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反叛隋炀帝,兵败后被车裂,后人改为世代挨骂的“枭”姓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隋朝建立后,杨素任御史大夫,在此期间和晋王杨广走到了一起,力助他成为太子,后来杨广顺利继位,是为隋炀帝。

对这些有定策之功的功臣,杨广还是很大方的。杨素被封楚公,进位司徒,他的大儿子杨玄感也因军功授上柱国。

这样一来,俩人都是朝廷的二品官员,于是形成父子同列上朝的奇观。

“以父军功,位至柱国,与其父俱为第二品,朝会则齐列”。(《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后来杨素去世,杨玄感世袭了父亲楚公的爵位,同时在朝廷担任礼部尚书。

公元613年(大业九年)春天,杨广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战争,命杨玄感在黎阳郡督运粮草。

当时的形势是天下大乱,兵火四起,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农民起义烽烟处处。

由于隋炀帝是御驾亲征,所以朝廷的官军主力都远赴了辽东前线,后方则兵力空虚。

此时杨玄感感到隋朝的国祚将近,他认为此时正有机可乘,乃是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于是和亲信们策划自己也拉起一支队伍来。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故意延迟前线物资的运输,派人暗中召回随炀帝到辽东的弟弟杨玄纵、杨石,并诈称在东莱(今山东掖县)的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谋反。

既然知道了谋反之人,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派兵征讨了,于是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命令各郡发兵齐集黎阳。

有句俗语叫师出有名,正因为他打出“解天下倒悬之急,救黎之命耳”的口号,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

此时投奔他的谋士李密搜索枯肠,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三个壮大革命队伍的计策,他自己给它列为上中下三策。

上策:直取蓟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目的是卡断杨广大军的归路。

隋军没有了粮草,高丽又在后边追击,这样前后夹击,不出一个月,便可不战而胜。

中策:率军一路疾驰,直奔西京长安。拿下长安之后再招聘关中豪杰,抚慰那里的百姓,然后利用有利的地形,据险而守。

这么一来,杨广丢了首都,就没了根本。变成流寇的隋军折腾不久,朝廷就自然垮台了。

下策:先夺取东都洛阳。但这里有个风险,如果大军久攻不下,遭到回撤的杨广大军的围攻,前后夹击,那就凶险莫测了。

李密给杨玄感分析得头头是道,无奈杨玄感对这些不屑一顾,并讥讽李密,你一介书生不懂军事战略,你所谓的下策,恰好就是我的上策。

说到这里,遥想起三国来,当年刘备入川的时候,庞统给他献了三条计策:上策直接偷袭成都擒刘璋;中策假装回荆州,引杨怀高沛来见杀死他们,然后再兵进成都;下策是退回白帝城,从长计议。

刘备从实际出发,选择了中策,后来成功了。

可是杨玄感却拍脑袋、想当然的直接选择了下策,为以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说干就干,杨玄感率军渡江,直取东都洛阳,与隋军在洛阳城北的白司马坂,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恶战。此时杨玄感的义军运气真好,竟然五战五捷,杨玄感也来了劲,乘胜追击,在上春门屯兵安营。他正在得意时,杨广已经调集大批军队,刑部尚书卫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和武卫将军屈突的三支部队,正向杨玄感威逼而来。此时的杨玄感再也没有那些好运气了,洛阳城没打下来,反遭到官军的围攻,于是连战连败。最后一仗,双方在董杜原列阵,杨玄感一日三败,仅带十余骑,灰溜溜的逃走了。“玄感西至阌乡,上盘豆,布阵亘五十里,与官军且战且行,一日三败。复阵于董杜原,诸军击之,玄感大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将奔上洛。”(《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

最后无路可逃的杨玄感自知不得善终,便对弟弟杨积善说:“老弟啊,老哥实在不想受别人的侮辱,你就杀了俺吧。”一开始踌躇满志的杨玄感,最后闹到求别人杀了自己的地步,真是可怜之极了!杨积善知道大哥早晚躲不过这一刀,与其让别人动手,还不如自己操刀呢,于是含泪抽刀,杀了哥哥杨玄感。杀完大哥后,杨积善又举刀自刎。你别看杀他大哥时候很有力气,对自己却很心慈手软,没死成的杨积善后来被追兵逮住,连同杨玄感的尸体一起,装进囚笼,押解回东都洛阳。

回到洛阳的隋炀帝开始秋后算账了。杨广先是将杨玄感的尸首,处以车裂之刑,并将碎尸暴晒三天,然后剁碎焚烧,烧成灰后,又一阵风,把骨灰吹跑了。杨积善也未能幸免,被一刀砍死。杨氏家族的后人,还被改姓“枭氏”。《说文解字》中注释:“枭,不孝鸟也。”这是指一种不孝、恶毒之鸟,其长大后,会将哺育自己的母亲吃掉。虽然杨玄感没有被灭族,但被皇帝赐予这个姓氏,后辈们只能在屈辱和挨骂中生存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