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上新丨漫长的明天:赛博朋克的末世预言Vol.1
000
【书展上新】
漫长的明天——
赛博朋克的末世预言
The Long Tomorrow——
A Prophecy of Cyberpunk
时间丨06/25 (五)起
地点丨诚品书店3F大堂
*文末附诚品微讲堂首档:科幻讲堂开课预告,敬请关注。
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受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北半球天气出现严重反常。就在这一年的夏天,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和丈夫雪莱、好友拜伦等人日日围坐于日内瓦郊外的火堆旁,以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并约定各写一篇恐怖故事。于是,便诞生了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
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一个以残肢拼凑的“科学怪人”,彼时正是工业革命的高峰,这样一个“人造人”是技术无限进步的产物,也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技术自信,直接颠覆了上帝造人说,科学敢于向上帝发起挑战,甚至,人就是上帝;另一方面,书中的“怪人”慢慢觉醒有了自我意识,渴求认同的同时又遭到人类的毒打蔑视,最终走向疯狂和毁灭,则代表技术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设定悖论——人们创造它依赖它,但人们也恐惧它想要毁灭它。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约翰尼·李·米勒出演的《弗兰肯斯坦》舞台剧
伟大的小说超越时代,玛丽·雪莱关于技术与人本的洞见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从未停止。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开始将创作注意力集中到计算机及网络上,创作了大量风格独特的作品。其中,有一位科幻作家布鲁斯·贝斯克(Bruce Bethke)将“Cybernetic(自动控制论)”和“Punk(朋克)”结合创造了Cyberpunk(赛博朋克)一词;一年后的1984年,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推出了他的长篇处女作《神经漫游者》,一举夺得星云奖、菲利普·K.迪克奖和雨果奖三大科幻奖项,科幻由此正式进入到赛博朋克的世界,吉布森也因此被称为“赛博朋克运动之父”。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什么是赛博朋克?
似乎人人都说得出这很“赛博朋克”,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赛博朋克?正如其词根构成(cyber+punk),赛博朋克往往强调两方面:科技发展和个人主义。
过去百年,西方文化以本体论为基础,在人与自然/机器之间划上了一条界线;然而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冲击下,科技不仅存于周遭,还进入人的身体,甚至入侵大脑、思维,形成新的后人类话语。原本的界线日渐模糊,“人”的独特性面临危机,挑战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界定,继而挑战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文化机制。当机械的触角蔓延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部分地成为“机器”;当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甚至有了自我意识,人机之间不再泾渭分明,究竟谁才是人?谁才是机器?——这是赛博朋克最常探讨的问题。《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众多作品对于人机界限的哲学之问从未终止。
《银翼杀手》中的复制人具有深刻的自我意识
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所缔造的美学风格——霓虹、雨夜、全息影像、摩天楼与贫民窟,几乎成了日后赛博朋克影视作品中最常出现的视觉元素。赛博朋克所描述的对象往往是科技高度发达之下的文化系统里的边缘人群,即所谓的“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low life)”,解构了科幻“黄金时代”以来所呈现出的未来乌托邦和科技理想主义。就像1977年的朋克剥去“进步摇滚”交响乐式的优雅外衣,赛博朋克赞赏他们的“车库乐队”美学,偏爱铁锈胜于闪亮的大地,这是一种悖论式的技术乌托邦想象。事实上,“朋克”与“赛博”之间的边界之战从未停止,相互排斥又相互作用,以一套复杂的符号混合体出现,身份处于流动之中,纯粹的种族、性属都不足以界定自我。
《银翼杀手2049》中的全息影像
诚品书店在这个夏天特别企划科幻主题大型书展——漫长的明天:赛博朋克的末世预言。将分别从人与技术的关系、城市文明的反思、朋克精神与理想主义、乌托邦与恶托邦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推荐百本科幻题材小说、研究著作,延伸社会学、哲学、科学等书籍,全面解读科幻以及“赛博朋克”的深层奥义。本期Vol.1将从工具理性和人类命运的角度,解读人与科技,并推荐相关读物。
对于科幻迷来说,接下来的消息更不容错过!诚品书店2021年全新企划——诚品微讲堂将于7月正式开课!首档课程以“科幻”为主题,邀请了著名的科幻学者、作家吴岩老师,于7/16-7/18期间开设三课,深入解读“科学怪人、赛博朋克和后《三体》时代”,一次网罗科幻各发展阶段关键事件与代表作家作品,知识点密集,对于无论是科幻迷,还是正准备进入科幻世界的您,都是一次思想和观点的碰撞。(报名详情敬请关注近期推送)
思想的骨头Vol.1:
工具理性VS人类命运
工具异化:机械们的时间
《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中有一个经典片段:初初开化的史前猿人洞悉了手中动物骨头的奥秘,以此作为工具在部落斗争中胜出。高高抛起的骨头,在下一幕化身为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人类百万年的光阴便在这一抛掷间完成演化。
工具依赖于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并且伴随人脑智识的启蒙、发展而得以进化;反过来,成熟工具,如人工智能、电子脑等,亦以其高效与高智慧影响着人类命运。犹如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电脑HAL9000,在获悉人类意图后反杀人类。
工业革命以降,科技发展带来的福祉和恶果都已降临,高歌猛进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也对他们的痛苦和抗议视若无睹。工具逐步异化为和人类具有同等功效、甚至超越或取代人类的超级智慧生命体。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说:“万物骑于鞍上,驭使着人类。”
终有一天,人机之争一触即发。会否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荣光不过是机器帝国操控下的臆想世界?
【阅读推荐】
—
仿生人会
梦见电子羊吗?
作者丨
[美]菲利普·迪克
译者丨
许东华
出版丨
译林出版社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如果说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撑起了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那么迪克则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挣扎于文明的陷落中,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
本书是迪克最负盛名的作品,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追捕行动中,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究竟是福还是祸?
1982年,菲利普·迪克去世后不久,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上映,成为后世无数赛博朋克电影的鼻祖之作。
克拉拉与太阳
作者丨
[英]石黑一雄
译者丨
宋佥
出版丨
上海译文出版社
Klara and the Sun
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但当她期待已久的人类伙伴女孩乔西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
故事虽然以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社会为背景,本质上却直指“人心”。石黑一雄通过机器人的冷峻视角,以其一贯细腻内敛的笔触,揭示了现代人价值观的分裂与焦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牵绊在“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生命3.0:
人工智能时代,
人类的进化与重生
作者丨
[美]迈克斯·泰格马克
译者丨
汪婕舒
出版丨
浙江教育出版社
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此书对未来生命的终极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想象:生命已经走过了1.0生物阶段和2.0文化阶段,接下来生命将进入能自我设计的3.0科技阶段。
作者不仅以全景视角探讨了未来人工智能对法律、战争、就业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还将目光投向了这场变革更为深远之处:在未来的1万年乃至10亿年及其以后,我们能否与人工智能实现共生与繁荣?宇宙生命发展的终极物理极限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这场变革中迎来重生,同时又不会陷入危机,丧失生而为人的意义?《生命3.0》这本书将是你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利器。
-
人的异化:凝视科技深渊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经提出两个著名的概念“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和“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简单解释,价值理性是终极目标,而工具理性则是为了实现价值理性而必须借助的工具性手段。
科技革命让启蒙运动以来的主观理性被压制,人逐步被物质异化,让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成为了空谈。到了科幻作品中,这些系统会通过某种科技强化统治系统内的人们,如克隆、基因改造、人造义体、大脑植入芯片等方式,延伸成为人体的“部件”,人部分地成为“机器”。《攻壳机动队》中的主人公草薙素子便是一位全身“义体”化(一种未来社会的医学及生物学技术,技术可拓展延伸到整个人体)的女警,尽管她已经脱离了肉身的桎梏,但她的内心深处又烙印了对于自我存在的怀疑。
凝视科技深渊,如果肉体能够被强有力的机器取代,精神能够被人工智能模拟,甚至灵魂也从无序的信息之海中涌现,那我们便无法确证作为个体的独一无二和存在价值。
【阅读推荐】
—
献给阿尔吉侬的
花束
作者丨
[美]丹尼尔·凯斯
译者丨
陈澄和
出版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Flowers for Algernon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本书是《24个比利》作者丹尼尔·凯斯人性关怀经典之作,一举囊括“雨果奖”和“星云奖”两项科幻小说大奖。
我是谁,或什么:
一部心与自我的
辩证奇想
作者丨
[美]侯世达、
[美]丹尼尔·丹尼特
译者丨
舒文、马健
出版丨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The Mind's I: Fantasies And Reflections On Self & Soul
“心灵/心智(mind)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soul)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侯世达和丹尼特二位主编为本书选文27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除两位编者的作品外,更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各篇文章围绕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身心关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自我”特性等经典问题分类编排,每篇结尾均附主编者的评论反思。选文、反思及二者间的隔空对话,各有精彩与妙趣,对理解相关哲学认知问题、生物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等应大有助益。
科幻电影的
预言与真实:
人类命运的
科学想象、思辩与对话
作者丨
[英]瑞克·艾德华斯、
[英]迈可·布鲁克斯
译者丨
钟沛君
出版丨
方言文化
SCIENCE(ISH):
The Peculiar Science Behind the Movies
人类未来世界的样貌为何?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能否成真?BBC电视节目主持人瑞克·艾德华斯和量子物理学博士迈可·布鲁克斯,以严谨的态度访谈诸多科学领域专家,辅以图表解析,从《绝地救援》《28天毁灭倒数》《人造意识》到《异形》等,将暗藏于各个电影当中、看起来深奥难解的学科理论,包括天体物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哲学等,以机智生动的浅显语言解释,带你一同探索那些尚未找到解答的科学谜题。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幻电影将不再只是想象,更可能为人们带来灵感与启发,终有一天,虚构也可能化为真实。
扭曲的人性之材
作者丨
[英]以赛亚·伯林
译者丨
岳秀坤
出版丨
译林出版社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
本书主体是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伯林关于观念史的八篇文章,讨论了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维柯、赫尔德、费希特和迈斯特等对人类历史的看法,梳理了乌托邦、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通过追溯各种意识形态从起源到极端形式的发展,引出对于人性的深层思考。作者援引康德的名言“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之物”,提出了如下哲学上的疑问:人类的重要问题是否都有且只有一个真正的答案?人类追求的真正价值是否不可能有冲突?
-
诚品微讲堂首度开课预告:
进击的科幻!
科学怪人、赛博朋克和后《三体》时代
诚品书店2021年全新特别企划诚品微讲堂,将推出精炼、深度、专业的知识课堂,期翼成为都市人时间缝隙里的精神教室,从人文、文学、艺术、电影、设计、音乐等面向,邀请各领域名家,开设系列课程,与知识对话,让知识成为一种流行。
中国科幻教育的早期倡导者与实践者——吴岩老师
首档课程将从“科幻”出发,邀请到著名的科幻学者吴岩老师——他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课程,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科幻硕士方向、博士方向,培育了众多科幻新秀。同时,他也是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创始人之一,曾参与共同创立“华语科幻星云奖”,这一奖项也成为国内科幻迷之间的盛事。本次诚品书店将与吴岩老师携手,特别企划三堂科幻深度课程,从西方科幻之路的梳理、到吴岩老师研究著作《科幻文学论纲》中谈及的“作家簇”概念,再至后《三体》时代下的国内科幻发展新风姿,全面解读,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