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五十四篇:读李尔重《新战争与和平》札记(六)

  
郑熙亭文存之五十四篇:

一曲伟大民族精神的壮歌

——读李尔重《新战争与和平》札记(六)

郑熙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小说升华了民族传统,共 产主义精神光照千秋。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作家在这部巨著中,充分表现和讴歌的“中国人的脾气”——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爱国主义和革命的民族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的最后归宿就是“生死观”。

孔夫子提倡的“大仁大勇”,以及后来演变的“杀身成仁”、“舍生取 义”,文天祥实践的“丹心青史”,在老百姓那里化为“流芳百代”的价值判断。至于太史公的“鸿毛泰山”之论,经毛泽东一篇文章,发扬于天下。李尔重在他的这部大书中,把中国文化传统的“生死观”和白求恩体现的 “共产主义精神”揉为一体,活灵活现地抒发出来!

在“血战三晋”一章,我们看到了郝梦龄军长“宁可我死国活,决不我活国死”而身先士卒,壮烈牺牲,激励着官兵“为求生而死”,一个个奋

不顾身,有重伤不下火线战死的副连长,有抡大刀、冲锋陷阵的旅长,持钢叉的农民,有浑身血污缠满了绷带的连长,有不为垂名千古只愿献身保民、 在战壕里哈哈大笑的李仙洲将军,有坚守原平苦战十天五千人只剩了六百个的姜旅,真是啊!“正义光华,使每个人变得无限刚强,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在上海保卫战中,一个被“抓兵”当了汉奸的“辽阳人”,被我军俘虏 后,连长问他:“敌人又打来了,愿意当中国人,我就给你一条枪;愿意当汉奸,我就放你走。那个俘虏说:“我要枪。”巷战开始,他端起刺刀,连着刺死了三个敌人,壮烈地牺牲了。在宝山战斗中,姚子青营全部殉国。姚子青被炸断左臂,“一阵子心疼,脸色发白,力不能发,他看到敌人占据了弹药库的屋顶,向战士要了六颗手榴弹,他把六颗手榴弹插在腰上,揭开了盖,把六个拉环套在手上,喊了一声‘弟兄们再见’,扑向了弹药库,一阵霹雷滚过了天空”。

最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是固守“四行仓库”的战斗。八百壮士组成了 “孤军营”,让立在苏州河南岸的如墙的中国人隔河相望,目睹着这壮烈的 场面:

“鬼子密集队形,汹汹地逼来,这时惹恼了一位无名勇士,他在腰上插满了手榴弹,拉开导火线,从四楼窗口纵身一跃,落在敌人群里,一声巨响,他与一群敌人同归于尽了。苏州河南岸的中国 人大喊一声‘万岁’!为他脱帽致敬!”

作者在这里加了一个小注:查了许多资料,而无法将这位勇士的名姓留给后人。这一注,体现了作家的严肃性和作品的真实性。

代团长谢晋元怀着一腔心事登到七楼顶上,看到处处的膏药旗一阵子心酸。从楼边死角上爬上来两个敌人,谢晋元一只手卡住一个敌人的脖子,神力一来,把这个敌人从7楼上扔了下去。另一个敌人从身后扑来,他飞起一 脚,把敌人踢得趴下了,抓起敌人的刺刀,插进他的胸膛,然后把他高高举起、大声叫道:日本鬼子看着,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代团长谢晋元的力大无穷,令人羡慕,从七楼上这一抛,令人解恨。但是,那一幅幅的膏药旗像恶魔的眼睛。谢晋元下令官兵立正,举行升旗礼。

营长说:“咱们没有国旗呀!” 有,国旗、国魂都在每个人的心上,唱国歌,一、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造民国,以进大同……” 举行升旗礼,没有国旗怎么行?战地服务队弄了国旗来,14岁的女童子

军藏在送慰问品的箱子里。箱盖开了,从箱里钻出一个女孩,她连滚带爬爬到窗口前,把一面卷好了的国旗扔了进去。她又连滚带爬地跑到桥北境。

苏州河南岸的中国人高高举起了这个勇献国旗的女孩。满载日本武装部队的汽艇,要封锁“四行仓库”西面的苏州河水面,苏州河岸边的中国人急了,没有人出来组织,也没有武器装备,人们被一颗爱国心统一指挥着,苏州河里成千上万的小木船,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把一个苏州河水面挤满了。使日寇的汽艇无路可走。笔者把这些文字流着泪摘记在卡片上,又流着泪写在这里,可是,这还不是高峰,作家又笔酣墨饱地写道:

“日军开始了猛烈的进攻,机枪、步枪、战防炮、火焰喷射器都用上了。八百壮士沉着应战,用机枪扫射离得远点的敌人,用手榴弹炸临近仓库的敌人,一时硝烟四起,杀声震耳,烽火连天。苏 州河两岸的上海市民,不避艰险,为中国官兵的勇毅、顽强叫好, 歌唱:“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奋战在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战死,不退让,宁战死,不投降。我们的国 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

租界的外国人听说过法国人唱《马赛曲》震撼桥梁,今天亲眼见到了中 国人的歌声震撼天地。他们伸起了大拇指:“中国人真是这个的。”作家写 道:

“这就是中国人的脾气,信守着一条道义:‘我亦爱吾生,我亦爱真 理,所欲重于生,舍生而取义。在为民族生存而搏斗的时刻,贪生怕死是可 耻的。’八百壮士建立了‘孤军营’,实际上是完全失掉了自由的俘虏集中 营。谢晋元满腔郁闷,写了十五个大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有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这就是中国人的脾气,这就是光照万世的民族精神。

随着战争更加艰险更加残酷,作家把这种精神升华到最高境界,写了白求恩含笑死去,郭企之从容就义,范筑先死而不亡,李林孤胆杀敌,杨靖 宇、赵一曼视死如归,八位女英雄互相搀扶着向激流走去。还有叶挺凛然对强敌,周恩来泰然处虎穴,毛泽东千古文章谈决胜,朱彭刘邓叶贺聂陈等英雄将帅大无畏深入敌后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打出一片片模范根据地,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铁打江山。

大江东去写不尽千古风流人物。抒发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是历代文艺家的天职。而今,有那么一些文艺家,却以寻觅中国人的“丑陋”为能事,离开时代上溯到爷爷奶奶或爷爷奶奶的祖辈,把他们描绘得愚昧无知甚至不通人性(越是野蛮越好)。编制成文艺产品博得洋人说声好, 或者得个什么奖,便得意洋洋起来。我们的传媒却不知好歹地加以吹捧,这 种风气实在可恼。于是当我们读到《新战争与和平》这样严肃、正派、有用 的书,不能不由衷地感到高兴。

一篇笔记写了两三万字,是有些长了,然而就《新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内容来说,我的评述还显然不够。我想,日本这个小帝国主义,它也太不自量力了,大概从根他们就不甘居在弹丸之地而企图“殖民”吧,怎么就昏了头,把中国选作了“对象”?!不错,甲午海战他曾得过手,就以为摸着了中国人的脾气,简直是“生而眇者不知日”,胆敢侵略中国,最初曾叫嚣 “三个月灭亡中国”,后又改为“六个月灭亡中国”,一踏上中国的领土, 便陷入“火牛阵”。打了八年,尝到了中国人的厉害,最后以战败而告终, 坐在了战犯席上。历史按照中国近代的一位大哲人的预言而发展,“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八年的持久战就这样胜利了。作家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揭示日本发动这一场战争的根源,写了天皇裕仁,写了日本内阁,写了日本财阀,写了关东军将领及其特务机关,还写了日本的士兵和人民。小说提供的这些资料,非常值得研究和评述,但非本文所能胜任。另外小说对蒋介石及其集团用了不少笔墨。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人诱降,回师华北,正面战场压力小了,敌后战场困难大了,这时的蒋介石又加紧反共, 在南方搞“皖南事变”,在北方“搞摩擦”,这个人的性格的确复杂得很, 仅小说提供的形象和资料就够研究一阵子的了,也非本文所能胜任。

我要在结束这篇笔记之前,说几句题外话。我读完了《新战争与和平》,惊叹它所包容的知识和资料的丰厚。单说资料,每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结果,都有极明白的记述,事实确凿,文字严谨, 为他书不多见。再有,书中描绘的生活,单说中国本土,从南方到北方,从城市到乡下,从山区到平原,山有塞外的山、江南的山、中原的山,有上层社会、百姓风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饮酒品茶喝糊涂,嗑南瓜子儿,无不逼 真。看来要写一部书,没有生活积累、资料积累、学识积累、单纯的“编故 事”,写小说,是不行。先作学问,再当作家,学者作家——这就是我从《新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所看到的作家。

注:此文作于1996年3月中旬。曾收入《第三次〈新战争与和平〉研讨会》论文集。发表于1996年4月15日《文论报》、1996年5月18日《河北日报·文艺评论》、1996年第9期《新华文摘》。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