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门生丨美的培育和收获,需要爱的倾注与坚持 ——小小说《甜菇娘儿》粗读浅评
--------->>
关注桃花源间,一起携手诗和远方
<<---------
组编:林淞月
作者简介:
苏子门生,又网名孟小清,本名常志英,辽宁葫芦岛人,一个年逾花甲的退休老头儿。爱好传统诗词有年,积累“干体”陋作若干,偶有“作品”登坛见报载刊。
苏
子
门
生
美的培育和收获,需要爱的倾注与坚持
小小说《甜菇娘儿》,是我的文学挚友梁玉梅的新作。她把刚刚成篇的作品,通过微信传发于我,希望我帮她“看看”。无疑,这是一种文友间的信任,但实在讲,也是给我出了一道难题。我虽是“著名”的文学爱好者,但于小说之道,却是一窍不通,尽管也曾读过不少小说,但终究还是“看热闹”的水平,只能“看”,不会“说”,更不知奥妙所在。门外汉被硬赶着“上架”,难受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无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尽管身在“门外”,但可以伸长脖子向“门内”多张望张望,同时竖起耳朵细细“听音儿”,说上几句虽不在行但亦无伤大雅的话。
在早年的山乡农村,菇娘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草本茄科植物,多生长于山坡上,具有抗干旱耐寒凉等特点,其果实又名姑娘果、锦灯笼等,味道酸甜适口,髫龄少年,男女老幼,多爱嚼食,并以此为乐。彼时,不仅其“姿色”寻常,身价也不高。如今,由村进城的出售果菜的小贩,多有在果菜市场中摆摊贩卖菇娘儿者,虽然价格上涨了许多,买者亦颇不少。而且,其营养价值医疗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小说中的菇娘儿,因其是从外地“引进”的新果品,生长在城镇家属院的菜园里,凸显了它的“珍贵性”和稀罕性。
受限于其“小小”的体式,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语言简洁,故事却很耐人寻味。主人公即“女一”为心地善良、为人热情而又不乏机智“狡黠”的张大妈,作为张大妈的“陪衬”的“女二”,则为“鬼灵精怪”的英子 。张大妈乃甜菇娘儿的移植者、拥有者、管理者和主人,英子则是对甜菇娘儿既充满好奇心理,又必欲“窃”之而后快的“觊觎”者。应该说,英子抵制不了甜菇娘儿的诱惑,私自潜入张大妈家“后房根”,在谎称“帮助轰鸡”的情况下,偷摘甜菇娘儿,完全是好奇心的驱使,是可以理解的“偶一失足”。当然也是英子爱美之心的体现,或曰人的天性使然。对于英子的“机智”和真实意图,“老谋深算”的张大妈洞若观火,但并不点破,因为长者的宽厚,要顾及少儿的脸面,更何况,张大妈还是存着欲娶英子为儿媳的私心的。
话虽如此说,但善良仁爱,毕竟是张大妈人性的基本面,甚至是突出的亮点。张大妈把成熟的甜菇娘儿慷慨地送给英子,以至于以后每年秋天都送,其以此实际行动,表明其心地之善,助人之乐的品德;英子对甜菇娘儿的认知,从“涩”到甜,特别是后来回乡成为教师后,主动把张大妈给的甜菇娘儿,分给其学生吃,不仅反映了植物由青涩到成熟的季节变换,也反映了人物心灵的成长,道德的向上,心性的善良;对于英子来说,张大妈是人性善的代表者和传播者,亦可谓是甜菇娘儿的化身;对于张大妈来说,英子既是甜菇娘儿的受益者,也是真善美的承继者;而对于英子的学生来说,英子不仅是甜菇娘儿的施与者,亦为张大妈精神品格的“二代传人”。作者的这些情节安排,从小说文本和艺术上看,是自然的,真实的;就揭示表现主题而言,应该是刻意的,也是成功的。
“这菇娘儿秧跟人一样,不能随它们肆意长,也要归置侍弄,才能结出更多更甜的大果”,这是小说中张大妈,在英子津津有味地品味着成熟而香甜的菇娘儿时,对英子所说的关于菇娘儿的看似无心实则蕴理的“告白”,可视为对“美的成长规律”的阐述。亦即表明,在美好事物成长的过程中,“田间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譬如树木、养花和耕稼,“培壅灌溉”,“除草施肥”,“剪枝打药”等,均需环环相扣, 否则,最终所收获的,就不会是“更盛更美更甜” 了。甜菇娘儿的培育管理如是,人的教育培养等,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小说中英子与二小子的离婚,看似无心的“闲笔”,实际上却是在暗示,美与非美,是不能和谐共生的。对此,张大妈很惋惜很遗憾,英子的表现却很淡然。这不免让人想到了一句俗话:强扭的瓜不甜。文中虽未说明,但我们可以合理想象,英子和二小子的结合,应该是张大妈“蓄谋已久”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然。然而,美好善良的愿望,未必收获美与善的必然回馈。生活中的不随心不如意不遂愿,乃是生活的“常态”,对此,我们当等闲视之,不必抱憾。
张大妈走了,英子很悲痛,但生活还得继续;甜菇娘儿“没”了,然而,它的种子,它那特有而诱人的甘汁美味,却“种”在了英子和许多人的心田。雪莱说,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张大妈和英子,俱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就是爱的化身,爱的使者;当然,他们也都是美的培育者、收获者和传播者,也即其本身就是美的载体;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而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作为一位年轻的女性小说作者,梁玉梅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 ,洗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土得掉渣却又土而有味的情爱与哲理兼而有之的故事。故事内蕴深厚,发人深思,给人以深刻启示。其述诸笔端的文字,简练利落,洁净芳香,充满甜美和温情,不仅特别引人爱读,更令人屡读不厌,而且似乎听出了它的“弦外之音”。
附:梁玉梅《甜菇娘儿 》
87岁的张大妈无疾而终。妈说时,英子心头一颤,眼泪不觉流了下来。40年前,英子家和张大妈家住一个家属院。张大妈没闺女,三个儿子挨着尖儿。她家住最后一栋房,房后有一小块儿空地,用秸秆圈起来个小园子,种些时令的蔬菜。这个小园子让家属院人很是眼红,新下来的小黄瓜,刚熟的西红柿没少丢。 每次丢东西张大妈家的二小子就站在当街骂,你个烂嘴烂手的贼,吃了让你拉肚子……张大妈这时会说,种不就是吃的么,你给我家来。事实上,也没见谁烂手烂嘴,东西还是照样丢,二小子还是照样骂。
小园子后来砌了一圈矮墙,上面糊了一层黄泥。黄泥墙头上插着葛刺,但园子的门还是用小铁钩挂着,并没上锁。
英子7岁那年,张大妈家的小园子又多了一种新鲜玩意——甜菇娘儿,是他们家在包头的姑奶奶给拿来的秧。据说,甜菇娘儿又香又甜,把里面的籽抠出去,还能嚼出响儿。住宅是旱厕,如厕要经过张大妈家的小园子。英子一春一夏,每次经过都要往园子里张望一会儿。她能禁住小黄瓜、西红柿的诱惑,却禁不住甜菇娘儿的诱惑。她想看看甜菇娘儿长啥样,是不是真像二小子说的那样香甜。可甜菇娘儿被张大妈栽在了后房根儿,英子啥也看不着。
夏天眼看快过去了,就连知了的叫声都变得有气无力了。一天清晨,英子早早起来如厕。经过小园子,英子的双脚就迈不开步了,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在喊:“英子,你过来啊,我是甜菇娘儿。”英子瞅瞅四下没人,奓着胆儿拿开挂着门的铁钩,像一只轻快的蜻蜓,飞过玉米秧、穿过豆角架,越过西红柿,趟过大葱垄,来到后房根,她看到了绿汪汪的一片菇娘儿秧。
一个个绿色的小灯笼挂在秧上,这就是甜菇娘儿么?英子用手小心翼翼地摸着那些小灯笼,心里一下明亮起来,高兴起来。
张大妈的声音是突然传过来的,英子吓了一跳,慌乱中她揪下一个甜菇娘儿装到挎兜里。然后迎着大妈跑过去,说:“大妈,刚才不知谁家鸡飞到园子里,被我轰走了。” 已经走到豆角架前的张大妈说:“是英子啊,我说园门咋开了呢,原来是帮大妈轰鸡来了。来,大妈给摘根黄瓜。”“大妈,我不吃。”“大妈,你这园子侍弄得真好。大妈干啥像啥!”“这丫头跟谁学的,真会说话。”“我妈说的!””张大妈一边跟英子说话,一边拔了一把葱递给英子,“给你妈拿回去。”英子两只小手掐着葱,一边往外走一边说:“大妈,甜菇娘儿真的很甜么?” “甜!等熟了大妈让你吃。”看着英子晃着两根长长的刷子辫儿,蹦跳着走出园门,张大妈笑了。
英子挎兜里的甜菇娘儿,除去绿皮,里面也是绿绿的,一点都不甜。英子觉得被骗了。再看见二小子,就用白眼翻瞪他,二小子一头雾水。
天转眼间就凉了,秋风扫尽园子里的最后一抹绿,人们都待在屋里不怎么出去了。一天,英子和妈在家,就听门外传来张大妈的声音:“英子妈在家吗?”英子妈应声出去开门,张大妈端着大搪瓷缸子,里面是满满的甜菇娘儿,径直走了进来。甜菇娘儿外皮干黄,褶褶巴巴的。英子心里纳闷,这甜菇娘儿跟自己揪下来的咋不一样呢。
张大妈偏腿坐在了炕沿上,拉过英子说:“这丫头,越长越俊了。”英子妈接茬道,“你可别夸,就怕长磕碜了。”“哪能呢!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要是长磕碜了我接着,给我做儿媳妇,甜菇娘儿管够吃。”
英子像个小兔子,从张大妈的怀里挣出来。张大妈赶紧抓一把甜菇娘儿塞到英子的挎兜里。甜菇娘儿长熟了,里面也是黄澄澄的,吃到嘴里一种香香的甜。英子说:“咦?大妈,咋这甜啊!”“这玩意不熟不能吃。甜菇娘儿繁根,过年秧会更多。这菇娘儿秧跟人一样,不能随它们肆意长,也要归置侍弄,才能结出更多更甜的大果。”说这话时,张大妈冲英子挤挤眼。
鬼灵精怪的英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每年秋天英子都会像小时候一样,收到张大妈的甜菇娘儿,她会分给她的学生,高兴时还给她们讲甜菇娘儿的故事。后来,张大妈见到英子,就会拉着她的手说:“多好的闺女,我家二小子没福啊。”
张大妈家的二小子出国前和英子办了离婚手续。张大妈说:“你们要是有个孩子,也许就不离了。”英子笑笑,她不想解释。张大妈去国外待过两个月,想家,想她的小园子,说故土难离,就回来了。张大妈走了。英子知道,以后再也吃不到大妈的甜菇娘儿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