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平凡中的伟大——读张延芳《怀念母亲》有感
延芳、延杰、延军姐弟合著的《怀念母亲》是一部用情感凝结成的文字,可谓字字血浓,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对母亲追忆与怀念的文字,这是天下“儿女”的忏悔录。他们在整个描写中没有回避、没有躲藏、没有遮掩,直视了所面临的一切灾难和不幸,直视了灵魂深处最隐秘、最鲜嫩的地方,甚至不惜鲜血淋漓。尤其是下篇那些对母亲深切怀念的文章,更是催人泪下,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特别对于今天已经戴了很厚的面具和枷锁的我们,这一点,比直视苦难更困难。这样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真正地接近苦难的意义,可以真正地完成一次心灵的痛苦的蜕变。这样的文字是有力的,这样的灵魂是勇敢的,这样的品格是晶莹的。没有来自灵魂深处的滴血忏悔,是难以以这样的文字的力量靠近苦难和靠近苦难的经历者——我们自己的。
“母亲”这个最简单的词汇,这个最干净最不需要修饰的词汇,这个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在这样的面对和勇气里被我们嵌入到我们灵魂和骨血的最深处。全书在开篇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比较讲究文章的章法、语言、布局、结构、意绪。但随着描写的深入,文字的铅华逐渐变成骨头般的理性,写作者的真身开始原形毕露。这是疼痛的结果,这是情浓至深的结果,“文章”走远,苦难如河床般袒露。面对这样的描写与记录,“美文”也已经不再重要,苦难本身的文本比任何修饰更有力量,灵魂与忏悔的力量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潜在文本。有时候,人性的真实并不美丽,它会撕裂我们很多固有的东西,但没有人性的真实就很难达到人性的大美。这是一个艰难的考验与选择。延芳、延杰、延军姐弟在这部作品里一直在努力实现这样的到达。
《怀念母亲》是一部让人读后心绪长久难以安宁,巴不得让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来一读的好书。《怀念母亲》是一部忏悔录,是一部儿女对母亲绵绵无绝的追忆与悔恨的祭文。《怀念母亲》也是一阕颂曲,是对伟大无私的母爱撼人心魄的歌颂。《怀念母亲》这部书好就好在忏悔的真诚。几十年了,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将母亲的苦难公立于世间,晒之于天地。作者的真诚让人震撼,也同时催人泪下。
极少有书能让我如此感动——边看边流泪,放一条湿毛巾在旁边,有时还不得不停下来,让心情平静一阵再继续读。这本书的每个故事,每个生活的细节,无不充满苦涩和辛酸,就像一把细薄的刀,慢慢刮着心扉,就像一把带钉的鞭子,在一阵阵抽打灵魂。
《怀念母亲》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当我们的文学被时代虚化,被金钱锈蚀,我们看到的笑是虚伪的笑,我们看到的哭是矫情的哭。我们的文学已远离时代的真实,远离现实的真情,远离人民的生活。这些年,除了刘亮程的散文,能让人灵魂一悸外,我们的散文已被包装得只剩下漂亮的外壳。要不就是大话,套话,废话,故作的深沉,或是华丽的语言,包裹着思想的苍白。
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的《怀念母亲》这本书,根本就不是创作,不是虚构的,仅是作者把他们的成长和娘的付出,真实地记录下来,略加剪裁。是从作者血管里流出来的,是作者眼泪泡出来的。所以真实得就像豫西汝州的一道山梁,一块泥土,一株不知名的野草,一只爬在树节疤上的虫子。
只有忠实于生活的作品,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才能产生共鸣.
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差不多的作家都写过母亲,只是如何写罢了。那么为什么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的《怀念母亲》产生了如此大的轰动?是因为那些苦难,那些苦难中娘的坚韧,激起人们的同情,人们的怜悯,人们的爱恨。
对母亲的爱,是深深的潜藏。是大海里的的珍珠,是雨后的虹。所以它的表现让人惊诧,甚至让人无法接受。尤其是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的娘的苦难,不仅仅是物质的,更多是心灵的。
娘的伟大,就是用世间最宽容的心,包容孩子做的一切,包括他做错的事。
《怀念母亲》这本书塑造的娘,就是在中国最艰难年代,用心和血,爱孩子,爱他人的典范。当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认识到这一切时,娘老了,娘去世了,所以他们后悔莫及,他们惭愧一生,他们忏悔不已。《怀念母亲》这本书,也是作者的忏悔录。
《怀念母亲》一书中母亲的伟大,在于写出了艰难年代,母性的光辉。娘的善,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亲人,也对所有的人,包括欺辱和伤害过她的人。这胸怀,超越了大海,超越了天空。
娘,代表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
所以《怀念母亲》这本书,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虽然很多年轻读者,对上个世纪的生活,并不了解。这便是人性的力量,人性是不分年龄,不分民族,不分国籍,不分人种,不分地域的。
《怀念母亲》记录了一位豫西女人的苦难,也记录了中国近几十年的苦难。在苦难中,娘坚韧地挣扎。我们的民族,也在苦难中,顽强地前行。
《怀念母亲》全面接通的地气与文气,让我感到无比的心酸和感动。
当然,写母亲的文章那就多了,有很早便进入教材的,有还继续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准备或即将以文学的名义收获天下儿女感激眼泪的。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的《怀念母亲》在感激、感恩、感谢、感动上有那个震撼力吗?太有了。可是,我读《怀念母亲》给我的最致命触及是对于母亲,我从此无话可说。我敢肯定,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笔下的娘,是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独一无二的母亲形象,可以感动世界上每一位长着良心的人!
是真实性吗?肯定是。我读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的《怀念母亲》,那实在不是眼睛的读,是一个自我跟另一个自我的打架。我的娘何尝不是这样?而我在我的母亲去世之前曾抽出很多精力与自己的孩子、妻子较劲,看起来在莫名其妙发火,实际上是提早从理论上铺垫城里的家,一旦母亲来了,总不至于让老人家觉得尴尬。虽然嘴上说老家的香油、小米城里真的不需要了,可是母亲似乎更能了解我,她只要来我这里,这些土特产一样也不少。看着妻子高兴的表情,我心底里的滋味其实并不是得意,那是说不出口的难言——祖宗三代以上在城市的,肯定没有我和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这类人的隐衷。土根太大,血液里早都是底层者的痛与爱,又由于是土根,是泥腿子,我们也就永远处在精神上的边缘状态。
是厚重的历史阴影吗?也肯定是。《怀念母亲》并不单是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的文学创作,它实在是“我们”或“他们”的一部生命履历。《怀念母亲》中的“娘”的生命过程,生命印痕,精神创伤,将是一个社会学意义的划界。《怀念母亲》之后,所有的中国城市娘都将是另一面孔,所有的中国农村娘也都将是另一形象。对于《怀念母亲》之后的中国城市娘,目前情况来看,差不多只会围绕在晚年这个特殊年龄段做幸福、孤单、寂寞的文章。这些娘不再身背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物质匮乏的重负,也不再书写铁肩担道义的符号意义。他们能传递出来的——允许他们传达的是儿女能否常回家看看的小亏欠,自己能否有个老伴的小郁闷,以及能否衡量社会普遍幸福感的指数代言人。而对于《怀念母亲》之后的中国农村娘,从“底层文学”中粗略看,最为突出的恐怕只有两类。一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奔向城市街头,她们为了孩子在城里上学,抛弃土地出入在租住的平房,她们为了个人GDP的增长,歇脚在工地的临时帐篷;另一类是“空巢老人”,她们的过去被一笔勾销,她们的将来被简单地附依到“在路上”的年轻人身上。看起来无处不在写娘,其实娘真正的历史规定性已经消解,那么,娘身上、心灵上的烙印—— 一种具体的历史性被迫终结了。
所以,我读《怀念母亲》泪眼婆娑而又对娘无话可说,除了《怀念母亲》的真实性、历史厚重感以外,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语”状态,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对娘的叙述是否太多了?以致于娘不再是我们的娘,娘反而成了我们消费的对象,成了我们试探未知空间的一个轻巧的实验品?
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的长篇纪实散文《怀念母亲》,那个已经从他们笔下出走,带着一身的疾病、眼里噙满疼痛泪水的老人,最后她老人家的确“城市化”了,但她究竟是怎么“化”掉的?感染之余,感动之余,感恩之余,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持续追问她老人家给我们这些还苟活着的晚辈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还有多大能耐叙述它?
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在这部作品里真实地记叙了母亲的一生,是他们眼睛里的母亲,是他们心里的母亲。但当母亲真正离开了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才真正感到了母亲的伟大,母亲的无私,母亲的温暖,母亲的坚强和坚韧。母亲是天地之间最高大的人,母亲也是天地间最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母亲身上,体现了天底下所有好母亲的优点,这些优点成了母亲溶在生命中的意念和行为,那就是:爱!这种真实的爱体现在母亲的命运链条上,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沾着母亲的心血和眼泪,但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没有因血和泪而改变,反而由于年龄的越来越大而增强。单就是母亲的爱,就可以感动每一个读者。
写母爱的作品很多,但是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的作品,令人感慨万千的,还有他们对自己的剖析。这种剖析是真实而深刻的。天底下的儿女对自己心灵鞭鞑得最为彻底的,忏悔得最深刻的,莫过于《怀念母亲》。
一本好书能牵动人的灵魂,一本大书能牵动人的情感。
《怀念母亲》就是一本好书一本大书。
《怀念母亲》,天下儿女的必读书!
《怀念母亲》,天地之间关于孝的壮丽长卷!
张延芳、张延杰、张延军及其《怀念母亲》的真正耐人寻味之处也许就在这里。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