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表演中“集体”撞向大楼?调查背后还有这事儿无人机表演中“集体”撞向大楼?调查背后还有这事儿

重庆约百架无人机表演失败

无人机“炸机”非个例

“炸机”是无人机飞行中的常用语。由于操作不当或机器故障等因素,导致飞行器不正常坠地,坠地后飞行器损伤严重,影响了内部结构,或完全被摔碎分解,导致的无法飞行称为“炸机”。

据网友爆料,1月25日晚间,重庆朝天门举行了一次大型无人机表演测试,结果出现意外,无人机纷纷坠落甚至撞向大楼,在地面、江面上散落一片。

从现场视频和图片可以看到,一群带有蓝色灯光的无人机在飞行中出现异常,慢慢靠近旁边的一幢大楼,有的撞了上去,有的则直接从空中掉落。

有知情者透露,该事故主要原因是因为操控的主机死机,这才导致其他无人机群集体瘫痪失控,索性没有撞上大楼,也没有人员损伤,也有人怀疑是程序写反。

1月27日,有媒体记者致电此次无人机表演的执飞公司,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们也正在调查无人机撞向大楼的事情,造成这次事故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对于网传的主机死机也不排除这种情况,但目前我们比较偏向有新手把无人机方向摆错。”工作人员表示,鉴于疫情防控,无法从公司属地将无人机的摆放人员带至重庆,只能在当地寻找,出现了新人将无人机方向调反的错误。

“重庆发生的无人机表演事故,有可能是在程序设置和规划航线的问题上发生错误了。”济南摄影家协会航拍专委会的谢树亮说。

据他介绍,这次事故可能是飞行时的操作失误,造成了后续的碰撞。“无人机编队表演图案都是提前设计好航线,事先在地面用电脑进行过一次或多次模拟飞行演示。”对于部分网友提出的无人机为什么不能掉头或者返回的问题,谢树亮表示,由于飞行表演时无人机的数量较多,只能设计成向前固定路线的飞行,不可能实现几十架、上百架无人机同时集中停车和换方向飞行。

类似这样的无人机“炸机”碰撞事故并不在少数。2017年5月,杭州西湖无人机失控,旋翼割破游客眼球;2018年,北京一无人机失控从天而降,1岁男童头部受伤严重;就在前不久,西安无人机坠毁道路中央,一男子驾车险被砸中。

调查20名无人机操作员,仅1人有资格证

“根据现行规定,如250g以上(包括250g)的无人机需要实名登记,对于重量在7Kg以上的无人机必须要持有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飞行执照。”济南市航拍协会技术顾问梁峰介绍。

根据2017年5月16日下发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民用无人机的拥有者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实名登记。如果未按规定实施实名登记和粘贴登记标志的,其行为将被视为非法行为,其无人机的使用将受到影响,监管主管部门将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在此规定中,我国境内凡起飞重量大于7000克、飞行高度120米以上、飞行距离500米以外,以及飞入复杂空域的,驾驶员需取得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的资格证。但记者发现,对无人机的实名制登记与资格证的拥有,却并未有明确的监管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

新时报记者对无人机驾驶者是否拥有资格证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接受采访的20位拥有无人机的操作者中,仅1位考取了无人机资格证。无人机资格证的考取,根据无人机类型的不同,考取资格证的费用也有所不同,费用基本上在5000—10000元左右。

“太麻烦了,考证的费用又这么贵,自己就是平常飞着玩,没必要考证。”其中一人表示。考证费用高、花费时间大,是不少人选择不考证的主要原因。

拥有执照的小王说:“我有执照是因为公司强制要求,必须持证才能驾驶无人机,费用都是公司给报销的。”

在采访过程中,新时报记者了解到无人机是否实名登记,有无飞行执照,并不影响无人机的购买销售以及具体使用。“因为目前各个环节对无人机上证的监管并不是很严格,所以很多购买者并没有无人机的飞行经验和资质。”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无人机卖家说。

大型表演须报备,个飞“黑飞”难监管

梁峰表示,一般城市内举行的大型无人机表演活动,都会提前进行报备。“安全无小事,作为无人机最轻的500g左右,重的达到十几公斤,一旦坠落会造成危险。所以无论是在飞行前还是在飞行后,都要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执行。”

飞行单位在依法取得飞行许可后、实施飞行前,还应向实施地辖区派出所提供飞行审批、飞行计划、应急处置等材料进行报备,飞行结束后及时报告飞行实施情况。

新时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大型飞行表演大都会提前进行报备和申请空域。但是在个人无人机的管控上,“黑飞”的问题依然很难破解。对于无人机的监管记者咨询多个部门,均表示不在监管范围内。其中,公安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无人机大小型活动前须向辖区派出所进行报备,但对于无人机日常具体监管,工作人员表示不是很清楚。新时报记者又咨询了空管部门,但都对于个人使用无人机日常监管无法准确回答。

一家资深无人机爱好者认为,目前国内民用无人机监管的难点还在于,单次飞行时间短,难以定位无人机实际控制人。“一次飞行也就十几分钟,同时无人机与遥控器之间采用无线电进行通信,所以无人机和实际操控人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距离,也使得驾驶人无迹可寻。有时即使在某个地方发现了飞行中的无人机,也很难定位到实际控制人究竟在哪个位置。”

据他介绍,目前对无人机飞行的限制,主要依靠GPS信号定位的设定。在无人机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厂商会在无人机内置禁飞区,使其无法进入某些禁飞区域。“无人机市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对于禁飞区的划定,一直都在调整和更新的过程。禁飞区的更新肯定跟不上实际的变化。”他说。

破解无人机监管困局,还应在“源头”上加强控管。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如果从生产、销售环节就开始进行有效监管,辅以技术和质量的资质认证,加上登记备案、空域申请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及时出台,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无人机的安全飞行和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