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刘效全||水井情结
水井情结
文/刘效全
儿时的记忆深处,家家院落里都有个压水井,洗衣做饭,家禽喂养,全指望它。
压水井上面有一个活塞,下面有一个阀门,这个阀门和活塞都是单向阀,使空气只能往上走而不能往下走,活塞往上走时,阀门开启,可以将下面管子里的空气抽到上面空腔里,活塞往下走时,阀门关闭,空气从活塞边上冒出来,如此循环,将下面管子里抽成真空,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抽了上来。这样抽提上来的水,清澈、甜软。夏天的时候,从炎热的户外回到家中,急忙弄盆刚抽压上来的水,拿条毛巾,在清凉的水里浸湿,擦拭脸及身上,凉滋滋的,惬意非常,简直能胜过今朝的空调房;寒冷的冬天,刚抽压上来的水,冒着丝丝热气,伸手去摸,温暖的,真得不凉,很适合婶婶阿姨们洗尿布洗衣裳。儿时的我,时常凝望着压水井,傻愣愣地思量:是谁发明了这么神奇的压水机?能轻松便捷地压出水,而且冬暖夏凉?
上小学四年级的夏季,每每中午放学回到家,压水井前放个水桶,压大半桶凉意袭人的地下水,到小菜园里摘些成熟的西红柿、黄瓜,投入水桶里,浸泡(给水果降温),等爸妈上坡干活回到家,我匆忙从水里捞出西红柿、黄瓜,递到爸妈手上,爸妈经常爱抚着我的小脑瓜,我深深懂得,这无言的爱意,是在默默地表达。
想必大家都晓得,盛果期的黄瓜,最需要充足的水肥,天天能及时浇水最好。爸妈天天地里忙忙碌碌,根本没时间顾它,我自告奋勇,天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戴个小草帽,把水井按压,清澈透亮的水,撒欢地泛着水花,汩汩地顺着沟畦向前寻找它们的“新家”。只要不落雨,我就天天按压水井浇黄瓜,吃饱喝足的黄瓜藤,绿油油地疯长疯爬,雄赳赳地吹着黄色的小喇叭,小黄瓜也不甘示弱,一天一个样,神速得由小变大。我看着长势喜人的黄瓜,幼小的心里乐开了花。
记得好像是93年以后吧,地下水质越来越差(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污染所致)。后来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帮扶下,我们附近几个村组合一起,在村东山脚下,打了深井,埋设了管道,自来水流进了家家户户,大家吃上了甘甜的山水。压水井就静静地立在那,慢慢地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去年,自来水收费改革了,按上精密的水表,按方收费。精打细算的乡亲们,又想起了被淡忘数年的它——压水井,于是院落里,又见到了样式新颖的压水井,又听到了久违的“吱嘎吱嘎”。
新式的压水井,比起昔日的模样,俊俏多了,轻轻一按压,水依然喷涌而出,哗哗流淌,只是昔日得清澈见底再也见不到了,桶里的水,乳白色,浓浓的,恰似掺了水的牛奶,半个小时后,水渐渐沉淀,颜色却慢慢地由乳白变成黄色,除去上面清澈的水,发现漂浮物沉淀到桶底大约2公分厚,我顿感可怕。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词句,恰如其分的诠释着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朋友们,是不是很可怕?亲人们,快醒醒吧,抓紧行动起来,尽力保护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吧。
2021年2月2日于青岛胶州
作者近照
刘效全,笔名:卧龙居士,山东济宁市嘉祥县人,公司职员,酷爱文学,爱好写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校学习期间,写的文章经常在学校广播站播送,是小有名气的“校园文化名人”。多年来一直不肯放弃创作的梦想,一直坚持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去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怀有一颗炽热的创作梦,持之以恒,坚信:是千里马,早晚会遇到伯乐!
winter
图文编辑/陇上光明
插图:
编委:
赵富有 毛韶贤 岳海明 赵小军 张素云 合非 赵鹏 刘金
投稿要求:尊重原创和首发;附个人简介和个人照片。
● 由于人力有限,来稿自行校对文稿错别字和标点。
美术指导:马小彦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