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现 | 采茵陈
下午放学,看看天色还好,就约妻子一起下河采茵陈。因为天气预报说,明天又要降温,并且随后连续几天有雨雪,再不去采茵陈,恐怕就要错过采到真正茵陈的时机了。
茵陈是一种中药,属于菊科植物。《本草拾遗》一书记载了茵陈名字的来历:“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也。”因此,也称之为茵陈蒿。在家乡,关于茵陈有一句俗语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了当柴烧。”意思是说正月采的是茵陈,二月就称之为蒿,三月长起来的蒿就可以拔了当柴烧。茵陈的药用价值是主治风湿寒热邪气,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降压等作用,所以,每年正月都有人到河边采些茵陈,晾干后泡茶喝。
关于茵陈能够治病的功效,还有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华佗一年冬天,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新年过后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病人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正月里的。华佗醒悟到,立春过后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正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正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正月青蒿却又没有药用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
不管是古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说明茵陈是一种值得采、值得藏的中草药。
等我们来到河边,眼前一大片一大片干枯的蒿子杆在春风中摇曳着;远处靠近河边一小片一小片刚刚露头的青草散落在枯黄的草丛中并不见得显眼;静静的河水似乎没有流动的迹象,几只水鸟在水面上飞来飞去;放眼眺望远方,横跨湍河而过的南水北调渡槽似一个巨人躺在悬空的河床上。
“哪有茵陈呀?”妻子的问话打断了我欣赏早春河边景色的意念。“看蒿子根部,那一簇簇灰白的幼苗就是茵陈。”我弯腰开始寻找茵陈,河岸边,砂石间,干枯的蒿子根部,一窝窝青灰泛白的幼苗依偎着蒿子根儿。伸手抚摸着那绒毛一样的茵陈,真有点舍不得把这春天的使者从她母体上分离出来。“有点扎手啊。”妻子可能不小心触摸到了蒿子的干枝。“你当茵陈是好采的,不损点皮伤就想采到茵陈,还是小心点。”我在一边笑着提醒他。随后,妻子小心翼翼地在密密匝匝的蒿子丛中跳来跳去,采摘着毛茸茸的茵陈;我则一边采,一边拍下那一窝窝,一片片引人的茵陈,拍下这春天的报幕者。
一会儿功夫,我们沿着河岸就采到一兜子鲜嫩的茵陈。提着收获的成果,一路欢欣回到家里。等到明天挑拣干净,晾晒几天,就可以喝到纯真味美的茵陈茶了。
采茵陈,只是进入春天后的一个小活动。只要愿意踩着春天的脚步,走出家门,与春天握手,其乐无穷。
(图片来自于赵成现)
作者简介:
赵成现,中学高级教师,民俗文化爱好者,致力于整理民俗文化与农耕文化。所写的《过大年》《家乡的端午节》《剃头匠》《月圆中秋》《老家的新年味道》等在报刊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