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374期】【特别推荐】南丁《经七路34号》引起强烈反响
南丁《经七路34号》引起强烈反响日前,我有幸收到了著名评论家何向阳亲笔签名的南丁新著《经七路34号》,我一连用了几天几夜的时间,精心细读了这部南丁先生用行动和生命执著书写的近20万字的作品。11月26日,南丁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经七路34号》研讨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曼如、河南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邵丽、《中国作家》主编王山致辞。会议由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王守国主持。会议由河南省文联、中国作家杂志社、河南省作协、河南省文学院、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邵丽谈到,南丁先生不但用文字书写,他也在用行动和生命书写,他自己就是一本厚重的大书。他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有着阳光般透明的品格,他酷爱文学艺术,也热爱生活,有温度、有态度、有情趣、有风骨独见。他的一生都本色地活着,活出了自己真实而有尊严的人生。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但是讲述他、怀念他、纪念他,更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他的人格。由南丁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经七路34号》在《中国作家》首发后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全书近20万字,作品从南丁18岁参加河南文联的筹建一直写到2016年,由于作者去世作品未能完结。与会者认为,《经七路34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全书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是其通达的人生智慧和小说家的艺术智慧充分结合的作品,作品所彰显的为了文学事业而坚持始终的理想尤其动人。追思会上还设立了南丁文学奖。据介绍,南丁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评奖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评选范围限于评奖时在世的在河南省内生活、工作的作家和在河南省外工作、生活的河南籍作家,获奖作家创作的作品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生动反映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人类的存在处境,且具有明确的理想倾向,在表达上有独特的贡献,提倡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南丁之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致答辞。李佩甫、刘玉琴、曹新林、张宇、高伟、李建军、王国平、赵钢、何弘、陈杰、蔡瑛、杨彦玲、李静宜、焦述、墨白、冯杰、张鲜明、南豫见、赵富海、南飞雁、程韬光、杨炳麟、王国钦、赵少君、潘松安等参加追思会。
11月28日,“却顾所来径——话说南丁《经七路34号》”纪念分享会在郑州松社书店举行,王守国、李佩甫、王澄、曹新林、张宇、何秋声等与读者分享了对南丁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的认识。《经七路34号》刚刚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经七路34号,特指河南省文联大院。作者南丁曾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作为一位河南省文联和“文学豫军”亲力亲为的建设者,亦是河南文坛的亲历者、见证者,南丁从1950年河南省文联筹备写起,直至2016年6月患病中断,他以八十多岁高龄,回忆这个大院内外与河南文艺有关的一切,这是一部个人岁月的回望集,也是一份河南文学的备忘录。王守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大家,今天我们在河南省文学院隆重聚会,举行南丁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经七路34号》研讨会。出席追思会研讨会的嘉宾和朋友,有来自北京的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高伟,《人民日报》海外版主编刘玉琴,《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王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建军,《文艺报》评论部主任刘颋;来自郑州的有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曼如,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赵钢,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杨彦玲,河南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邵丽,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李佩甫,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文学院院长何弘,原河南省作协主席张宇,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墨白、冯杰、张鲜明、南飞燕,原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曹新林,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焦述,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杰,《莽原》主编李敬宜,郑州市文联副主席程韬光,郑州市作协副主席赵富海,河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瑛,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杨炳麟,瓦库品牌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少君,瓦库品牌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松安,等等。还有河南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等媒体。邵丽: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怀念这位中原文坛优秀的作家和出色的老人。南丁曾先后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第五届全委。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南丁文集》等多卷。南丁先生是个有大爱的人,帮助年轻作家,发掘中原文坛的新生力量,为河南省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南丁不但是一位河南文坛的领导,他还是文坛的推动者、实践者,是我们河南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文学豫军的掌舵人。他在那个时代写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他待人谦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南丁不但用文字书写,他也在用行动和生命书写,他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当编辑还是当领导,他都是本色地活着,活出自己的真实人生。包括最后告别人世,用独特精彩的方式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完美的收官。今天这部《经七路34号》由河南省文艺社出版,虽然南丁生前也没有看到它的出版,但是我觉得这也可以告慰南丁先生的在天之灵了。在这本书里能读到河南文学史,读到历史变幻,同时《经七路34号》也显示出南丁老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展示了他通达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广泛的解读。我们不但要纪念他,更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人格,他对生活的热忱,我们要接过他传给我们的文学接力棒,把打造河南文学强省作为一个重要的责任,这样才是我们对南丁最好的怀念。王山:看《经七路34号》,觉得那个时代,包括那些生活那些场景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特别熟悉的,亲切的,觉得往事历历在目,过去的一切全都被唤醒。我觉得南丁先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有着大智慧的,又有着文采的人。他的《经七路34号》,你看他的开头,他所有的叙述,都是一种很不经意的,举重若轻地来写他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包括人物,让人觉得很亲切,一下就能够进入。我想这个书不仅仅写他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河南文艺界的事情,它实际上也折射了我们整个中国在那个时期以来的文坛,我们每一个省作协所经历过的这些事情,这些风雨,包括这些曲折,也包括那些痛苦和患难。但是我在这书中看到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光明,对于文艺事业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我觉得它是客观的、充实的。王守国:下面请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发布南丁文学奖设立的消息。何弘:为纪念南丁先生,促进中原作家群创作的繁荣兴盛,经与南丁先生亲属协商,由瓦库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南丁文学奖。南丁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授予最近一年来创作出最优秀文学作品的在豫或豫籍作家,奖金不低于10万元。评奖结果于每年9月下旬公布,每年9月最后一个周日举行颁奖大会,向获奖者颁发证书、奖牌和奖金。赵少君:我是瓦库品牌持有人赵少君,关于赞助设立南丁文学奖的初衷,在这里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2009年5月瓦库品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商业形态开展经营活动,一个偶然的机会南丁老师听了我们的介绍,看到瓦库应用了大量的老木头和旧瓦,他非常高兴和喜欢,他在瓦库左右徘徊,仔细品味,久久不愿离开,我们请求南丁先生在瓦片上留墨,他很开心,在瓦上写下了一段文字,他还解释说到了瓦库便想到红专青瓦的日子。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这位老人,也坚定了我们通过瓦库这个品牌大力支持文学发展,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心。几年来,我们在大河报开办了有奖活动,邀请全国知名作家来瓦库作客,请他们以瓦为主体撰写文章,出版了《有瓦的日子》。与南丁老师相识八年,他可爱可亲,睿智深邃,这是南丁老师留给我的记忆,也是瓦库的记忆。南丁老师是文学豫军的创建者,是甘为人梯、无私的奉献者,也是文学豫军的支持者。老人骤然逝世,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一位这样可亲可爱的老人,我们不知道用何种方式才能表达对他的崇敬心情,便萌生了设立文学奖项的想法,我们都是热爱并深深怀念南丁老师的人,我想以设立南丁文学奖这样一种方式,寄托我们对南丁老师无限的哀思。在瓦库我们把很多作家的作品都设立了专柜,瓦库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瓦库赢得了口碑。设立南丁文学奖即是瓦库对南丁老师的追忆之心,最后诚邀各位老师领导到瓦库做客,谢谢大家!张曼如:南丁是河南省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是最重要的亲历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不到18岁就来到了河南,为河南文艺事业贡献了必生的心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作成果丰硕。在担任文联党组书记的时候,组织创办了《莽原》《故事家》等多种文学期刊,为河南的文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平台,并大力举荐人才,培养了李佩甫、张宇等成为我们中原作家群中坚力量的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极大地增强了中原文学的力量。《经七路34号》是南丁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对河南文艺几十年的工作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好好地研究和宣传推广。南丁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积极真诚而有尊严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个人,在人格和情操上为河南艺术家树立了典范,他是一个宽容的人,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他待人诚恳,能够团结广大的作家,不计得失地提携年轻人,这种旷达的态度和光辉的品格让我们对他更加敬仰,也激励我们更好的前进。陈杰:我们从拿到书稿到成书,前后只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拿出了我们的最高效率。这是南丁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部书稿,完成于2016年5月,同年6月他生病住院。作为河南文坛和文学豫军的亲历的建设者,也是河南当代文学60多年发展历程最完整的、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这本书是他对自己一生从事文学事业的总结与回望,是一部个人岁月的回望集,也是一部河南文学的备忘录,体现了一位老作家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情怀,真实记录了河南文学史的很多重要侧面,很珍贵。南丁先生永远面带微笑,洞察世事,通透达观的样子,那个可亲可爱的老人形象,多年来一直是我们河南文学界一道很美的风景,一个温暖的记忆。南丁对河南文坛,对河南文学事业的兴趣和热情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退休以后的这二十多年来,各种重要的文学活动他都乐于参与和见证。他对河南作家,对好作品,对出版社,都是很体恤和关爱的。南丁的这本书,写得非常诚实,也非常朴素。可以说是一个走进岁月深处的老人的洗尽铅华。他诚实在面对自己的过往,面对他所历经的河南文艺界的风风雨雨和重要事件,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像是面对彼此信赖的老朋友的娓娓絮语,在书中知人论世,自始至终贯注着他特有的真诚和智慧。文字也特别平和,不拔高,不粉饰,不矫情,不作姿态,有着历经淬火之后的练达和平实。这本书的价值与可读性还在他写到了河南文坛很多文人朋友的生活细节,为人处事的趣味,新时期以来这些重要作家的文学步履和成长轨迹,字里行间都折射出他们的精神侧面,这些都特别有趣,也会给后来者很多启迪。所有这些,也都反映着南丁先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认识,正像他在书中所写的:对老一代的文学艺术创作者,要尊重;对年轻一代的文学艺术创作者,要爱护。这些文学艺术的创作者是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生产力,爱护他们就是爱护文学艺术,伤害他们就是伤害文学艺术。这本书也是南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对这个世界的爱,对文学的爱,表达着他对文学的深厚的情义,不仅是对河南文学发展的重要记录,也展现着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辉。这些鼓舞着我们对河南文艺做更多的贡献。高伟:我跟南丁相处的时间也很长,因为工作的缘故。南丁给我非常睿智、非常宽和也非常健朗的老者印象。这一次读他的作品我非常感慨。我觉得《经七路34号》既是一个人的回忆录,也是一部河南文学史。因为你们可以看到,这个作品的前四句话,我的家在经七路34号,是一个个人的回忆录和一个地方如此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个人回忆录,它记录了一个作家成长的历史,同时也是那一代人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传记。我觉得对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学,研究党对文艺事业领导的经验、历史教训,对研究文学的发展规律以及作家作品的研究都具有相当广泛的意义。这个作品里面聊到了很多河南作家的名字,记录了很多的事情,所以它是一部当代河南文学发展史,当然这里面也是讲述了他个人的主体,通过他的眼睛记录了那个时代文学史的光辉,对我们研究当代文学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一个人的历史,我觉得他呈现了一个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心路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这个作品既是他个人的历史,其实也是他那一代人的记录。也是我们新中国这一段历史的记录。我觉得所谓历史就是那一代人带有主体色彩的记忆,南丁这种带有史记的写法写人、记事,都非常的精准、非常鲜活,他记录了很多人和事情,短短几句话就能抓住他很鲜活的特征,是一种知人论世的写法。作为一个文学作品,它又带有南丁先生主体的温度,所以读起来是非常的兴味盎然的。这个作品写的挺好,题目也好,好就好在将个人的历史命运与一个具有文学标识意义的地址,一个单位所在的地方,紧紧地融合在一起,题与文是互相关联的,互为表里的,血肉相连的,开篇的几句话既点了题,又定下了全文的基调。我觉得也是独具匠心的。我们当时拿到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作为编辑当时确实有一点担忧,因为作为一个回忆录,作为一个涉及那么多人和事的纪实作品,可能会牵扯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我惊讶地发现压根没有这个问题,南丁先生在这个文章中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问题。可能老先生在写之前就把这些问题想到非常周全,自己给这个文本定好了调子。读完之后非常敬佩,不仅是对他的文章,对他人格也是非常敬佩。刘玉琴:阅读《经七路34号》,对南丁先生的做人,对他的人格魅力尤其感到倾慕和亲切。我深深感到这本书的分量,这是一杯凝聚着南丁先生精神的书,闪烁着时代的光泽。南丁一个人的文学史可以折射当代河南的文学史乃至中国的文学史。他为文坛殚精竭虑,把生命、才华心血都给了这个家,他也在这个家从19岁慢慢变老,他甘为人梯地组织、领导的情怀,同样让人难以忘记。这本书的写作靠的不单单是记忆,更是一种责任、关心与使命。于他而言,34号不仅仅是个大院,还是他生命与事业的另一种投影,他在这里悲欢交集,这个大院对河南而言,对中国而言,都可以说意蕴深厚。所以他有责任讲述历史的曾经,为后来人留下一个备忘录,这个大院在他的笔下成了一种符号。他让今天的人记着曾经的路,所以南丁让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作了一个深入的互动。南丁的目光和视野无疑是具象而又开阔的,赋予大院里的人灵气和生命。许多人和事相伴相生,从省文联的筹建、变迁,再到文联八年从青春少年到知名作家,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也从历史中走出来,南丁构描历史,以小见大,在个人的生命轨迹中反映了一个时代。个体生命因时代的跌宕而喜悦和伤悲,个人与时代、现在与未来相互叠印。在他的笔下我们读到了一个时代的层层变迁。李建军:我觉得中国几十年的历史、现实生活本身就具有高度的传奇性,我觉得现实比小说更有意思,意味着我们这个小说叙事其实应该还原到司马迁的这种精神,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实风格,就可以写出好的作品。南丁这本书我看完以后也很震撼,是一部很智慧的书。他呈现了一个人写作的智慧,以空间带时间,经七路34号,你不读完里不知道他在写什么,你读完以后,感觉经七路又像一条路通向了一个苦难的历程。在这个书里我首先首先看重的是南丁先生自己的形象,是一个刚直坚正的形象。在磨难里面,他不自暴自弃,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他对什么都同情,不是一个对别人痛苦漠不关心的人。他写到的很多细节,最底层的人生存的境遇,都能看出南丁先生的心路历程。另外,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懂得欣赏别人,我们在这里看到他对很多人的欣赏。一个人若是心胸不够宽广,不能够看到别人的好处,他就写不出来这样的书。在南丁先生的这本书里,他经常会批评自己,而且批评得很严厉,比如说反右派,他都写过书写过文章,所以他说我自己伤害过别人,也被别人伤害过,像这样的自我剖析都是很深刻。我觉得这是一个优秀作家的素质。王国平:这种书地域性比较强,但是我很快就把这个书看进去了,原因就是情感的充沛,看到这本书能看到时代的激荡,世道人心的东西。他书中写到某人在哪一年加入中国作协,正好我们报有一个系统,我就搜索那个系统,非常神奇,那里面就写了一批青年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中就有他讲到的那个人,我查完之后我就特别佩服,老先生这种记忆力。刘颋:这个作品是长者的生活智慧和小说家的写作智慧完美结合的作品。他在这个作品中,对于这样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如何选取,如何剪裁,如何让它们衔接下来,既要有效地避开一些纠缠不清,同时又必须好把这半个世纪的历史,以及他个人在这半个历史中所思所想所感,都有机地呈现出来,我觉得这中间体现了一个小说家篇章结构的非常高的智慧,和他对于细节对于生活表现的智慧。第二点,是作品始终体现出来了一种传承的思想。在他18岁进来的时间,他所接受到的,他所面临的大家长辈,那些长辈对他的言传身教,还有他对年轻的后来者的欣赏,和不遗余力的推荐。就包括我们中间在座的很多人,都在这个作品里面出现了,而且出现的文字分量包括拿捏的分寸都能看出,南丁先生在写作的时候,对他们的感情对他们的欣赏。在这个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老人在文学之路上被传承与传承的情怀,这是非常让人感动的。第三,我想说一个词叫理想性。他从18岁开始记录,一直到他写作的84岁,这个期间支撑他的是来自于文学、归于文学、忠诚于文学的理想性。他要写什么,他不写什么,他在他的文学作品里面能够表现,他坚持的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东西是值得讨论、值得探讨的,同时他也不回避任何历史节点上,他个人偶尔做出的一些不太恰当的事,因为他这个书中几次出现了了“这是我的耻辱”,他可以直面自己,他对自己的检讨,其实也是对他的理想的坚持,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李佩甫:南丁走了已经一年了,对我来说,往事历历在目。我从1980年开始来到郑州,到现在37年,所以《经七路34号》这本书,文中的每一个字,我都有个人的体会,看了之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经七路34号》里面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南丁先生1952年就到了河南省文联,60多年来,河南文学的发展就像《经七路34号》里面记录的,它具有很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无与伦比的,没有人能够再写出这样一本书,他的亲历性、客观性,别人都无法达到。另外他的文字当中有很多旁白,在这个时期接触过人的都会感触到了,这本书的价值对河南文学界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张宇:我们这些作家都是在南丁先生的教育、辅导之下成长起来的,并且有很深的感情,几十年来我自己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南丁,说是父子之情也不为过。南丁处理事情的性格是举重若轻。在文联历史上,就我所经历的,不论对于领导还是对于一个人,你只要说话他就认真听,南丁的这双耳朵温暖着文坛的所有人。现在我看《经七路34号》,《经七路34号》是一个文学符号,这对于河南省文学来说,甚至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说都是一个神圣的名字。这是河南省的文学艺术符号,我相信这个符号将来就是没有了,也还是会作为记忆留在我们生命里。这个作品非常好,也只有他的这种身份和这种经历,经七路34号代表着文学历史,也对我们寄托了希望。曹新林:看《经七路34号》,越看越想看,最后我就画了一张画,把我的感受,我对南丁的认识,应该是比较能够表达出来,希望大家以后能见到这一张画《微笑南丁》。李静宜:南丁老师《经七路34号》这本书真的是太值得珍惜,他不仅是记录他个人的生命历程,他也是记录了河南文联的发展史,记录河南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今后研究河南文学当代史都不能绕过去的书。这本书的名字也特别好,能感到南丁老师的那种智慧,他总是能一下子就抓住事情本质,也不需要什么修饰,或者更多赘述的东西,他就是记录《经七路34号》的前世今生。首先特别敬重的是南丁老师他作为文坛的掌门,他具有很高的胸襟,很阔大的视野。南丁老师内心这么丰富,又是这么乐观,的确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作家。最近几年南丁老师还自称自己是80后,在有些场合还不断会听到南丁老师唱眼下网络很流行的曲子,音准很准,还很动听,我们面对的南丁老师是很有个性魅力,很有个性光彩的尊师长者。那时我刚到文联的时候,还没调走的一些作家在一起谈论南丁老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南丁老师也是一个男神。墨白:这个书做的好,很大气。南丁18岁从淮河岸边来到黄河边,是什么支撑着他的?南丁的精神我觉得有几方面,第一,是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达观。第二,在顺境中他的这种宽厚。第三,他生命中的参与意识。刚才建军讲到,他对他自己所经历东西的反省,对自己经历东西的认识,我觉得极其准确。第四,他人生中的人格独立。我觉得这是能体现南丁精神的四个方面。我觉得他的晚年是值得研究的。他永远是我们内心惦记的文学界前辈。南豫见:我觉得南丁对河南文学界最大的贡献除了刚才诸位所说之外,还有两点,第一,他的亲和力。南丁1983年出任河南省文联党委书记,在这8年中间,能把这个经七路34号治理得风调雨顺,这是与他的智慧、强大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的。为什么大家都怀念他,都爱戴他敬重他,就是因为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南丁治理的这8年期间,给河南文学界的将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赵富海:我在三年前写了一部长篇《南丁和文学豫军》。南丁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已是我们的文化符号。他说作家打拼的是人格,一切文字最后只剩下两个字,人格。南丁的人格是始终保持生命力的一种觉醒,我崇拜南丁,崇拜的是他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冯杰:南丁先生的人和书都是河南省文艺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从他的人和书里面我们能看到他的温度和呼吸,每一个作家都能从里面看到个体和时代的风云。张鲜明:南丁是我们诗歌学会的顾问,每一次我们诗人的聚会他都会去,他坐到那儿我们就觉得温暖,心里面就有了阳光,就有了那种安定感和快乐感。和他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能感觉到他那种长者的风范,他内心的达观和诗意。我经常想念他,我想作为一个人,人生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经历过那么大么多的磨难,大风大浪的都过来了,是从苦难的日子里面挣扎出来的,他对生活到了晚年依然保持乐观和热情……王守国:这是一个情感真挚的追思会。《经七路34号》我认真读完了,我是把它作为河南文学艺术发展的一本信史来看的,他继承了客观写实的风格,包括写他自己,对他自己的深刻反思,这是严肃认真客观的负责的一本信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有打成右派,没有被击跨,我想这是和他对人生的深刻的洞察,他的那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分不开的,这种旷达乐观背后实际上是人生的信念在做支撑。过去讲道德人品,现在讲德艺双馨,南丁先生都做到了。从做人、做事、做管理,从德艺双馨的高度,南丁先生都树立了一个楷模。这本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是平实,用平视的文笔娓娓道来,讲述一段客观的历史,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剖析,让我想起两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南丁深厚的文化功底。只有在有深厚的人生感悟之后,才可以用如此平实的文笔表达如此丰富丰厚的内涵,所以说这也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极具史料价值的一本好书。何向阳:我作为一个读者,谈谈对《经七路34号》简单的认识。第一,他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读解。这是一个空间概念。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它的坐标不应该是高楼大厦,还应该有一些文化坐标。所以经七路34号我觉得它是一个郑州市的文化标志。第二点我觉得可以从作家心理学的角度去读解。南丁是一个作家,小说家,他同时也是做文学工作的组织者,这两个身份、两种思维在他的这本书当中,有很多交集,从这个角度来读这一代作家,他们的心理、思想,我觉得书里也提供了很多要点。第三,可以从精神生态的角度去读这本书。我们文联大院其实是一个集聚了精神创作者生态的院落,一个文学组织者怎么来把他们的创造力在那样一个时代激发出来?我觉得我父亲确实深感那是一个好时代。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从78年开始,他赶上了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也会为新时代提供一些借鉴。这些我作为一个读者的感受。我作为一个女儿,我感谢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省文学院以及瓦库文化传播公司还有我们河南文艺出版社,感谢在座的我父亲生前的朋友,非常感谢!我觉得你们对他说的话他都能听见,谢谢!王守国: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书友,今天我们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了一本记述河南省文联和河南文艺事业发展历程的书,冒着严寒在此聚会,这是对南丁老先生创作的最后一本书《经七路34号》最好、最隆重的纪念。参与对这本书分享的几位老师、几位大家,有的是南丁老师的朋友,有的是南丁老师的学生,不管是朋友还是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南丁老师忠实的粉丝。我们首先有请著名画家、河南省书画院首位院长,也是南丁老先生这幅肖像的作者曹新林先生,掌声有请。曹新林:我对南丁的第一个印象是微笑,他是一个微笑的长者。第二个印象是倾听,他什么时候都是在听你讲,任何话都不会自己先说什么。第三个印象是摇头,特别是他到老年的时候,头来回晃,越是年纪大,晃得越厉害。摇头我没有办法画,但倾听的姿态可以画,微笑也可以画。南丁去世的时候,我说我要画南丁。看完《经七路34号》这本书以后,我画南丁的愿望就比较强烈,这么大一幅画我是用了一天时间画出来的,这是一种激情的表现。一个画家画一个人应该是画他心目中的人。我让他摇头,如果他高昂着头,我觉得不是他;我让他微笑,如果他很严肃,那也不对,所以我觉得画南丁的切入点是微笑,微笑里面可以有很多内容。书中写到他最感动人的时候有两段:一个是右派四年,一个是下乡三年。在书中,我可以看出他为什么摇头、他的摇头病怎么得来的。他被打成右派期间,在信阳的新县,自己在坐着想,“我是右派吗?我反党吗?我不反,我不是右派,怎么成了右派呢?”对着煤油灯,他摇头,没有申诉,只有默默地摇头。我画不出来摇头,但是从他的神情、他的微笑里,可以看出对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坚定。南丁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他的真诚,他的实诚,他对人的深厚情感,比如,他在生产队的时候,认识的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多年以后,两人见面,南丁都是含着泪花的。正是这样一些事情,不断地丰富了我对南丁的认识,加深了我对南丁的情感,所以我才会这样画。肩膀往上是倾听的微笑,是很谦虚、很宽厚的一位老人的微笑。一位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什么都见过、什么都懂的老人,面对年轻人,面对所有的朋友,面对我们的时候都是微笑。南丁的微笑,也是代表着新时代河南文学艺术的好时机。王守国:谢谢曹先生饱含真情、饱含深情的分享。曹老师用他传神的画笔,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宅心仁厚、如沐春风,谢谢曹老师。大家都知道王澄老师是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但是有些人未必知道王澄老师还会作词、谱曲。下面掌声欢迎王澄老师。王澄:南丁老师生前很喜欢音乐。我想从一首南丁老师唱的歌《南山南》来开始和大家的分享,这首歌是他病重期间在病床上唱的,没有伴奏。我当时去看他的时候,在病房里他并没有把这首歌给我,是在我离开以后用微信发给我的。我当时听了以后,心情不能单一用“沉重”来说,我想到《乐记》里面有一句“乐者,天地之和也”,这是历经沧桑的心声。他当时给我发了四首歌,还有《当你老了》等。南丁老师从建国初就开始筹备河南文联,可以说是资历最深的一位河南文学艺术界的领导,《经七路34号》这本书好多人都跟他谈过,我也谈过,我说:“非你莫属,你不写,河南文学艺术界从建国以来几十年是留有不可弥补的损失。”有很多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只有他能代表。有了这种共同的新的碰撞,听这首歌的时候才会有共鸣。我尽管是不敢听,还是听了好多遍,所以我很想在这里再和大家共同分享这首歌《南山南》。咱们听的时候可能心情很沉重,也不仅仅是沉重,还会体会到河南文艺界的这位老领导临走前对人间的无限深情。对于《经七路34号》这本书,我的感受有很多。1959年的时候他才20多岁,他和作家徐慎一起接受过劳动改造,当时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纪念日,在国庆节的前夕,他们两个偷偷地买了锅,做了一些简单的下酒菜,拿了两瓶半斤装的酒。他们俩喝得半醉,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在说文起八代之衰,这就是中国的文人,没有因为打成右派而失去了信念、责任和担当,很可贵。王守国:感谢王澄老师给我们带来南丁老先生最后的歌声。刚才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南丁老先生最后的歌声是赤子情怀,是天籁之音。南丁老师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但是在我看来更是一位卓越的文联工作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在他出任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时,奠定了河南文艺界全面崛起的基础,有一大批文学家是南丁培养和引进的。比如著名作家、省作协荣誉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先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调入省文联的一位作家,下面掌声有请李佩甫老师。李佩甫:南丁老先生走了一年了,借《经七路34号》出版之际来告慰南丁老先生,我觉得这样做对南丁老先生来说也是一种慰籍。在我20多岁的时候,就把“经七路34号”作为庙堂看待,在我眼里那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1976年我还是一个技校生的时候,我曾一个人坐火车从许昌到郑州多方打听,带着自己写的很浅陋的短篇小说稿子找到了经七路34号,到了以后不敢进去。后来进去了以后,是一座三层楼,从楼下到楼上,走来走去,当时我觉得这个地方极为神圣,在我心中就是殿堂。《经七路34号》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不可比拟的,除了南丁老先生,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这么全面地来阐释河南文学6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里面讲了很多外人不能想象到的生活、故事。《经七路34号》实际上是写庙堂里的神性故事,是庙堂里的烟火故事。河南文学在1980年以前的10多年,长篇小说只有一部半,而今天河南文学界每年有上百部的长、中、短篇小说出版,这与当年南丁老生在世时候打下的文学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王守国:谢谢李佩甫先生的精彩分享。对于《经七路34号》的致敬,就是对南丁老先生的致敬,也是对河南文艺事业的致敬。何秋声先生率先在《百花园》开辟了小小说这个栏目,郑州现在成为全国小小说的重镇,后来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今天,何秋声老师怀着对南丁老先生的无限敬意带病参加活动,我们掌声欢迎。何秋声:我是1984年3月来到经七路34号省文联的,参与了《莽原》的编务工作。我在开封第一次见到南丁,觉得他非常英俊、潇洒,是我很仰慕的青年作家,当时我是一个靠助学金、补助上学的穷学生。南丁很早就成名了,他创作很勤奋,到了中年,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他的创作出现了井喷。《经七路34号》是南丁留给这个世界的、用生命去写的、既珍贵又有价值的一本书。84岁高龄开篇,40多个月,16万字,前面写得很从容、平和,缓缓地娓娓道来,写到最后的时候节奏非常快、非常紧凑,那时候南丁是按着肚子趴着写的。南丁累了,南丁走了,有《经七路34号》在,还有他赠送给我的《南丁小说选》《南丁文集》等,永远在我的心里。王守国: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原主席张宇先生是南丁老先生引进的重要人才,同时也是南丁老先生的遗嘱执行人之一,可见他与南丁老先生的关系非同一般。下面掌声有请张宇老师。张宇:从个人感情上说,南丁是我的老师,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南丁已经是作家了,已经在文联了。有时候我在想,他好像等着我出生、成长,长大以后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经七路34号,来面对他,来做他的学生。几十年我们师生之间来往密切。我是个经常惹麻烦的学生,回忆起来,我的老师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一直都是微笑。他从来不摆架子。老师走了以后,我觉得我们确实是父子之情、师生之情。我和李佩甫、何弘一步一步把他送走,好像人生一样,他等待着我来,我又把他送走。南丁以他的人格魅力,以他的智慧,以他的努力,使中原大地上文学艺术掀起了高潮,培育了一代作家。王守国:感谢张宇老师如此情真意切的分享。下面是诗朗诵《造林人,走了》,作者陈维建, 诗人、音乐人。朗诵者周志立,2017第三届中国语文朗读大赛成人组总冠军。造林人,走了明亮的天空上洒下游丝一样的细雨这是他的感叹,萦绕在林间那些经他细细检验的叶子正红遍群山。沿着岩石上的虬根他走进去,向最深处呼喊造林人,走了他没有走远,还是温柔地注视着在草叶上奔跑的女儿斜着身子,倚着霜雪倾听颂词与咒语。每一棵树上都留下他的疼痛与抚摸造林人,走了他没有带走心爱的酒囊也没有带走指尖的野火今夜,把猛虎安顿在蔷薇之侧今夜,把星辰点亮在青萍之末他与荆棘、鸟群、泉水、酱果一一告别造林人,走了他听到了夜莺的歌唱“你呀,唱得真是好!”沉浸于这年轻又飘逸的音符眯着眼睛,手指如波浪起伏就这样,他走进了半凋零的苍穹王守国:下面有请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杰女士致辞。
陈杰:有很多感叹、感慨,造林人走了,爱文学、爱我们的南丁老人走了,他植下的文学之树枝繁叶茂,文学之林郁郁葱葱。南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河南文艺出版社息息相关,2016年他抱病参加了河南文艺出版社20周年庆典,不久之后就发现自己患病了。11月6日,他在病床上已经目不识人了,我到医院以后,他的女儿向阳跟他说:“爸,河南文艺社的陈杰来了,带来出版合同。”他点点头,颤抖着手签下了他的名字,那是他生前签下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集《新绿》最后的出版合同。南丁生前最后一部著作《经七路34号》在我们社出版,他的微笑、慈爱、豁达、幽默,在书中可以看到,他的目光一直温暖着我们,他的微笑一直激励着我们。河南文艺出版社也将为河南文学,为广大读者出更多的书,做更多的工作,以回报各位读者的厚爱。王守国:最后有请南丁老先生的长子致答谢辞。
何江:非常感谢大家用一种真诚来评价我的父亲,在我父亲逝世一周年的那天,我写了一篇很短的文字,算是病床边上的回忆录,念给大家听一下:昨夜无眠。去年今天是父亲离开我的日子,我在回忆着父亲的一幕幕情景。从发现病症到去世不到半年,有次,父亲当着我面自言自语地说“怎么不见好”,我安慰他说“哪有这么快”。直到再次住进医院,不能进食,吃什么吐什么,靠打点滴维持,每日昏昏欲睡,没有白天黑夜。只有一点是清醒的,有大小便就会说“清理”,我夫人会端着一盆温水,一丝不苟地擦干净,像对待婴儿一样换上尿垫,父亲脸上才有一点舒适感。去世的前一天,我发现他非常痛苦难受,叫来医生打了镇痛针,他才好受了点,我说:“您操劳了一生,闭上眼休息吧。”父亲拉着我的手,迷迷糊糊地睡了。凌晨,父亲突然呼吸紧促,我意识到父亲要离开我们,给父亲穿上平时爱穿的干净衣服,我强忍着泪把父亲送到了医院的太平间。这就是去年的今天,永远抹不掉的一天。王守国:感谢各位老师与我们进行了精当、精彩、深刻地分享,加深了我们对南丁老师的了解和理解。感谢各位书友认真地在这儿倾听,我们共同用这种方式来怀念我们的前辈,来纪念我们亲爱的南丁老师、敬爱的南丁老师。最后我用几句话表达一下我作为一个文学后辈,作为刚到经七路34号院工作不到一年的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一点心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南丁先生属于精神永存,永远活在我心中的一位前辈、一位老师,南丁老师的精神与经七路34号院一道永存,与河南的文艺事业一道永存。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相关作品《经七路34号》南丁 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经七路34号,特指河南省文联大院。本书作者南丁曾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作为一位河南省文联和“文学豫军”亲力亲为的建设者,亦是河南文坛的亲历者、见证者。作者从1950年河南省文联筹备写起,直至2016年6月患病中断。他以八十五岁高龄,重新审视这个大院,目光穿越历史的尘埃,在岁月与时代交叠的时空中游走,记忆复活……作者以一种板块式的结构实录历史,所见所闻以一种平和散淡又智慧的文字再现。这是对河南当代文学史的一种责任,也是给后来者的一份备案。这是一份历史,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有力补充。《和云的亲密接触》南丁 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这是南丁生前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最早的文章写于1957年,最晚的写于2016年,作家从青年到老年,五十九年以来的经历和见闻,皆因当时的喜怒哀乐有感而发为文字,共计62篇,分为5辑:山水、大地、人间、人物、杂拌。作家写景、叙事、状物、描人、抒情、议论,游走山川,关注现实,时见会心独到的精彩之论,文字中凸现了一位执着的思者智者,并形成了南丁散文的特点:真情实感,有感而发,决不矫揉造作。
敬告读者河南文艺出版社官方微店正在销售《经七路34号》和《和云的亲密接触》(限量签名版,由南丁先生的女儿、著名评论家何向阳签名)。相关详情,请进店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