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的“道”与“器”
作者|汤志贤「中国工商银行首尔分行贸易融资部主管」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23期
1712年,位于英国东南部的一家造纸厂幸运地获得了英格兰银行提供的一笔特别的订单:印刷纸质钞票。欣喜之余的造纸厂管理层和印刷工人并无从知晓,他们印刷的纸质英镑,终有一日会被冠以“货币之王”的称号,成为和黄金一样的世界硬通货,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通使用。
进一步了解此时的英格兰银行,就完全可以理解造纸厂员工为何不会对他们出产的纸币抱有任何特殊的幻想。这家成立不到二十年的私营银行,不管是其公司治理结构,还是其业务产品种类,较同时代大部分欧洲银行并无非凡之处。不过,与当时大部分欧洲同业区别甚大的一点是,英格兰银行从成立之日起,即成为英国政府钦定的具有发行法定货币特许授权的银行。正在快速崛起并日益成为世界强国的英国和一纸授权,使得英格兰银行出品的并不算精美的纸钞,具备了与那个年代大部分银行发行的钞票不一样的内涵。
1717年,时任英国铸币局局长的艾萨克·牛顿(知名物理学家),一度为白银危机烦恼不已。由于当时英国境内的黄金与白银兑换比低于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套利行为导致白银大规模流出英国,以银币为主要支付工具的货币支付体系岌岌可危。牛顿将此归咎于本国黄金估价过高,并建议将黄金与英镑以固定价格挂钩。英国议会接受了建议,并将挂钩价格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英国大开金融开放之先河不对黄金进出口进行管制,英镑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依今日的眼光,牛顿未必就真的理解白银外流的根本原因,所采取措施也不见得是对症下药,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此举竟创造了一个新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度,牛顿本人凭此举实现了从物理学家到货币专家的惊人转换。
金本位制度于英镑国际化而言,是一个极其巧妙而又值得玩味的设计。一方面,黄金是当时世界上流通性最强的价值标尺物,英镑通过与黄金挂钩后,只要其能保持坚挺,这薄薄的一张纸上标注的数字,就有着和黄金一样的分量。另一方面,金本位制本身并不是一国货币成为头号世界货币的必然前提,这一点已被当前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所证明,但是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进程的确又受益于金本位制度,两者都曾经作为被盯住货币与黄金挂钩。或许,挂钩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大幅提高英镑流动能力的手段。
随着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和最大的对外贸易国,英国在海外大力推行自由贸易,力促经贸交易对手使用英镑结算。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倾力以英镑为核心进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最前沿的金融监管制度和货币发行管理体系,伦敦被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
在综合国力和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加持”下,英镑赶在国际货币理论体系出现之前集齐了储备货币、贸易中介、金融市场媒介的三大功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全球跨境结算总量中以英镑作为结算货币的比例一度超过90%,超过60%的外汇储备为英镑。
怎样借鉴历史上英镑的国际化之路呢?《易·系辞上》中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规律,是根本,而“器”是具体有形有用之器物。英镑国际化的“道”就是以强国为根本,为币值的稳定性提供终极支撑,使一张薄薄的纸散发出天然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世界货币的基础。英镑国际化的“器”是英国率先推出的金本位制度,率先建立起来的货币发行监察管理制度、开放的金融市场、完善的金融机构管理体系等,这些为英镑保持高流动能力保驾护航的金融基础设施,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应用在经济生活中。翻阅国际货币发展沿革,无论是美元和欧元国际化的经验,还是德国马克和日元国际化的教训,无不告诉我们,在一国货币国际化征途中,“道”与“器”从来都是缺一不可。
今天,当我们审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首先应感慨人民币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成就,在短时间内走过了其他货币很多年才走完的路。当然,不同货币的兴衰交替史也提示我们,人民币国际化要以“道”为本,只有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才能为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和信用度提供足够的支撑;也提示我们,要重视“器”的作用,围绕提高人民币的流动性,继续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还提示我们,人民币国际化要保持一定的战略决心和战略定力,不宜也没有必要操之过急,“道”与“器”的探寻和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忘初心,踏踏实实地回归货币哲学的基本逻辑,把基本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达成使命。■
(责任编辑 纪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