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低其他素养可能也高不到哪里
在一个全民科学素养低下的社会,人们的其他素养也高不到哪里。人们之间将会更多依赖金钱、人情这些原始的工具维持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的运转,团体内也更依赖首领的主观意识,哪怕很多做法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也少有人质疑和反驳。
科学素养低其他素养可能也高不到哪里
作者 | 李长青
曾经有官方报道中国公民里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在3%左右,经过几年的努力,据说达到了6%。但即便这个数字,也很可能是高估了。预计未来十几年,这个数字也不可能超过10%。也就是说,你身边的人,包括你自己都很可能是没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
总会有人辩称:没有基本科学素养怎么了?人品好不就行了?其他素养高不照样活?不过很可惜,如果一个人缺少基本科学素养,也不打算提高科学素养,那么他的其他素养,包括人品也很可能高不到哪里去。
就以医学实践中代表基本科学素养认识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来说,这个是能否建立基本医学素养的基石。有了这个认识,即便对很多医学常识一窍不通,也很可能素养很高,在面对医学问题时能够做出好的对自己和对家人都有利的决策。不认识不接受随机对照双盲,即便花再多钱、再多功夫,自学多少医学书,到头来都可能上当受骗,做出有害无益的选择。
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其实非常简单,不用多么高的学历和智商就能明白,而且也已经被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和团体所广泛接受。拒不接受这样简单明了的原则,至少证明某人不相信专业,自认比专业人士更聪明,更有见识,有严重的自恋倾向。自恋的人对他人不会心存尊重和感激,对人表示好感只是因为他觉得这样暂时对自己有利,一旦发现你没有了利用价值,立刻翻脸。
想一想,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
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目的是发现对病人真正有用的治疗方法,相比不治疗或者老的治疗方法是不是带来了额外的好处。所以要反复多次,与安慰剂对照,还要避免有意识的筛选病人。
对人的能力和成绩进行评价也应该如此:比如不应该以一次的成功或失败作为标准,不能因为你抓到一次迟到就认定人家天天迟到;也不应该以个人喜好作为评价指标,比如根据性别和出身预置门槛;还有要根据客观情况来评价,比如有的事情不管谁做都会出成绩,有的事情不管谁做都会失败,就像在股市牛市或熊市的投资。
不懂或不接受随机对照双盲原则,标志着这个人缺少客观公正公平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如果是领导,就会搞的下属满腹怨言,如果是多子女的家长,也会导致家庭矛盾重重。
想一想,你的领导或者父母是不是这样的人?
最后,科学讲究标准化,没有标准就尽量制定标准,有了标准就严格按照标准做事。缺少科学素养的人,对标准态度更随意,全靠个人的喜好和他人的脸色行事。
想一想,你身边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事?
在一个全民科学素养低下的社会,人们的其他素养也高不到哪里。人们之间将会更多依赖金钱、人情这些原始的工具维持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的运转,团体内也更依赖首领的主观意识,哪怕很多做法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也少有人质疑和反驳。
这不就是我们的现状吗?
延伸阅读:科学之路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
由于诺贝尔奖项的审查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人们发现,这是由于科学上已经几乎没有重大发现所致。因而由诺贝尔奖的问题而引伸出科学之路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之问题。然而对于诺贝尔奖项的审查过程变长的理由又有着不同的解读。
宇宙暴涨示意图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MartinRees则表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确定授奖者的过程拉长是由于诺贝尔奖获奖提名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所致。他指出:“过去从来没有那么多新加入者能够获得跟获奖提名人差不多的成果。不过他也认为:“在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内确实有一些停滞的局面出现”。近年来,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实验而证实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这既表明了基本粒子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同时也暴露了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由于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得到了证实,最初提出其存在的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FrançoisEnglert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Peter Higgs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通过LHC的实验被证实了的Higgs等人的假说,已经成了基本粒子物理学基础的标准理论或模型。不过即使作为要说明所有包罗万象的所谓标准理论,要真正说明所有存在的现实事物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于是在物理学的世界中,最近数十年里为了克服标准理论的问题,各种各样的“统一理论”被提了出来。而在这其中最有人气的理论,是描述在9个或更多维空间的超空间中将振动着的微小之弦视为万物之根源的理论。
然而,这个以弦理论为首的各种各样的统一理论的根据尚不明确。因此很难成为诺贝尔获奖的对象。近年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授予了对给予标准理论等既存的理论发展有所贡献的研究。但其中并没有出现能够说明万物的新的优秀假说。
“科学的终结”一书之作者JohnHorgan认为,如果基础研究的时代已经结束这一观点若是错的,那当然好。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的后半年代中,发现了宇宙的扩展正在加速的两个研究小组获得了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这个发现完全是一个意外。它使人感到,我们对于宇宙的理解还是很不完全的。
对于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微波的观测,产生了证明初始宇宙中的宇宙暴胀之研究。宇宙暴胀理论认为,我们这个宇宙在大爆炸后开始超光速地膨胀。它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即我们的整个宇宙是更大的多宇宙中所包含的小小的泡沫中的一小点而已。
不过JohnHorgan对这种宇宙暴胀理论还是持怀疑态度的。由于这种理论有着各种版本,因此虽然它们可以预测各种观测结果,但实际上它等同于什么都无法预测。对于弦理论也可以这样来说。对于多宇宙理论而言,哪怕建立起在我们的宇宙之外还有若干个宇宙之假说,这个宇宙从定义上来说还是不可观测的。(思进注:我认为,从概率上来说,平行宇宙一定存在……)
不过对于诺贝尔奖的授奖而言,JohnHorgan指出:若要对宇宙暴胀理论授予诺贝尔奖的话,还是宜早不宜迟。因为这个理论从最初开始提出至今已有30多年了,而这个理论的提出者都快要将近70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