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样子
课堂的样子
作者:李广生
“听见打铃了吗?”教师面带愠色,训斥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他正眉飞色舞的跟几位同学分享什么趣事。因为背对教室门,没有看到老师已经来到教室。而听他讲故事的那几个同学,面对教室门,发现了老师,纷纷敛容整装,作鸟兽散。估计这个小男孩还奇怪呢,怎么好好的都跑了?随后耳边就响起了老师的质问,随之响起的还有同学幸灾乐祸的笑声。小男孩立刻耷拉下脑袋,神采飞扬的神态荡然无存,他小声说:“听到了。”
“听到了还这样!”老师又是一声断喝。小男孩乖乖的坐到座位上,一副知错就改的样子。老师用威严的目光横扫一下教室,即可鸦雀无声。他似乎很满意,转身走回讲台。我注意到,就在他转身的一瞬间,小男孩冲着旁边的同学做了个发怒的表情,也许是责怪对方没有及时通报吧。
教师站在讲台上,意犹未尽,继续说:“上了这么多年学,还不懂吗?这是课堂,懂不懂,这是课堂,课堂就应该有课堂的样子。”这几句话还真的发挥了作用,小家伙们都挺了挺腰,摆出正襟危坐的姿势。
教师开始这节课的教学,我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才是课堂该有的样子呢?
2015年,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小学生守则》,同时提出“各地可依据修订后的《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第二条是: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这恐怕就是教育部从宏观上对课堂该有的样子的描述吧,显然,太宏观了。2017年,北京市教委正式公布《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将以往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行为规范“二合一”。《规范》的第二条是:勤奋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有适合的学习方法,专心听讲,学会独立思考,乐于科学探索。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无疑是市教委对课堂该有的样子的期望,更加具体一些了。按照惯例,区教委也应该出台一个文件,进一步细化对课堂的常规要求。学校层面呢,一般情况也需要出台更加详细的规范。学科教师也许还会依据学科学习的特点对课堂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如此一番联合打造,课堂就能出现它该有的样子了吗?
在我看来,课堂该有的样子和实际的样子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是一个教师的作品,融入并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所以我经常和教师探讨这两个问题:
1.你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
2.你为什么希望课堂是这个或那个样子?
我认为这两个问题甚至比那些理念和理论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