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31–国内局势

上篇《无冕之王》里面咱们说过,《泰晤士报》的记者拉塞尔搞的英军统帅拉格伦十分不爽,但是有一位比拉格伦还大的官,顶不住压力直接就辞职了,这位大官是谁呢?就是英国首相阿伯丁伯爵,事情还要往前翻翻页。

英克曼一战过后,下一步战争该如何进行,一直是大英帝国议会里的一个重要议题。1854年12月12日的议会上,为这个问题大家炒成了一锅粥,甚至伤了执政联盟内部的“和气”。大英帝国是个海上强权全球帝国,陆军数量本来就跟欧洲顶尖的陆上强国无法相比,还需要四处驻防,能投到克里米亚战场上的兵员捉襟见肘,这个问题需要解决。然而英国是个放任自流的民主政体国家,解决这个问题可不像沙皇一声令下就能征兵那么容易,体制上的弱点暴露无遗。政府想要支持战争,只能在法案的修改和制定上做做文章。《民兵法案》(Militia Bill)在一片争吵之中通过了,让那些兼职的民兵转为正规军,多少解决了些问题。

既然征召本国人当兵困难重重,咱大英帝国有钱,干脆花钱请外国人当兵打仗好了,于是通过了《外籍征召法案》(Foreign Enlistment Bill),从英国以外招收士兵组成雇佣军。兵主要从德意志各邦和瑞典招收,英国纳税人付钱,每一百人付975英镑,每个新兵发6英镑的奖金。要求是身高不低于5英尺2英寸,大约是1米57,看起来当年日耳曼人的身材也没有今天这么高大威猛。

招雇佣军的做法招致军队内外的不少反对声音,这倒不是大事儿,大事儿是报纸上报道的英国兵在克里米亚受苦受难,让人们对政府不满。媒体也随之转向,十天前《泰晤士报》还刊文支持阿伯丁政府的政策,现在火力全开转而批评政府。前一段时间拉格伦还是英克曼的英雄,大英帝国的脊梁,这阵子变成了千夫所指的人物,说军队境况如此艰难全在于他。

在公众的压力下,首相阿伯丁伯爵辞职不干了,本来阿伯丁伯爵打这个仗都勉勉强强的。一周后2月6日,女王请帕麦斯顿组阁新一届政府。帕麦斯顿受到爱国的英国中产阶级的欢迎,中产阶级希望他能从“不称职的”将军手里改变战争局面。

相比之下,拿破仑三世对媒体和公众的力量更为重视,毕竟他是“民选”出来的皇帝。法国可不像英国那样对媒体放任自流,所有来自前线的报告都先送战争部,经过审查后方可发表,拿破仑三世深知控制媒体的重要性。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政府方面经常付钱给报纸刊登对政府有利的消息,看来五毛党不是天朝首创。拿破仑三世认为这场战争是他赢得公众支持的一个手段,他一直盯着公众的反应。指示康罗贝尔,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则不要采取攻势行动,如果伤亡过大即便能获胜也不要尝试。

此外拿破仑三世还命令警察收集公众的批评,地方长官也要向皇帝报告民间舆论走向。从这些报告中拿破仑三世看到,法国人没有了主动参与战争的热情,随着法军并没能取得迅速胜利,法国人越来越没有耐心,批评大都指向康罗贝尔的领导能力,和拿破仑王子的胆小如鼠。在英克曼战斗中,因为没能及时率领法国第3师支援战线中部的英军,卡尔·马克思都说,那个穿着将军制服的人,玷污了拿破仑这个名字。法国人越来越反对战争,巴黎里昂酝酿着罢工和示威游行,在马赛人们阻止向前线的运输,看起来人人都渴望和平。为了平息公众的批评,拿破仑三世想干脆御驾亲征,亲自去克里米亚尽快拿下塞瓦斯托波尔,也以此恢复拿破仑家族的荣光。

俄国方面,因为严格的新闻管制,公众得不到多少有关战争的消息。只有一份报纸《敖德萨信使》(Odesskii Vestnik)报道黑海方面的情况,但也没有记者派驻克里米亚。这些简要的消息,通常还要滞后两三周的时间。阿尔玛之战的消息到10月12日才发表,整整落后21天后,而失败被美化成“在优势敌军的侧翼包抄下的战术撤退”。11月8日发布的消息承认英克曼战败,也没有说明详情,公众并不知道俄军指挥上是多么无能和武器装备上是多么落后。

没有让人信服的官方消息,人们只好相信各种小道消息。谣传说英国人在挑动波兰人造反,而印度人要倒向俄国,美国人要来克里米亚支援俄国人等等。好多人相信俄国跟美国签署了军事协议,说起来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北方废奴州大体上支持西方,而南方支持俄国,因为俄国也是农奴经济。但总的来说,多数美国人看老牌帝国主义大英帝国不爽,跟英国的关系近年来也越来越紧张。

美帝自己跟英帝有领土纠纷,还觊觎着古巴,而英帝不准美帝吞并古巴。克拉伦登对内阁明确表示如果美帝入侵古巴,英帝就要向美帝宣战。有了英帝这个共同的敌人,美俄关系不能不好,尽管美国人也不喜欢沙皇的专制制度。战争期间美国往俄国卖军火,志愿者作为工程师和医生去克里米亚帮助俄军。也就是这个时候,美国俄国之间就购买阿拉斯加进行了第一次探讨,这下大家明白俄国人为啥要卖阿拉斯加给美国了吧?

回过头来继续说俄国到处流传的谣言,警察努力控制谣言的传播,然而谣言依旧无处不在。俄国各阶层对战争的看法不一,联军入侵克里米亚激起了俄国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特别是在知识阶层,让他们回想起1812年的爱国记忆。普通俄国百姓这次更加憎恨的是英国人而不是法国人,俄国人打败过拿破仑,俄国人认为这次战争法国人是英国人的小帮凶,英国佬才是罪魁祸首。如今天可以用“美帝是一切XX的根源”来说事儿一样,XX可以指代任何不好的事情,那个时候“英帝是一切XX的根源”。于是帕麦斯顿和纳皮尔成为邪恶的化身,家长吓唬哭闹的小孩都要说“英国佬来啦!”或者是“纳皮尔来啦!”

俩年轻人较劲,都要骂你个帕麦斯顿!你个纳皮尔!然后叮叮咣咣动起手来。

泛斯拉夫主义者全力支持战争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为俄国入侵巴尔干欢呼,对俄军从巴尔干撤退非常失望,敦促沙皇就在那里迎击敌人,哪怕是全欧洲的敌人,甚至要发动圣战从奥地利和奥斯曼手里解放所有的斯拉夫民族。自由派不支持沙皇的圣战,教育阶层希望通过谈判避免战争。

最底层人民的看法很有趣,战争中最遭受苦难的就是农民。由于征兵,有些地区的农业人口下降了。加之自然灾害,以及劳力和牲畜被征用,导致了很多农奴造反,杀地主烧粮仓,这让俄国不得不在后方留下大量军队作为维稳的力量。

然而也有很多农奴视这场战争为一个机会,1854年春天俄国的农村就流传着一个谣言,说自愿参军的人,战后就会获得自由,于是农奴们纷纷踊跃报名参军。有关当局辟谣,反而激起了农奴们的强烈愤慨:都是你们这群小人把圣上的恩泽给贪污了。农民们纷纷涌向征兵站,不愿意再为地主干活了。

有了这么多自愿从军的人,沙皇在兵员上无需多虑,这跟英国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按说这是个机会,俄军有足够的力量,在联军苦苦挣扎的冬季里把联军赶下海去,但是俄军却没有这个想法。英克曼一战过后,俄军高层失去了信心,沙皇也不再信任他们,把战场的指挥权拿了回来。沙皇本人也意志消沉,认为战争不可能打赢了,有些后悔当初的草率决定。旁人看来,自打战争开始以来,沙皇似乎老了十岁。

可能沙皇仍然寄希望于他的“一月将军”和“二月将军”,希望寒风和疾病将联军打败,对他手下将军不作为也不加督促。

当然俄军也有后勤上的困难,难以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联军控制了海洋,俄军只能通过冰雪泥泞的陆路,用马车和牛车通过俄国南部运送给养。那个时候俄国南部没有铁路,整个俄国铁路也才刚刚开始兴建。运输用的牛马本身还要吃草,冬天克里米亚草料短缺,大量牲畜冻饿而死。到1月份大车的数量下降到11月初的三分之一2,000辆,这导致塞瓦斯托波尔的俄军口粮配给急剧下降,俄军不得不吃死牛的肉。用来御寒的伏特加倒是管够,每天都有十多个当兵的扛不住开小差了。

不过这都不是沙皇不愿采取攻势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请看下篇《外交风云》。

(0)

相关推荐

  • 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十二场战争, 俄罗斯越战越大

    人类文明的历史,从某种程度就是一部战争史. 宋太祖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一些国家,因地理,环境,文明,民族等等的原因经常发生战争. 真的是离天堂很远,离地狱很近. 比如,英国与欧洲大陆崛起 ...

  • 俄罗斯帝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宪兵”?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俄国人一直被排挤在欧洲文明的边缘,被视为欧洲最蛮荒的地区.当时俄国作为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人口素质都远远落后于西欧等国. 留园手机端升级,关注朋友动态,快捷浏览 ...

  • 为什么俄国要卖阿拉斯加?

    为什么俄国要卖阿拉斯加? 大家好,我是一个普通人忆梦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俄国要卖阿拉斯加 它隶属美利坚合众国的一个州,西半球最大的半岛,拥有北美最高峰,拥有两个爱斯基摩人社区,拥有地球最北端的河 ...

  • 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为何没有盟友?只能说自作自受!

    克里米亚战争的前奏,要从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开始,在此之前的1798年法国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和叙利亚,这对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影响是痛并快乐着,毕竟穆斯林独立运动如火如荼,令奥斯曼帝国可以 ...

  • 克里米亚战争,遭盟友背叛列强群殴,俄罗斯“人品”问题出在哪?

    在欧洲甚至世界战争史上,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都有着重要地位.本来,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这之前已经打了多次仗,到这一次是第九次俄土战争. 势均力敌变成" ...

  • 克里米亚战争 01 – 东方问题

    前些年普大帝策划克里米亚公投,把克里米亚从乌克兰肢解出去并入俄罗斯,让克里米亚这个原本生僻的名字一下子成了热门词儿.也确实克里米亚对俄国来说地位十分重要,俄国人也花了大把人力物力经营于此,俄罗斯族还占 ...

  • 克里米亚战争 02 – 英法的态度

    上篇<东方问题>里面咱们提到,俄土之间矛盾纠纷的解决,两个大国英国和法国是绕不过去,这两个国家在土耳其问题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英帝国,国势可谓是如日中天.工业革命在英 ...

  • 克里米亚战争 03 – 法俄较劲

    上篇<英法的态度>里面咱们提到针对土耳其的"东方问题",英国和法国跟俄国都有不同的看法,法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还打算在其中的圣地问题上做做文章.于是路易·拿破仑· ...

  • 克里米亚战争 04 – 缅希科夫的使命

    上篇<法俄较劲>里面咱们说了法国跟俄国在土耳其较上了劲儿,法国赢了一合,沙皇发誓要扳回来,那么沙皇尼古拉打算怎么做呢? 沙皇尼古拉是个意志坚定的行动派,光耍嘴皮子不是沙皇的风格.尽管知道了 ...

  • 克里米亚战争 05 – 英国人无所作为

    上篇<缅希科夫的使命>里面,咱们说到英国大使馆临时负责的罗斯上校,命令地中海舰队立即派军舰到土耳其海域,为苏丹撑腰.不过当时通往伦敦的电报线路,只铺设到贝尔格莱德,到君士坦丁堡这段还需要其 ...

  • 克里米亚战争06–陷入僵局

    上一篇<英国人迟疑不决>里面,咱们说到俄土谈判令英国人忐忑不安,这谈判桌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回到1853年的3月16日,缅希科夫拿出内斯尔罗德给的第一个锦囊,要求土耳其人在圣地问题 ...

  • 克里米亚战争07–维也纳备忘录

    上篇<陷入僵局>里面咱们说了,几方剑拔弩张,作势谈判破裂就大打出手.沙皇入侵多瑙河口诸公国的消息,通过报纸和外交渠道在英国广泛传播,但是阿伯丁首相认为那并不表明就要打仗了.英国驻圣彼得堡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