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唐锦禄|| 仲秋探访香雪海(散文)
踏遍皖山赏天柱
作者:唐锦禄
主编:非 鱼
这次出差去吴县,与主人家闲聊,才知名闻遐迩的香雪海就在附近,既不用费事,何不顺道游之?
翌日清晨,驱车前往香雪海。
香雪海位于邓尉山中的吾家山,南有司徒庙,西有万顷碧波的太湖,周围诸峰连绵,山峦叠嶂,山上青树遮日,翠梅蔽荫。
弃车步行,拾级而上,中间古树参天,旁无杂树,梅树枝叶婆娑,巨大的枝丫如直展的臂膀,伸向天空,展示蓬勃的生机。与天台山的隋梅、浙江临平安隐寺的唐梅及超山的宋梅相比,他处以″老″取胜,此处则以″多"闻名。三棵一丛,五棵一簇,山脚下是梅,山腰是梅,山顶还是梅。
沿碎石山路而上至半山,有一亭名曰"梅花亭”,建筑风格独特,造型别致,亭为梅花型,上覆青瓦,仙鹤立于其上,翘角飞檐,下有五根巨柱,亭柱朱红与青山蓝天相映衬。
亭之南有一石碑,碑高2米许,为整石开成,其貌不扬,极为普通,傍山朝东而立。碑东一面光滑无一字,正诧异间,见碑西面地上有人践踏的痕迹,便转过身来,站在碑与山石间仅容一人处观摹。碑文久经风雨侵蚀,字迹斑驳模糊难辩,为乾隆游山时所书,既是御笔,不知为何把碑文转向山体且仅容一人狭窄处。亭之北有宋人书写的”香雪海″三个朱红大字。
此时,雨丝初挂,游人稀少。同行要我返回,我却游兴十足,非欲登山顶不可。苏老先生诗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真道出了我当时的心境。登临山顶,凭空远眺,可见田畴如井,云树如天,绿波翻浪,苏州古城新区隐约可见。脚下一堆石,身边万株梅,更使人心意涌动,流连忘返。看着雨打梅叶,风梳梅枝,虽没观赏到梅花万朵竞开之胜况,但我却似乎寻得了一个最佳角度,将梅树的万种风情尽摄脑海。真是到此一游,尽洗千古尘矣。
良久,择路下山至山腰又有一馆,曰"闻梅馆″,大概取暗香浮动之意吧。此地因群山封闭,山里人植梅为业者十中有七。探梅古诗中也有"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之句,可见山里梅树之多。可以想见,严冬梅花盛开之时,游人如织,繁花似雪,暗香浮动,香飘十里之外,登高而望,自然成一片雪海了。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山里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里通了电,有了水,开了路,山里人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花卉苗木,走出了一条富裕之路,使"香雪海″一带富甲天下了。
这天,我们是带着一身幽香,摸黑下山的。
10月8日午夜写于吴县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唐锦禄,曾用名:翰儒,笔名:德行天下、与世无争、昭阳君。号:柳叶居士。中共党员,江苏兴化人,退休干部。喜爱文学和码字,以"读书写字品香茗、听雨观云赏花草"自娱自乐,亦有2000多篇各类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且多有获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