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阊门3关
张长霖
四、阊门的关
大运河阊门段和河南侧的上塘街是苏州的兵家必争之地。这段沿河官塘上顺理成章有着诸多的城防设施,也就是“关”。苏州阊门外沿着大运河的官塘上有三关,金阊关为最近城边的一关,西去数里有枫桥鉄铃关,扼守水口,易守难攻。鉄铃关再西去数里,有浒墅关,为进苏州第一关。经此三关,方能到阊门吊桥,面对高垒深池。冷兵器时代,这样的防御体系叹为观止。
吊桥,本不应该是某一座桥的名称,而应该是某一类桥的类别。冷兵器时代,高垒深池,配以戒备森严的吊桥,就是严密的城防系统。按理说所有的城门外都应该有吊桥。但是具体到苏州就不是这样。苏州各城门,或因不是地处交通要道,就建了高高的石拱桥为防御工事,如胥门的万年桥、盘门的吴门桥;或因为护城河太宽,只设渡口,没有吊桥,如相门。独有阊门,地处要冲,护城河又不够宽,必须设置吊桥。
阊门吊桥设置在瓮城以外的护城河上,也就是大运河上。小说《水浒传》里演绎了双鞭呼延灼阊门吊桥抗金的悲壮故事:年老力衰的呼延灼不敌盛年的金兀术,败退吊桥。不料吊桥年久失修,桥板断裂,马失前蹄。于是壮烈殉国。呼延灼,在南宋高宗时代的宫廷画家龚开的《三十六人图赞》中有其人,或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金兵血战苏城,历史上也真有其事。但是呼延灼阊门吊桥殉国,就不可查考了,或为小说家言。但是,至少告诉我们,阊门吊桥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上的重要性。
金阊关已无存,仅存关前的普安桥。普安桥是跨阿黛桥浜的石拱桥,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桥拱净跨4.5米,矢高3.6米。这座桥很奇特,是因为桥面上有整整一座关帝庙。普安桥桥洞由南、北两组拱券并列组合,成隧洞状。桥面中部宽达21.2米,并于北侧上部建南向关帝庙一座,今关帝庙旧建筑幸存。桥南10米处原设有跨河戏台一座,与庙门相对。桥畔即为阊门的外关金阊关。庙尚存,惜戏台和关已无可寻觅。1982年10月22日,普安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铁铃关,正式的名称是“枫桥敌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据方志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倭寇。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建起了枫桥敌楼铁铃关。当年与枫桥敌楼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和木渎两处,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铁铃关成为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
自有鉄铃关,争夺苏州的激战多发生在鉄铃关,最著名的就是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李秀成部攻打苏州时的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