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Phone和App的故事

经济学的重要任务是让人们知道,他们对自以为能设计的东西其实所知甚少。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988年

2007年年初,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这是一款堪称“标志性”的产品。

它有着开创性的设计和新颖的功能,包括多点触控屏幕、强大的移动互联网浏览器、加速度计和GPS功能等,一面世即引发热卖,好评如潮,第一年的销售就超过了600万部。

iPhone发布之前质疑者甚众。

微软共同创始人史蒂夫·鲍尔默说:“500美元一部?全额补贴?有套餐吗?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贵的手机。它不能吸引商业客户,因为它没有键盘。这使得它不是一个很好的电子邮件机器。”

2007年之后,质疑者被证明大错特错了。

但是除了开创性的设计和新颖的功能,iPhone的成功还讲述了一个更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数字化平台的经济力量。

我们知道,乔布斯最终改变了主意并允许外部App进入iPhone,后来又进入iPad,这是正确的决定。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有一款成功的智能手机不支持来自独立开发者的大量App。

但外部App为什么是这么好的决策呢?是不是越多外部App就越好呢?

一部智能手机有一大批可用的App当然不错,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一定种类的App,再加上一定的价格范围,才是更值得深入了解的故事。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平台的力量,我们需要谈到微观经济学课程里的两个主题:供求曲线和互补品。

供求曲线显示了需求与供给相匹配时的价格和数量,该价格乘以该数量就是生产者从产品中获得的总收入。

互补品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相互补充的产品,其基本属性是:它们的需求曲线紧密地、可以预期地彼此交互,就像是舞厅里的一对舞伴一样。

互补品随处可见,如瓶子和瓶盖、作物种子和肥料、钢铁和水泥、汽车和轮胎等。

而iPhone和App就是这样的一对。

比如《愤怒的小鸟》,像这类免费App的出现有两个效果:

1、它产生了消费者剩余,这一点很棒,因为商家总是希望客户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2、它向外推动了iPhone的需求曲线,这正是苹果想要的,更多的人愿意按市价购买iPhone了。

每个App都可能只是将手机的需求曲线向外移动一点点,然而,互补品的影响是可累积的。

每个免费App都会为iPhone提供的总功能包增加一点消费者剩余,同时也推动其需求曲线沿着苹果公司所期望的方向移得更远。

简单来说就是,一部昂贵的手机不会因为有一个令人心仪的免费App而变得使人非买不可,但是,如果有成千上万的免费App,其中一大部分是任何有想象力的顾客都期盼已久的,那么又会是什么情况?

海量的App将会产生大量的消费者剩余,并将需求曲线外推得很远很远。

那么,谁在开发这些免费的App呢?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者,还是那些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才华的人?

的确有这样的免费App开发人员,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人。

1、免费增值业务。

云端存储提供商Dropbox和编辑管理器Evernote之类的公司找到了一种商业模式,在其中,它们为客户提供免费的基本服务,在此基础上对额外的功能或容量收费。

2、广告收入。

许多免费App向用户展示广告,由此使开发者赚钱。谷歌为iPhone定制的搜索引擎、驾车导航应用Waze等许多App都含有广告,从中可以产生惊人的收入。

3、客户服务。

银行、保险、投资等行业的许多公司为客户开发免费App。

4、公共服务。

许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把App作为其工作的一部分。

5、配对产品。

数字化产品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与这些产品搭配的手机App也在激增。

以上只是开发免费App的一些动机。

只有当乔布斯相信开放苹果应用商店给外部开发商有利可图时,苹果公司才能够充分利用App,从消费者剩余和需求曲线外移中得到好处。

这就是互补品概念在iPhone发展中讲述的故事。

心归航,再启航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