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二十六首《洛桥晚望》(孟郊)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洛桥晚望

【中唐·孟郊·七言绝句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拼音版

tiān jīn qiáo xià bīng chū jié,luò yáng mò shàng rén xíng jué。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yú liǔ xiāo shū lóu gé xián,yuè míng zhí jiàn sōng shān xuě。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作品介绍]

《洛桥晚望》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寒冰初结、路无行人、榆柳萧疏、万籁俱寂的萧瑟气氛,最后一句将视线延伸到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全诗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注释]

⑴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⑵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⑶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译文]

初冬的晚上,天津桥下的寒冰刚刚冻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有行人,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 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作者介绍]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贞元十七年(801年),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仕途的坎坷,家境的凄苦,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赏析

壹/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初年(806年),当时孟郊随河南尹郑余庆为水路转运从事,试协律郎。自此他定居于洛阳立德坊。

整体赏析

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诗中四句都写所见之景,句句写景,没一句写情。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名家点评

清代岳端《寒瘦集》:静境佳思,得晚望之神。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予论唐诗,小与人异。东野《独愁》诗云:“前日远别离……使我芳草歇。”《洛桥晚望》云:“天津桥下冰初结……”笔力高简至此,同时除退之之奥,子厚之淡,文昌之雅,可与匹者谁乎?而人犹以退之倾倒不置为疑。
佚名

赏析

贰/

《洛桥春望》是一首写景诗,它写的是诗人在洛桥所见的冬夜景象。一个冬天的晚上,寂寞的诗人登上洛桥桥头,在晚望之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受,然后在严冬的景物上染上自己的思想感情色彩,赋予它以思想内容,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感受,隐蔽在其中,这便是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洛桥桥头上,看到了怎样的冬夜景色呢? 首先诗人的视角俯视桥下,已经结了薄冰,时令已进入冬季。然后平视昔日洛阳喧闹街道,如今是一片冷落景象,连行人都已绝迹。再看夹道两旁的榆柳,已是叶落枝秃,稀稀落落在严寒中不断地瑟缩着。在榆柳背后,掩映着是富家楼台亭阁,此时也是一片死寂,冷冷清清,悄无人声,真是万籁俱寂了。然而,就在这时,诗人向上仰视,把视线伸向高远巍峨的嵩山,出现了“月明直见嵩山雪”的壮丽景象,才使寂寞画面平添了无限生机,构成洛阳冬夜景色的异彩。作者在十分幽寂的洛城冬景中,开拓了一个峭拔奇险、高远明丽,独特迷人的新境界,使人精神为之振奋。而在这个新境界中,在象征冰清玉洁的明月白雪中,又寄寓着诗人高远纯洁的胸怀。这就是诗的思想。

全诗在写法上,诗人紧紧抓住洛城冬夜景色的特点,采用层层渲染的笔法,先写桥下结冰,次写路绝行人,再写榆柳叶落,楼阁人静,最后写嵩山积雪。视角由俯视、平视到仰视。写景由近景、中景到远景。把洛城冬夜景色,写得十分幽寂,最后再突着一笔,使死一样洛城寂寞景色有了活力,意境高远明丽,引人读之有不尽的情味。

佚名

赏析

叁/

人说孟郊诗句瘦硬,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描绘风景,却素淡不俗。首句“冰初结”三字,点出了初冬景象,紧接着一步步铺展渲染冬令的氛围:桥下既已结了薄冰,田野陌路也不见了行人。曾经是成荫的榆柳,如今已是落木萧疏;原先游人熙攘的亭台楼阁,这时已经人迹寥落、清闲静谧了。前三句可以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东都洛阳的初冬景色,通过三组互不相关的静态景物,渲染了寂寥肃杀的独特意境。这种意境虽然写得淡雅、静谧、真切、形象,却不免给人以压抑感;而最后一句“月明直见嵩山雪”,则是全诗的劲拔之笔。它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在灰暗的组景中推出了明月的光辉,顿使画面呈现了与前迥异的清远意境:高高的嵩山在明月映照下,积雪分外晶亮。诗题为“晚望”,望什么?望的就是嵩山明月高悬下的白雪,它使人在月与雪的辉映中,感受到皎洁、澄彻、冷美、雅洁的意象。此句一出,画面骤然增色,全诗前三句那种阴冷枯寂之意尽脱,使人顿觉明快。所以“晚望”,实在是“望远”。

全诗从“晚”字落笔,以“望”字相贯穿,视野逐步开阔,视线由低到高,由近到远,最后以“直”字横空一扫,顿觉意境清冷明快。这在构思上也颇觉出人意外,前三句造语平淡,意境也凄绝,看起来,有“柳暗而花不明”之感,其实这却是为末句蓄势;结句一出,陡然变得“柳不暗而花明”,整个主题就在前后映衬对比中鲜明地显现出来了。

表面看,全诗都在写景,而且洛阳冬令这种景象并不罕见。但诗人并非纯客观地描绘景物,而是带着自己的感情观物。他没有在诗中向人们阐释什么人生哲理,但他向往明净、高洁的情怀,却不言自明。孟郊终年为生活所困,但如《唐才子传》所说,他“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透过《洛桥晚望》,我们也可窥见诗人为人处世之准则。

佚名

赏析

肆/

中唐时期的“韩孟诗派”写作风格独特,往往以奇制胜,只是专注于那么一两句,使得后世很多的读者,对于这个诗派并不是很熟悉,不过领军人物韩愈和孟郊则又是不一样,尽管两人的作品也是很奇特,但又个性鲜明,只不过是后来的贾岛和张籍太过于注重形式,以至于两人的作品流传得并不是很广泛,即使是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人们也只是能够记住其中的一二句,无法记住全诗,所以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一诗派最终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力。

那么领军人物韩愈和孟郊风格又是多样,前者就不用做过多的介绍了,作为当时的一代文宗,不仅诗写得好,文章更是一绝,而且他也是第一个把散文引用到诗歌的创作中,从而提升了唐诗的表达形式;而后起之秀孟郊尽管在年龄比韩愈大,可是很显然他的成名之路要更为坎坷,但是他的名篇佳作却又是要更多,无论是那首《游子呤》,还是《登科后》,也都是脍炙人口,而他的风格同样也是多变。

孟郊的一生也是极为悲苦,少年时代父亲就逝世了,于是跟着母亲相依为命,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使得他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自然而然要更加的厚重,譬如这首《洛桥晚望》,那就是一首很伤感的作品,整首诗意境凄美,把内心的那份感伤之怀,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从而写出了一首完全不同的作品。

《洛桥晚望》唐代: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写这首诗时正是在月色下站在洛桥上望嵩山,看到了山顶皑皑白雪,于是写下了这么一首很伤感的诗,虽然通篇只有那么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但却是充满了无尽的忧愁,这个时候的诗人正是跟随好友郑余庆来到洛阳,而骨子里正是充满了忧愁,所以当他看到了嵩山皑皑白雪后,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情感,从而创作出了这么一首很伤感,也很凄美的诗。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正是由于在黄昏之后,天津桥下的冰刚刚冻结不久,那么这里的天津桥,也就是今天的洛桥,整个洛阳大道上几乎是没有了行人。在这句诗中,孟郊先是写眼前的尽,随后又是由景入情,把当时内心的感伤之怀,结合周围的环境写得极为孤独,桥下是冰,桥上则是没有行人,这两者之间遥相呼应,从而令这两句充满了忧愁。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现在又正是冬天,整个大地都被严寒冻住了,两旁树上的叶子也是落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只有榆树和柳树稀稀疏疏的叶子,还遮蔽了静谧的亭台楼阁,只有在那皎洁的月色下,一眼就看到了远处嵩山顶皑皑白雪。最后这一句又是突然点出主题,立马令此诗更具有感染力,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孟郊的诗也是别具一格,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首《洛桥晚望》整首诗写得极为细腻,也很是生动,只是那么信手拈来,却又是充满了无限的忧愁;诗人正是把内心的感受,还有对于人生的感悟,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令这首诗显得很是伤感,使得我们在读了这首诗之后,也是立马能够感受到那种孤独,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