候,你爹才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外县教学,我就常想自己小学毕业,配不上他。可是,没过多久你爹成了‘右派’,回到村里种地,我在心里暗暗松了口气,心想,这下可平等了。”
我望着母亲说话时的那种淡定,以及略带羞红的面颊,内心翻腾起“这下可平等了”背后那二十年的不平等的一波波微澜。父亲被错划成“右派”回村以后,母亲原来在集体劳动中常常听到的,不怕脏,不怕累的赞扬声随之消失了;带之而来的是“耍滑头”、“消极怠工”、“溜奸耍滑”等等词汇,向母亲汹涌而来……
三年困难时期,父亲由于不堪饥饿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曾两次患浮肿病(是那个年代的特有病症)。生命危在旦夕,我们本村一个乡亲,从陕西延安地区一个偏僻的山林里寄信来。说我父亲如果在家情况不好的话,可以到他那里避一避。
现代文明总算给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我的父亲带来一丝“曙光”。在那个困难时期,父亲撇下寡母、妻子,向那遥远的不可知的“富绕”的原始森林进发了。那里是一个少人烟,少世故的偏僻小山村。村里只有三两户人家,都是那个年月逃荒户。父亲在那里开始了漫长的改造岁月。
母亲带着我和妹妹,日夜操劳在她慨叹过的,“这下可平等了”之后的不平等的岁月里。
那年,生产队里分红薯,那红薯大概是有坏了的吧。我母亲拿回家的红薯基本都是坏了的红薯。怎奈,没有食物喂饱肚子,即使是坏了的红薯,母亲也要拿它来给我们一家充饥。那时小小的我还不大懂事,母亲喂我吃饭,坏红薯大概是很苦吧,我吃到嘴里,顿时小嘴一咧就要吐出来,母亲急中生智,说:“快、快咽下去!咽到肚子里就不苦了。”这样的细节,当然我是不记得的,是老祖母提起那个年代,讲给我听的故事。那时的母亲和村里的女子们一样参加队里的劳动,为了少遭冷遇,经常是脏活累活抢着干。但革命觉悟极高,且成分又好的革命群众,还是会理直气壮地说:她的右派丈夫不好好改造,跑了!她跟没事人似的。
在那句“这下可平等了”之后的二十年里,母亲究竟隐忍了多少含辛茹苦,我们这一代做子女的是很难有切身的体会了。只知道母亲这二十年里有十五年是随着父亲在那偏避的山林里渡过的,虽然是山高皇帝远,却仍然免不了要在“文革”和“阶级斗争”的冲击中看人脸色、听人冷语,甚至是看父亲挨批斗。
母亲在娘家是长女,父母双亲生病,去世,她作为女儿却不能够探望,送终。那年月“阶级斗争”的高潮迭起时,还要看着自己的丈夫挨批斗。带着写有“右派”字样的黑色袖标,和村里的“地、富、反、坏”们一起干着村干部们专门在风雨飞雪的天气派给他们的活计。
我们睡觉的炕上,只有一条被子,一条褥子,那是母亲结婚时的嫁妆。那份唯一的嫁妆,历经多年的颠簸流离,已是面目全非了。弄得里子不是里子,面子不是面子,里面的棉絮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了“峥嵘岁月”争相露脸儿。我和妹妹盖褥子;父亲、母亲和弟弟盖被子。父亲身上穿的打了无数补丁的棉袄就成了晚上铺在炕上的褥子。每到夜晚,土垒的热炕让我们一家五口人共享着人间的暖意和温情。母亲用她完整的青春和精力爱着她的丈夫、子女和家庭的每一个成员。
叔叔因为和婶婶性格不合(是爷爷包办的婚姻)而离婚,后来阶级斗争的锣鼓越敲越响,爷爷在世时当过保长,又是地主成份。这样,叔叔的婚事就耽搁了下来。叔叔的穿衣和穿鞋问题很自然的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全家人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靠母亲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母亲白天参加队里劳动,身上总是带着鞋底或者小件针线活儿,工间休息时就赶着做几针。这样日积月累的做,我们姊妹、父亲、叔叔,都是夏有单鞋,冬有棉鞋。母亲不但和父亲一样参加队里的农活劳动,更要操持我们一家五六口人的吃穿用度。而我却常常为自己冬天的棉衣脏烂而怨母亲。我们姊妹在冬天每人只有一件棉袄,没有罩衣,更没有替换的衣服,甚至那一件棉衣也是从旧衣服改过来的,或是烂了又补起来的。
母亲的操劳总是默默地,不声不响地进行着,我们姐弟也在母亲平凡无私,自然而然地关怀中成长着。不谙世事的我却经常在心里埋怨母亲不做新衣服(没有补过的衣服)给我。
【父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
一九七八年父亲的“右派”身份,终于得到了昭雪。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我们家的衣食住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我们全家从逃荒的陕西回到了故乡,父亲平反之后得以重返讲坛。
母亲执意要亲手纺线,一定要用老式织布机自己织布做床单、做棉被,她好像在圆多年前的梦一样,她要织几匹棉布,置办机床被褥。我们家的被子、褥子、床单都是新添置的。母亲说:“我要把这些布攒起来,等书涛和树勋将来结婚做被里儿用”,那时候,弟弟一个十岁,一个七岁。母亲是在陕西逃荒时,盖那条里和面全烂了的被子,留下了后遗症。她常说:“她最眼馋的就是见人家的床上有褥子有被子,铺得整洁干净,总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床铺也能那样就好了。”
母亲年轻时操劳过重,落下了腰疼的病根,经常腰痛。虽然我们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母亲总是有操不完的心,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每一个成员好像都连着她心灵的律动。
我是离开她时间最长的女儿,二十多年了。若是隔两三个星期不回去,她就要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家。也许是人越到老了,就越希望子女们经常守在身边吧!陈红的《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再次回响在耳畔。
母亲盼望子女,关怀子女的心情永远是那样亲切感人。
我的母亲走在人群中,是那样的平凡和普通,可是她在我的心中,却是那样的真挚,朴素,亲切,伟大。因为她用平凡的生命,一撇一捺地书写着她的人生、她的热爱、她的关怀,一点一滴地浇铸爱的雕塑。她把奉献当成了日子,一天一天的在过。
注:
这是十几年前的一篇旧作。如今,舅舅早已去世,母亲也因为心血管病逝去也近十三年了。十三年里,母亲的音容常常萦绕耳畔脑际。母亲您在天堂可好?如今我们全家都很好,父亲健康,弟弟妹妹们也都儿女可爱,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愿母亲远在天国能看到我们全家人的平安幸福的生活!
您向推荐:

画者,行者,在路上…... 

——杨咏墨

   
关注 “百荷书房”,阅读全本小说和作者文集;
(0)

相关推荐

  • 拜早年

    旧历年二十九,冒着大雨陪母亲去给舅父拜早年.母亲前天就说要去给舅父拜年,那天不下雨,但舅父因为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精神不佳,需要卧床休息,便推辞了.母亲昨天又打电话给舅舅,约好今天再去,却又冷又下雨.但 ...

  • 【小说】《回首有你的岁月》第七章苦涩的离别③ || 作者 陈璞

    <回首有你的岁月> 第七章苦涩的离别③ 作者    |    陈璞 作者陈璞,笔名石桥,甘肃会宁人,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关山明月>(70余万字),曾获甘肃省黄河文 ...

  • 乡村那些事:表哥的一封家信(作者 张相义)

    我的外公外婆没有儿子,母亲小时候,就被当男孩子养,让她进私塾读书.外婆晚年的时候身体不好,母亲就在娘家跟外公.外婆一起过日子.送走了外公外婆,母亲就把奶奶也接过来我们一起生活. 我们村都是同姓,村里人 ...

  • 就读这篇┃姥爷

    云亮:姥爷 农历正月三十那天,姥爷带着他将近八十七年对这个世界的记忆和认知离开了我们.之前的几次见面,他的情绪不可掩饰地流露出忧戚,谈话间甚至夹杂了短暂的木然.他问我他的病还能不能治好.我说当然能啊, ...

  • 书评A220:晚风细雨沾衫袖——读《晚风细雨》

    文/望月听雪 薄薄的一本精装小书,两个中篇,未曾想篇幅并不长的两篇小文,看下来竟然觉得恍若隔世,时代的沧桑沉重感,好似踏破了几十年轮回,海峡两岸的如许时光里,隔开的翘首盼望,隔不断的情深意长.通篇直觉 ...

  • 父母爱情——老婆笔下岳父岳母的爱情

    今天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篇作文,一个14岁的小女孩写的<原来我们不懂爱>,老师转发到朋友圈,很多成年人看了都叹为观止,称自己活了几十年都没看透.她的一句话成为真理:"爱,是负责任, ...

  • 20世纪统治者的母子对比照 希特勒与他母亲最像

    感谢网友们指出昨天的编辑错误!以后尽量避免再次出现这样内容和标题不一致的情况了! 我们在提及世界上那些伟大人物的时候,通常会对他们的母亲有意无意的忽视,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培养 ...

  • 【美文选萃】郝秀琴 | 母亲心中永远的爱

    xuan'teng'teng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郝秀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研 ...

  • 【左邻右舍一百家】王延忠|​​“孝心”的回报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左邻右舍一百家>自序 这是一些遥远而又亲近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故事就长在我的心里. 在那贫困而又热 ...

  • 【读书】百荷踪影:十年生死相隔,梦里相见唯有泪千行——读苏东坡“江城子.记梦”

    作者/踪影 苏轼与前妻王弗感情甚好,在婚姻生活的十一年里,二人可谓是举案齐眉,画眉之乐,琴瑟相合.王弗知书达理,通诗文,识大体,是苏轼的贤内助.苏轼读书,她红袖添香,苏轼进士及第,走上仕途,她出谋划策 ...

  • 血浓于水,亲情永恒——记第一次老表聚会 || 百荷踪影

    血浓于水,亲情永恒--记第一次老表聚会 文/百荷踪影 2018年3月1日,不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这一日,我们多年不见的老表(舅表.姨表)三十多人,欢聚一堂,于登封禅武大酒店举行老表首次聚会.聚会的根本目 ...

  • 【百荷书房@中秋特刊】百荷踪影||红烛摇曳,又到中秋

    [红烛摇曳,又到中秋] 红烛摇影,又到中秋:八面清风,四季良宵.明月桂子,花好月圆:举杯邀月,福踏月来.祝福中秋! 记忆中的中秋,是老祖母做的月饼.那时候,还不懂得赏月的雅致:那时候,并不明白中秋的含 ...

  • 【中州作家·母亲节特刊】索成安:妈妈,万岁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2] 妈妈,万岁   河南洛阳       索成安 睁开眼时 你在眼前 闭上眼时 你在心间 抬头望天 你在天上 低头看水 你在水间 就连睡眠 你都常常在我的梦中出 ...

  • 【中州作家·母亲节特刊】李改红:母亲的歌谣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2] 母亲的歌谣 河南内乡    李改红 今天是母亲节,我又梦见母亲了.   她端坐在门前的凳子上,上身着深蓝色外套,下穿黑色裤子,一张枯槁清瘦的脸,一头花白的短 ...

  • 【中州作家·母亲节特刊】罗明军:温 暖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2] 温   暖   湖北黄陂        罗明军 为了搭乘早高铁去南方城市出差,因为方便.经济.快捷直达高铁东站的缘故,我选择了城市BRT快速公交早班车.来到 ...

  • 【中州作家·母亲节特刊】苏相群:母 亲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2] 母 亲 河南邓州       苏相群 这个夜晚热得叫人难以入睡,不论侧睡卧睡.纱窗外时时传来沙沙的虫鸣声,玻璃窗上摇曳着春末的树影,我翻了翻台灯下的日历,谷 ...

  • 母亲节特刊【全球华人文学社】特约台湾作家:李秉政||新诗《五月的康乃馨》敬请欣赏(第08期)

    五月的康乃馨> 作者:李秉政(台湾) 五月的康乃馨 每一朵都是一篇史诗 处处盈溢播馨 全是妈妈的声音 五月吹来的风 温婉拂暖 细细叮咛慈目凝眸 嘴边的笑意 道尽心中所有的关注 我捧起一枝花 仔细 ...

  • 母亲节特刊 || 您赐予我生命,我惟有感恩而行

    2021-05-09 xi yun zhai chu pin 母亲节同题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会送各式各样的礼物给自己的母亲,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 本期作者 唐琎 屈冰 红尘浪人 阿德 唐秋元 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