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生硬的,尤其是秋风萧瑟的天气里,谁也不愿去触摸那些冰凉的石头。可就是在这样的天候里,我在翼云山下的石头部落,却陡然生出一种对石头从未有过的感觉,那些随时随地扑入眼帘的石头,在我的视觉触觉里,竟然有了融融暖意。石头部落是位于枣庄市山亭区翼云山脚下的一个古村落,名叫兴隆庄。翼云山海拔624.2米,是鲁南第一高峰。这座山是鲁西南地区特有的岱崮地貌,也叫“方山地貌”,为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这种地貌的成因是古生代寒武纪张夏组灰岩经受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在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下形成崮顶,外表呈圆形、周围峭壁如削,下部为馒头组碎屑岩夹薄层碳酸盐岩,地层缓倾斜,倾角15度左右。走到兴隆庄村口,环顾周边环境,第一眼就会看到翼云山,那圆形的崮,真的犹如一个硕大的馒头,青灰色的岩壁高高耸立,只在岩缝和崮顶有着苍翠的松柏。崮下的缓坡,是层层环绕的梯田,田里的农作物已经收获,那石头垒就的田埂就更加醒目。这方土地原本十分贫瘠,除了遍布山坡的石头,能够耕种的土地微乎其微,是这里的一代代村民垒石护土,才形成了可供耕种的梯田。春夏时节,那些玉米地瓜花生,绕山生长,让荒凉的山岭添了绿意,有了生机。那些原本令人烦忧的顽石,就像一列列忠诚的士兵,冷峻的外表,包裹着温热的情怀,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风霜雨雪,就那样守护着那些田地,不让滋养生命的水土流失。山下的村民因而得以饱腹,得以世代繁衍。人说“靠山吃山”,翼云山的石头,对兴隆庄的村民真的有着养育之恩。兴隆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那时一些百姓因躲避战乱,逃到这片荒僻之地。为了生存,他们就地取材,从山上采来一块块岩石砌墙,再寻来那些薄薄的石板作房瓦,在椽子上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鳞纹状,一座座石板屋就成了遮风避雨的家,再清理出房前屋后那星星点点的土地,种上菜蔬,在荒凉的山岭上捡石垒坝,开出一片片田地。勤劳的双手,让他们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得到了些许安定,能够艰难地生活下去。在兴隆庄行走,一座座石板屋,会让你感受岁月的沧桑;一条条石阶路,会让你体悟生活的艰辛;而那些随处可见的石头凿就的桌凳、钵、碓、磨、槽、缸、盆等,会让你由衷感叹生命的顽强和它无穷的创造力。兴隆庄的村民就是这样,勤劳质朴顽强,不向命运低头,不为困难屈服,把贫穷的山村一步步变成了温暖的家园。看着脚下那有些凹凸,磨得发光发亮的石块,看着屋顶上一片片精心铺排的石板,看着那一件件打凿精巧的石器,眼前就会浮现出兴隆庄人那一双双结满厚茧的大手,那些大手曾经抚摸和摆弄过眼前的每一块石头,那些石头上永留着村民手上的温度,从此不再生冷。
如今,兴隆庄有了另一个雅号——石头部落。2012年,这里成为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随后又由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青岛欧亚集团投资,枣庄市翼云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逐步打造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兴隆庄的一百多户原住村民,已经搬进了靠近城区的新村社区,住上了二层楼房。石头部落,这个更加古朴,有着几分玄秘神奇色彩的名字,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所熟悉。石头部落集石板房山村探秘、民俗文化体验、田园农耕参与、城郊山水度假和水上游乐、商务会议、自驾车营地等功能为一体,把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石屋、石楼、石街、石径修旧如旧,再现人们记忆中的古村落,同时还融入鲁南地区各种民俗文化和民间传统技艺,街巷两旁的那些“铁匠铺”、“染布坊”、“辣椒坊”、“皮影戏”,重现了往日的乡野民风,让游客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老悠远的历史画卷中。今天的兴隆庄,虽然少了那些原住村民,人们却能够从那些原始古朴的环境里,嗅到当年的烟火气息,那老屋、石巷、石碾和古井旁,仿佛还有那些勤劳质朴的身影。由于旅游服务的需要,兴隆庄的一些村民,也会时常出现在他们的老屋中,从事酿酒、泥塑、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活动。“大戏台”、“皮影戏”、“泥塑”、“铁艺”、“剪纸”以及“地锅鸡”、“菜煎饼”、“石磨豆腐”,纯正地道的鲁西南传统文化和地方美食,会让游客们放下世俗的烦忧,找到家的感觉,体验到心灵回归的舒缓和温暖。
【作者简介】
刘同福(北风轻轻吹),年少从军至退休,曾任某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某部政委。山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喜爱摄影、写作,作品常见于军内外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和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青岛图片库签约摄影师。
苡子,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朗诵协会、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杭州图书馆朗诵团团员。学业职业都浸润着文学,希望诵读的声音能带着文字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