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书]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易经易医最著作

《伤寒论》创作的理论体系是五运六气理论

(一)《伤寒论》三阴三阳与六经

(二)不能以“热病”概括一切外感病

(三)《伤寒论》序言说张仲景族人多死于外感

(四)理论和临床的结合

(五)《伤寒例》论外感病属于五运六气理论

(六)外感最多杂气

(七)疫病

二、六经病欲解时: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

(一)《伤寒论》以阴阳“时”为纲,六经为目

1.解时

2.时立气布

3.六经病欲解时分两层次

4.生阳死阴

(1)少阴阳回欲愈

(2)少阴阳亡不治

(3)厥阴阳回欲愈

(4)厥阴阳亡不治

5.生命四元素在子丑寅三时

(二)六经病欲解时,就是六经病向愈的时间

(三)阴阳离合

三、从五运六气角度解析六经病欲解时

(一)少阳主春

(二)心主夏主太阳

(三)阳明主秋应肺金

(四)太阴脾主冬天亥子丑三时寒水

(五)太阳主外主表,太阴主内主里

1.太阳主外,太阴主内

2.救表、救里

3.上焦

(1)上焦位置

(2)上焦生理

(3)上焦病理

(4)小结

4.夏秋病在阳,冬春病在阴

5.阴阳两仪

(1)阳仪三经三气所致太阳病

(2)阴仪三经三气所致太阳病

(3)阳仪所致阴仪病

(4)阴仪所致阳仪病

(5)四季感邪

(6)六经病欲解时与四时养生

(7)任督统两仪

6.病发于阳、发于阴

7.合病并病

(1)寅申分和辰戌分

(2)合病并病

8.昼夜卯酉分

9.人体构造

10.阳气怫郁

11.阳病、阴病

12.《伤寒论》寒温一统

13.“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的误治

14.柴胡汤证

15.少阳统内外

16.对睡眠的影响

(六)太阳病三篇

1.太阳病上篇

2.太阳病中篇

3.太阳病下篇

4.太阳感六淫

5.六经皆有表证

6.少阳和太阴

(七)少阳三焦寄于肝胆

(八)一个少阳统三阴

1.一个少阳统三阴

2.相火本位与元气

3.三阴以太阴为主

(九)水火木金四象

(十)二至病

1.《内经》论述

2.《伤寒论》论述

3.腹诊

4.手鱼际诊

5.临床治疗

(十一)创立辨证体系

(十二)从发生学论人之三本及治病二统

1.人之三本

2.治病二统

(十三)从三本论人之真气及病入膏肓

1.真气为后天之气

2.病入膏肓

3.真气运行

(1)膏、肓两关

(2)腕、踝两关

4.十二经脉

5.饮食输布

6.心肾

(十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先天有形之神

2.后天无形之神

3.先天后天结合之神

(十五)人之三本与丹田

1.膻中丹田

2.神阙丹田

(十六)拯救《伤寒论》——正本清源探伤寒

(十七)小结

1.大表部发病

2.大表部诊断

3.大表部治疗

4.大里部诊断

5.大里部治疗

6.病愈规律

四、运气之轮常转——五运六气是本源

五、外感病概说

(一)外感病的种类

1.以病因分类

(1)六淫分类

(2)按六淫阴阳属性分类

2.按发病时间分类

(1)四时正气为病

(2)非时行之气为病

3.以病名分类

(二)外感病传变方式

1.从表到里的传变方式

(1)《素问·皮部论》所说从皮传腑

(2)《素问·热论》所说的六经传变

(3)《灵枢·百病始生》所说从皮传募原

2.本经系统为病

3.以胜相加传变方式

(1)以五行胜克相加传变

(2)以阴阳相加传变

(3)“合病”“并病”传变

4.旺气发病与滞后传变

六、张仲景论营卫气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一)张仲景三焦辨证

(二)营卫气血辨证

1.关于营卫的生理病理

2.关于营卫失常所致外感病证

3.关于营卫失常所致内伤杂病

4.营卫生理病理与三焦

七、外感病传变规律

(一)《伤寒论》传变规律

1.“病发于阳”太阳阳明病传变规律

2.“病发于阴”太阴少阳病传变规律

(二)《温热论》传变规律

(三)《温疫论》和《湿热论》直中传变规律

1.吴又可《温疫论》论直中

2.薛生白《湿热论》论直中

3.膜原七法

(四)小结

……

八、张仲景甘温扶阳重黄庭

九、三阴三阳开阖枢

十、三阴三阳类别

十一、排病现象之原因

十二、再论阴火

十三、张仲景怎样撰成《伤寒杂病论》

十四、现代三部六经学说的比较

十五、五运六气将中医标准化

十六、田氏“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

十七、医案

文摘

版权页:

11.阳病、阴病

阳病、阴病有三种类型:

第一,即阳仪系统(春夏厥阴、少阳、太阳三经,有太阳少阳合病、并病)为阳病、阴仪系统(秋冬阳明、太阴、少阴三经)为阴病,如《金匮要略》中的阳病十八(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这种类型讲感受外感风寒、燥热、湿热三大病种传变之途径,寒邪伤人阳仪,燥热伤人阴仪,湿热伤人中道。现代医家在临床中也得到了验证,如庄严在《姜附剂临证经验谈》中说:“体温升高与汗出、吐、咯、咳为上为阳,腹泻与小便、带下等为下为阴。阳者出现在阳时,阴者出现于阴时为常,所以腹泻以下午及上半夜、秋冬季(田按:属于阴仪系统)多见;汗出、吐、咳于下半夜和上午、春夏季(田按:属于阳仪系统)多见。”这种三部六经体系以《脏气法时》和五运六气为基本理论依据,此说以少阳太阴为太极及以厥阴主春、少阴主冬。

第二,即夏秋“病发于阳”的太阳阳明为阳病,冬春“病发于阴”的太阴、少阳为阴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并病,以及少阳阳旦汤证和太阴四逆汤证等。这种类型讲内外及病势,太阳阳明病在外,太阴少阳在内,少阴、厥阴论回阳;在太阳阳明病轻,在少阳太阳病进,在少阴厥阴病重。这种三部六经体系以《阴阳离合》《金匮真言》及《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为基本理论依据,此说以“病发于阴”的太阴少阳为太极及以太阴主冬、少阳主春,并以吲阳的少阴厥阴主下焦。

以上两种“三部六经体系”的基本理论依据虽然有所不同,如“脏气法时”法足讲生理的,而《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是讲病理的。但三部六经的横向分法是相同的,都以太阳阳明为上部、少阳太阴为中部、少阴厥阴为下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