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贤 | 高中时代的记忆
花洲文学
高中时代的记忆
文|陈秀贤
前些时日,和高中同学相聚,谈到了我们高中时代的生活,回忆起了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情况,这位同学说:秀贤,你会写文章,你何不把咱们上高中时的那种艰苦生活写下来?一来记住了过去;二来也能教育后代,让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知道我们当时生活的艰辛,你看如何?在老同学酒后吐的真言中,闲暇时间,我才拿起笔,回忆起我那艰辛而又清苦的高中时代。
我是一九七五年初中毕业。经大队推荐上的高中。那时上高中,不是经过考试,而是有各队队长和大队有关干部组成推荐小组,毕业学生都写一篇文章,当着推荐小组的面进行朗读,推荐小组再根据每个毕业生的文章,定夺升学不升学。
当时一个村只分三个上高中的指标,因我的文章写的好,读得抑扬顿挫,声音又宏亮,所以,得了满票。我理所当然地上了高中。
那时全邓县有十几所高中,几乎每个乡都有一所高中。我所在的夏集乡是十四中,学校设在大王集。属王集大队辖区。那时生活虽然清贫艰苦但从十四中走出了不少俊才贤能。有的当了作家,诗人;有的成了腰缠万贯的大企业家;有几位顶尖人物成了厅部级领导。感谢贫穷造就了一代人。
那时上高中,不像现在,一半时间是在课外劳功。比如脱坯,拾粪,种试验田等等。这种学习生活的方式,非现在的学生能比。当时生活清苦,学校的伙食也一般。大都是同学们从自已家里带来的红薯面,玉米糁交到学校的大灶上,然后再交少量的生活费,后勤处根据上交的粮食,换成等量的饭票。饭票有十斤、五斤、一斤、三两一张的不等。早晚饭一般都是红薯面蒸的黑馍,也就是人们常说心“黑桃A”,或叫“狼戴帽”,也叫“黑窝窝”。学生灶上也蒸有少量的花里卷馍,那是专供那些富家子弟吃的。大部分农家子弟都吃黑窝窝。第一学期基本上都在学校大灶上吃,但时间长了,很多同学都得了胃病,一喝凉风,吐酸水,胃很难受。再加上同学们向学校灶上交红薯面时,良莠不齐,有的交的是发霉了的薯干打的红薯面,都堆在一间房子里,时间长了难免惹得其它好一点的薯面也发霉变质。吹事斑的师傅们在做饭蒸馍时,都是用老虎爪挖开,再砸碎,然后用箩筛筛再蒸馍。这样的薯面蒸出来的馍又酸又粘,难怪同学们吃出了胃病。不吐酸水才怪呢!为这事儿,我们班的大力士关士军同学发动全班男生,一次晚饭后,把同学们难以下咽仍掉的黑窝窝拾了几萝筐,送到校长办公室,校长当即叫来了管伙食的炊事班领导,让这位领导也尝尝仍掉的黑窝窝。那位管伙食的领导弯腰从箩筐里拿出一块儿黑馍,放在嘴里嚼了嚼,只见他皱了皱眉头,对校长说:是又酸又苦。可这都是同学们自已交来的面啊!校长说:不管是谁交来的,你是管伙食的,你得把伙食搞好。这是你的职责!管伙食的领导忙说:那是,那是。随后几个星期,蒸的馍似乎不是那么酸了,后来听说是那位管伙食领导从伙食费里挤钱买了不发霉的薯面蒸的馍。真难为了那位领导。再后来的伙食又和以前一样了。
为了不让胃再吐酸水,班里要好的同学商量着搭伙做饭,我先是和我班张龙斌搭伙,在校外一间暂时不用的炕烟楼里做,后炕烟楼又启用后,张龙斌又找了新伙伴,他们到校西边当时叫小公社那里找了间房,我也找了耿本才同学在校东边野地里一间不用的废机井房里搭了伙。本才有一口旧箱子,我们在箱子上铺一张旧报纸,中午放学后,就在箱子上活面擀面条。记得当时是荒春上,等面条擀好后,本才用火柴点燃油炉,我赶紧跑春地里掐勾勾秧,或灰灰菜淘净下锅。就这样生活着,也觉得比在学校灶上的伙食好。不知不觉两年的高中时代就结束了,同学们毕业后都各奔东西,恢复高考后,有的高考跳了龙门,永远脱离了农村,有的参军去了部队,有的经商成了商人,也有的打工去了外地,但绝大部分同学还是留在了农村。
眨眼三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荗的我们,已渐入老境。有的已退休,有的将要退休,然而,当年一班四十几位同学,毕业后再见的又有几人?听其他同学讲,高中时一班同学有几位已经走好几年了,可叹人生苦短,生命可贵。愿健在的同学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快快乐乐活好每一天。
感谢我们那个时代的贫穷,是贫穷造就了我们这代人;是贫穷让我们懂得什么最珍贵!那就是亲情,友情,同学情!贫穷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我们这代人,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高中那个贫穷的时代!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陈秀贤,男,1959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邓州市史志办主任科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邓州市民协主席(兼)。1999年出版诗集《故乡恋歌》;2006年出版《邓州故事集》;2007年出版《民俗文化》;2011年出版《中国故事全书·河南·邓州卷》;2015年出版散文随笔集《时光细语》;邓州市《春风堂诗刊》副主编;《守望这片绿水》在2014年“南水北调邓州情”全国诗词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走近编外雷锋团》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社等单位组织的“践行人生价值观,诗颂文明河南”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乡音》在2017年第七届“炎黄杯”当代诗书画印艺术大赛中,荣获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