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而第二章:君子的本与末
《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首先这里讲一下“有子”,这个人姓有,子是尊称。就象孔子一样,孔是孔子的姓名,子是对孔子的尊称,他的本名叫孔丘。有子,这个人姓有,叫若。为什么把他尊称为“有子”呢?在《论语》中被称为子的是比较少见的,大体来说,除了孔子以外,主要有两个人被称为子:一个是有若,有子;一个是曾参,曾子。
“其为人也孝悌”。“其”是一个虚指,可以翻译为假如说有一个人,这个人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那么这个人会不会好犯上作乱呢?肯定很少会犯上作乱。
有本就有末,本末不能倒置。君子的本是什么呢?就是孝悌。本立而道生。那“道”指的是什么呢?孔子学说提倡的是“仁”,所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那这样我们就可以梳理出一个关系——本和末的关系。孝悌是本,是初始状态,道是末,是全盛时的形态;孝悌是内在的精髓, “仁”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我们说一个人是仁的,但是他的本就在于孝悌。
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孝悌就像是根和种子一样,然后它生根发芽,不断生长,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参天大树是“仁”,参天大树上结出的果子,就是仁的最精华的体现。
这虽然是《论语》全书的第二章,但是已经把儒家思想的根本、论语的精华提出来了。
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讲啊,人要学习什么?首先要学习“孝悌”。前面我们讲了“学而时习之”,学习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别人的行为习惯,孝悌就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了孝悌,然后最后才能结出仁义的果实。
为什么要学呢?为什么要结出仁义的果实呢?这一章的中间两句说得好,说的是学习的目的:一个人,做到了孝悌就不会犯上,就不会冒犯上位者,在家不会冒犯父母,出门不会冒犯师长,工作不会冒犯领导。
不会冒犯上级,那就不会作乱,这样就达到了一种天下太平。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一个人的学习,先学习孝悌,也就是修身,然后推及到与人相处,进而推及到整个社会的秩序。
“仁”就是与人相处之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无所谓仁不仁,与人相处的时候才能体现。“仁”这个字,单人旁旁边一个二,从直观上看就是至少有两个人存在,两个人之间的礼让、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两个人之间的友好合作,以及相处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品德,才能称之为“仁”。所以说,“仁”是一个人在学习孝悌之后,和别人相处的具体实践。
回归到上一章我们讲的“学而时习之”:学,就是学习一些习惯;习就是演习。那结合这一章,那就可以解释为:我们学习了孝悌,就要经常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来锻炼来演习来表现。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了,那就是“仁”。
学的内容是“孝悌”,习的目标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