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什么不重视字形而要重视线质?理解对了才能做好
在一些书法展览上,很多作品并没有照搬照抄古人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入展的作品在字形是都是各成体系的,但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非常注重点画的质感,使得作品在书写能力上具备了展览要求,从而能顺利进入到最终的决赛。
有些书法爱好者可能觉得,如果是创作作品,只要把字形写好,写得工整流畅就好了,为什么要重视线质?其实在当代书法的评审中,字形已经几乎不是主要考察作品质量的关键了,可以说,如果是三十多年以前,那个时候全国都要普及书法,加上人们对书法的认识水平还没有提高,重视字形写得像不像是考察书写能力的主要因素。可如今,随着书法日新月异的大力发展,仅仅是查看字形的问题已经成为过去了。
书法中的线质是什么意思?线质,简单来讲,就是线条的质量,有些人很讨厌把书法的点画说成是线条,因为古人从来没有这么说过。其实,关于线条的概念是从书法艺术性的角度而产生的,是当代人的发明和专利。书法艺术性是书法在时间空间关系中所带来人们的一种艺术感受,也是考察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处理能力。而这种能力再造的过程中,线条却是十分关键的考察要素。
线,是组成书法水平的基本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所画的一条线,可以代表他的某种心理状态,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字如其人”,在此刻,你的心理状态是平静的,画出来的线就是平和的,你是焦急的心情,画出来的线就有恐惧、不安、甚至心不在焉的感受,等等。在书法中的基本要求当中,线,显得十分重要。书法家们对线的要求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王羲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意思是写出来的一点一画都能表现出某种“意”,这里的“意”,是指人们的思想、情怀、感受等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也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北宋书法家米芾也说:“点画能振迅天真。”等等。
从前面古人对点画的看法大致可以理解为,线是有质感的,而这些质感所反映出来的一个共同理想就是“线能传达出人的性情与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一个中心思想。
王羲之认为,书法是达情表意的艺术。意思是说,每个人所写的字,可以从点画之间就能看出一些“意味”,这就是书法线条的质感的基本要义。有的人可能觉得,点画也好,线条也要,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法度去书写就行,至于传达的意思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其实,这种认识太过肤浅。因为书法通过线条的客观表现,实际上是要向人们传达某种意思,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元代书法家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到:“情: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这段话很好理解,他是从人的情绪上进行分析书法中的情感要求以及其所带来的效果。但是,不论是字也好,还是情也罢,它们都是由点画直接参与的。
在书法中如何表现点画的质感?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
技法能力是线条质感的根本。在通过对书法大量的认知和实际之后,人们的技法能力会随之而有所提升,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这一点是一个必修的过程。米芾认为,执笔的好坏是技法能力的重要条件,他所倡导的“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就是指人们在书写时,不能紧握毛笔,而是要轻执笔,只有这样,才能使毛笔在运笔过程中自如称心,方能写出“天真意外”的书法作品来。
人的情绪是线条质感的内在表象,提升情绪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书法与情绪关系十分密切,实际上是指人的修养问题,一根线条包含着万千气象,传递出的是创作者的综合素质。古人非常重要书写者自身的素养问题。素养是来源于人的学习、阅历、情感以及对世界观的看法和态度问题,因此,凡是书法大家们都很注重自己的修养,他们往往都有宽阔的胸怀、丰富的文化知识、思辨能力和融会贯通的思维方法,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在创作中自觉地融入到线条和作品之中,书法才会有更加耐人寻味的“意味”。
本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平台原创,作者:郭宗吾。欢迎关注,书法知识持续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