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中上句为“仄仄仄平仄仄仄”格式,可拗救吗?

有朋友问:上句为仄仄仄平仄仄仄格式,可拗救吗?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极端的句式,我们不说它是否存在——要凑肯定是能凑出来的,但是说话全仄声,是不符合我们正常说话音调吞吐,更加不适合吟诵的。

我们假设有这么一句诗,那是否需要拗救呢?

以下是个人观点,不是常识——因为这个问题,这个句式都不是常态。

是否孤平拗救?

首先,因为我袭用的“孤平”认定方式是王力的甲派,所以我不认为这一句犯孤平。

王力甲派孤平是指在韵句中,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而如果使用启功乙派孤平认定,只要“仄平仄”就算,那这一句肯定就是孤平了,古诗中这种孤平实在太多,多到没有特异性,是否拗救也就不以这种孤平为根据。

因为“仄仄仄平仄仄仄”是仄声尾,根本不是韵句,没有认定孤平的基础,也就不存在因为一个平声,作出拗救。

是否出律?

其实我们应该先考虑是否出律,再考虑是否孤平,因为孤平是次于出律的拗救。

但是这个句子太特殊,很多对孤平定义不清的人一看,就大而言之“这肯定是孤平”,所以才把孤平的问题放到前面解释。

一个句子是否需要拗救,首先考虑的还是出律问题,即是否失替。

“仄仄仄平仄仄仄”这个句子看上极端,实际上并不出律。

判断律句只有一个规则,即在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相反,双音节后部重音音调高低产生区别。对于七言诗句来说,就是看二四六位置的平仄,其它问题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是后层的。

我们去掉非二四六位置,得到这个句子的骨架“仄、平、仄”——平仄相反交替,可见这是一个律句。

学习过格律专栏平仄知识的朋友就会知道,“仄、平、仄”只可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两句基础格式,因为尾字收仄,所以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

其实就是在三、五位置上发生变调,原本该用平声,却都使用了仄声。我们知道“二四六分明”是必须的,而“一三五不论”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定,只要不出现孤平或者其他音病,就是允许的。

这里的情况,显然与孤平无关,三五位置变仄声算是小拗,是无须拗救的。

拗救是针对格律诗而言的。

第一点,这个句子无须拗救,也可以在格律诗中存在。

第二点,如果一首诗用字成为这种格式,说明这个诗人根本就不讲究诗感——高低有致、清朗流丽。既然他不在乎诗的吟诵感,句子写成这样,那么其他地方你也没有办法要求。

基本上有这种句子的诗,都是古体诗——即使这一句只是无须拗救的小拗,肯定有其他地方出律。

格律诗的诗感

我们在写诗的时候,一定要对诗歌的各种体裁有气质认识——就是要有诗感。

格律诗讲究语音规范,使用平声韵,实际上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稳定的、张驰的节奏感,同时平声作韵发音清亮,给人一种开朗疏阔的感觉。这也是七绝最早作为吟唱离别主题的特色。

而仄声发音,特别是连仄,会给人一种急促的语感,这种感觉的作品多用来表达战争、冲突、悲愤、痛苦的情感,和七绝的表达情感大方向有联通,也有相悖的。

七绝同样可以用来慷慨悲歌,悲痛欲绝,只不过因为句子相对长,想借助连仄这种吟诵口气表达诗感,是不可取的。

注意这只是一种诗感,并不代表七绝就都是柔软悠扬的,五绝就是刚强急促的,但这是一种大体的划分。作品越长,讲理越清,情感越缓和——所以我们的口号都是干脆短小的。

在七绝这种诗体中,使用这么多仄音来表达情感,是少见的。

三仄尾不是问题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使用仄声,出现“三仄尾”。

“三仄尾”的情况在古诗中相对比较多,但是将“三仄尾”和“三平尾”并列为诗病是不正确的。三仄尾其实问题不大,我们判断问题不能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思考,要讲事实证据。

前两天讨论“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格律诗首句使用邻韵是被允许的,所以很多人想当然就认为格律诗的尾句使用邻韵也没有问题,因为“入群”对应“出群”嘛。实际上格律诗中尾句不押韵的情况极其稀少——因为格律诗的偶数句押韵非常重要,不像“孤雁出群格”中使用邻韵的首句是单数句,本身押不押韵都无所谓。

三仄尾的情况也是一样。三平尾被认定为非常严重的诗病,是因为三连平发声没有起伏,会造成节奏缓慢甚至丢失,这是格律诗巨大的问题(古体诗中常有),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平”和“仄”对应,所以有些人想当然地就认为“三仄尾”肯定有问题,这不仅今人如此,古人同样有这种看法,可实际上三仄尾根本就没有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判断有没有音病的根据并不是我们的想当然,而是诗歌的吟诵性。

为什么不能三连平?因为平声只分阴、阳平,音调本身就变化极小,连着三个发同样的音当然会出现问题。而仄声在古韵中分为“上、去、入”三声,上声发音重,有转折;去声降调,急速;而入声只是以爆破音(大致)作为区分声部,并不以发音高低作为条件——因此在入声消失后,这些字去哪个声部的都有,即所谓“入派三声”。

这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在三连仄中,也许三个字发音完全不相同,有三声、有四声,还可能有轻声,同时入声字的音调也能是发一、二声,只是相对短小急促爆破,这些发音的变化自然不会让诗句陷入平庸乏味。

仄声多破坏诗感,但不是格律问题

三连仄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如果要相对“三平尾”这个诗病,真正有问题的是“三上尾”、“三去尾”,比如“假好者”、“快去跳”,但是大家都不会这么去说话、写作,所以就根本不存在问题。

“仄仄仄平仄仄仄”后面的三仄尾没有问题,前面的三连仄也没有问题,所以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不需要拗救的。

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在仄声之中进行声音区分。

要谁写出“去去去平去去去”、“上上上平上上上”的诗句,他自己能念通,那都算本事。

即使是大拗的诗句,如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它也是“入平去入上去上”,虽然它的后句作了拗救——就算不救,这么多仄音,中间也是有音调变化的。

总而言之,连平问题比较大,因为少变化,连仄问题不大,因为本身变化多。

“仄仄仄平仄仄仄”就是“三、五”位置变化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句,只要仄声不完全一致,本身问题不大,不需要拗救。

当然,这句诗的吟诵感相对而言就会差,我们要尽量避免这样创作格律诗。

(0)

相关推荐

  • 格律诗的规则?需要注意什么?

    格律诗的规则?需要注意什么?

  • 【诗论4】格律诗对仗句写作技巧 | 查忠华

    格律诗对仗句的写作技巧查忠华格律诗写作中,对五律.七律里的对仗句特别有讲究,也是最精华的部分,对仗句也称对偶句,八句中有第三.四两对仗句.第五六两对仗句:律诗的"起.承.转.合"写 ...

  • 高伟全:登黄鹤楼(类格律诗八句•外四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高伟全(加籍华人):类格律诗八句(五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高伟全:类格律诗四句•九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格律诗对仗句的运用

    广告 元好问词评析(文津诗词名家赏析) 作者:姚奠中 主编 当当 广告 中华之美丛书:毛泽东诗词与诗意画(汉西) 作者:毛泽东 当当 在律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它是 ...

  • 例解格律诗转句技法

    转句技法 古典诗词讲究章法,注重诗意的分合和意脉的承接,最常见的章法是"起承转合".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 ...

  • 例解格律诗起句技法

    起句技法 古典诗词讲究章法,注重诗意的分合和意脉的承接,最常见的章法是"起承转合".诗词的开头,古人称为"凤头",意即开篇就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并为后续内容留 ...

  • 格律是枷锁?一文说清13种拗救,格律诗可以更灵活

    始于南朝末,兴于盛唐的格律诗,可谓将古汉语文学的美推到了极致,它是音乐与文字最完美的结合.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以格律诗的形式呈现出来,寥寥数字间,总能塑造一种令人神迷的意境: &q ...

  •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八课:拗救

    頣心閣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 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易找到.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