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见的孝思之印“小人有母”
鲜见的孝思之印“小人有母”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有感而发,聊聊印章“小人有母”。
我们都知道,印章文化既使到了明清,与秦汉有了明显差别的艺术表现之后,在更多情感的表达中,以这样直白的印文来表现亲情,似乎也并不多见。
下面两方 “小人有母”的作者,皆出自晚清印坛四大家之中,他们分别是黄牧甫与赵之谦。
“小人有母”之黄牧甫
△小人有母(清·黄牧甫)
黄牧甫,“黟山派”创始人,早期深受“印从书出“影响,除邓石如外,受赵之谦、吴让之影响至深。青年时期移居广州,结识大量文人雅士,进入广雅书局后,博览金石碑贴,专心致力于金石之学。篆刻上在赵之谦”印外求印“的影响下,从金石文字中取法,以小篆为主体,融入金文结构,逐渐形成他秀丽古雅的印风,独竖一帜,为“黟山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边款中所体现的受主雪澂,即清末书法家、金石收藏家王秉恩,他与黄牧甫的相识应是在黄牧甫到广州之后,他们共事在广雅书局始。究其黄牧甫的一生,曾先后为王秉恩刻印有数十方,可见他们在金石雅事上的交往颇多,他们即是同事,也是知己。
“小人有母”,印面边长2.1厘米,正章,四字朱文,秀雅挺劲。上部的“小”与“有”略小,上下自然穿插,下部“母”字又呈向右延展之势,整体印面穿插得当,动静和谐,团结一致,典型的黄氏印风。
此印是应雪澂之嘱而作,缘何事由不得而知。而黄牧甫未及成年父母即早早过世,并从此失学,生活困顿。不知他在创作“小人有母”的那一刻,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小人有母”之赵之谦
这方“小人有母”,同样惊艳,它的作者与受主均不输黄牧甫与王秉恩。
边款记事清晰:嫁孙嘱刻此四字有孝思焉亟成之撝叔。
△小人有母(清·赵之谦)
边款文字不多,内容涵盖却十分丰富。
作者:撝叔
受主:嫁孙
事由:有孝思
情绪:亟成之
于此,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下款的撝叔,即赵之谦,稍有一点点篆刻常识的人,相信没有不知道他的,才华横溢,桀骜不逊,是他最突出的标签。一生刻印仅四百余方,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却无几人可敌。不以印事鬻食,少为人刻,而魏嫁孙正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拥有他多方篆刻作品之人。
赵之谦印风奇特,他并不算长的一生,似乎一直走在求变的道路之上,这从他大量优秀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方“小人有母”,正是他从浙入皖,巧承完白“以书入印“的表现。
“小人有母“,印面宽0.6厘米,高2.2厘米,四字小篆,朱文纵向排列。笔意浓烈,自然而流畅,这方印虽不能列于他的代表作之中,却也是不可多得的小精品。
短短十六字的边款,纵向平铺,文字不多,一个“亟”字,更是表达了他对嫁孙嘱刻此印的一份孝思的肯定与赞赏。
下款的嫁孙,即魏锡曾,嫁孙为其字,他曾官至福建盐大使,在官事简,常以笔砚为事。嗜金石拓本,据说常常节衣缩食以购藏墨本。嗜印成癖,与篆刻的渊源自幼时即始,但他却并不长于刻印,而是专心致力于印学研究,广集印谱,对于印学有极深的见地,论印极精辟,他又字“印奴”,由此我们可见一斑。
与赵之谦一样,魏锡曾同样是篆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我们所熟知的《二金蝶堂印谱》《吴让之印谱》均是因他的精心筹划与奔走而成,为后世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而篆刻史上最有意思的赵之谦与吴让之关于篆刻艺术美学观的阐述,追究事由,也正是因他所辑的这两本印谱而起。
可以说魏锡曾制造了一起篆刻史上的大事件,空前绝后。吴让之的平实敦厚,赵之谦的傲气凌人,中间还有一个和稀泥的魏锡曾,在赵之谦发表了著名的《书扬州吴让之印稿》讨伐檄文,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之后,魏锡曾还曾发文说,你们都理解错了,老赵真的不是那个意思……
黄牧甫与王秉恩,赵之谦与魏锡曾,相遇相知。他们不仅给后世留下了恢弘的艺术作品,更将真情自然流露在我们面前,让后人一边欣赏,一边感动,在百年、千年之后的某一个美丽的日出或静谧的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