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牯岭街中年淘书事件

本文图片均采自网络

【此文写于2013年12月】

  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拍成上映二十多年了,我久闻其大名而从来没看过。这次因想着要写牯岭街,在网络里搜资料,只见满屏幕说的都是杨德昌的这部电影。我一时好奇,电脑上点开高清视频,没想到一看就是近四个小时。这部片子真长。

  我之听闻牯岭街的名头,不是因为电影,而是缘起旧书。2003年秋天,“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四城市文化交流会议”轮到在台北开,我是这个机构的成员,是以获得了难得的登岛机会。我不知什么时候听谁说起过牯岭街,说和北京的琉璃厂、日本的神保町和伦敦的查令十字路一样,是有名的旧书街。出发前我在网上查资料,一下就搜到一篇傅月庵的《台北旧书街沧桑》。文章说,牯岭街一带原是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的宿舍区,军司令、高等文官都散居于此。二次大战后,日人因遣返在即,乃纷纷整理家当,将字画、古董、藏书等就地摆摊出售,市集隐然成形。国民政府来台,这一带又住了许多军公教人员,他们也散书,也买书,牯岭街及相邻街道于是处处有人设摊开店,鼎盛期聚集了一百多家摊商,有店面者亦达二十余家。众书商相濡以沫,聚摊成市,“牯岭街”几乎成了“旧书摊”的代名词。不过——

  “1974年3月,台北市政府为了整顿市容,拓宽马路,将牯岭街旧书摊移到八德路台北工专旁的光华商场。地点的转移,似乎也打乱了风水。自此,揉合东京神保町跟北京琉璃厂气味的牯岭街旧书摊走入了历史,台北旧书街换了一个新面貌,再也回不去了。”

  四城文化交流会的会期不长,我们在台北只停留三天,然后就要南下台中与高雄。眼看要和牯岭街擦肩而过,我不甘心,就向台北会议主办方请了半天假,想独自去牯岭街探探旧书街的虚实。台北朋友问,你是为了杨德昌的电影才要去牯岭街的?我说,杨德昌是谁?我想去看看旧书。朋友说,书摊都搬去光华商场了呀;不过,好像有几个店面还开着。我说,那就好,我先去牯岭街,再去光华商场。

  下了出租车,我看了看街边的路牌,没错,是牯岭街。可是,真的不再是书店相对、书摊相连、书人相见欢的旧书街了,真的就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街了。站在街边,我不禁暗自嗟叹,遂想起越剧《红楼梦》中“哭灵”一场宝玉的那句著名台词:“我来迟了!”

  街两旁都是店铺,虽招牌林立,却难得见到一个“书”字。逛了松林、易林,收获不大,只找到桂冠图书公司1980年印行的两卷本《殷海光先生文集》,和1999年格林版纸函套精装《城南旧事》关维兴插图版。正要摇头离开,见街对面一间小门脸的门额上闪耀着两个黑色大字:“旧书”。我几步跨到“旧书”字下,发现这里原来是一间旧书长廊。从门外望进去,书廊深深,灯光暗暗。一条窄窄的过道两旁,皆是一架挨一架的旧书。我试探着走进去,未及看清这书店的格局,就听到书廊尽头传来聊天声。两人声音一高一低,高音一方,简直声振屋瓦,低声的那位,又低得几乎听不见。说是两人聊天,听起来像一人讲演。我很惊讶。我非惊讶于在这店小人静的午后,那高音显得异常洪亮,而是惊讶于那高音却是乡音,一声一调都熟悉,都亲切。我暂停翻书,静静听那高音流淌,细细辨认方位。嗯,应该是河南人,口音和豫剧《朝阳沟》里栓宝的腔调很像。我又默默打量了几眼高音的“发源地”:是一位老人,瘦而高,腰板挺直,短发灰白,面部线条硬朗,一边喝茶聊天一边理书收款,动作干脆利索。原来是书店的老板。他该是1949年来台的老兵吧,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多年,家乡口音一丝不变,举手投足仍有军人风范。正如此猜测着,老先生手拿几本书走了过来,见我立在一边,手足有几分拘谨,就说:“随便看随便翻。那边有小板凳,可以坐下歇歇。这旧书脏,小心你那手,一会儿就黑了。”

  “谢谢。”我紧接着问,“您是河南人?”
  “你咋知道哩?”老先生一脸灿烂的笑,好像说中他的籍贯就等于给他报了一个喜。
  “一听就知道,”我说,“咱也算老乡。”
  “你是河南哪个地方的?”他兴致大为提高。
  “我老家河北,”我答道,“河南河北紧挨着。”
  “对对对。”他笑了,一边走回收银台,拿了一张名片递给我。我这才知道,这家店叫“人文书舍”,老板叫张银昌。名片上紧接他名字后面印的是籍贯——河南舞阳。
  他又要忙着去招呼刚进店的老相识,临转身他拉我拐进一个过道,用手指着一间阁楼说:“那上面还有书,都是史料一类,感兴趣你自己去翻,我不陪你了。”

  我挑了唐德刚的几种传记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初版集子,也挑了一些民国史料。结账路上一抬头看见横梁上挂着一排旧杂志,其中有大名鼎鼎的《自由中国》。我心脏扑通了几下,说明果然动了心。我问张老板这套杂志齐不齐。“现在凑不齐。”他说,“我卖过很多整套的了。你留个地址电话,我慢慢给你配齐。”《自由中国》是胡适、雷震、殷海光等人于1949年11月创办的政论杂志半月刊,以批评国民党政府闻名,曾连续发表社论直指蒋介石一党独大,为所欲为;又发文反对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胡适那个“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著名主张,也是这一时期在《自由中国》撰文提出的。1960年,杂志又提倡组建反对党,还真刀实枪做了起来,终于惹怒当局,雷震被捕,《自由中国》亦遭停刊。
  付完书款,和张银昌先生告别。“等等。”他忽然转身从书堆里抽出一本杂志,说,“这一本送你。”我一看,竟是一期《自由中国》,1956年的。

  雷震被捕后不久,《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也被捕了。电影里没有出现《自由中国》,书摊倒是出现了一次。在那个镜头里,小明嘴里一声声喊着“小四”,在成排成列的书摊中东张西望,寻找那位她刚认识不久的小男生。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小四因爱成恨,把小明杀了。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了。那时台北风雨如晦,牯岭街却因为旧书而有了另一番热闹。1966年,河南籍退伍军官张银昌从北投来到牯岭街,集资办起一家“人文书舍”。这家书店今天还在牯岭街上。

(0)

相关推荐

  • 阅遍书摊精气好,诗文滋补胜鸡汤|诗词轩同题第64期

    你配图,我题诗 第63期 感谢所有参与.围观本次活动的文友们! 精彩,我们一起制造! 以下作品,排序不分先后 别格.出律作品,一律归为自由派 格律派 说明:格律校对为目测,如有误判,请留言指正,谢谢! ...

  • 阅读是一场邂逅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书也是老的好.遭遇一本旧书,合心的,就如同邂逅一位朋友,倾盖如故,流水高山. 邂逅一本旧书是需要缘分的.它可能躺在清冷街角拐弯处的旧书铺里,或是摆在一块塑料布的书摊上.主人或是及暮 ...

  • 李昕升:南京旧书业古今

    旧书业作为文化地标和文化阵地,反映了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文脉.南京旧书业便是江苏文脉的代表与典型,通过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口述访谈法),发现南京旧书业经历了帝制社会.民国时期.1949-2000年和2 ...

  • 胡洪侠|晚明最美的书,学者说是这一部

    一位研究者在法国图书馆见到了一部晚明刻印精美的<湖山胜概>,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疑问:"除了书中的文字.图画内容之外,书籍的形式是否也具有特殊意义?书籍形式的差异又是否能反映出其功能 ...

  • 胡洪侠|一篇报道引出一系列事件

    2006年12月,深圳迎来第二个"创意十二月".我当时任深圳商报编委."文化广场"主编,负责商报的文化报道.那时"设计之都"名号天天喊,记者 ...

  • 胡洪侠|当高考遇上“书荒”

    本文高考老照片来自互联网. 前面说到我曾向远在沈阳的伯父和堂兄写信求援,希望他们给我找几本高考复习资料回来.那时学校无法提供此类参考书,现在的高中生会觉得完全不可理解.如今书店里高考书籍已成大宗,仅仅 ...

  • 胡洪侠|如果没有书店,城市将会怎样

    昨夜二更到苏州.托朋友王道订的酒店,说是在相城区,原属苏州郊县.果然下高速不远就到了,前后远离城市灯火,只有酒店大堂灯火未熄.今早下楼早餐,才发现酒店原来在湖边,风景竟然甚佳. 今天王道做导游,踏访苏 ...

  • 胡洪侠| 范用存牍中的姜威往事

    <范用存牍>,汪家明编,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一版. 此书一套四册,收范用先生存友人来信1800多封.全书按通信人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书后附通信人简介."H-L" ...

  • 胡洪侠|董桥《文林回想录》

    疫情不仅减损人情交往,也耽误书缘缔结.一国之内,因为有诸多电商平台助力,喜欢的书还可以照买不误:一涉境外,麻烦比天大,检疫防疫之严,海关有如"鬼门关.我当然支持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 ...

  • 胡洪侠| 台静农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实难”

    <乡愁的理念>,董桥著,北京三联1991年5月版. <乡愁的理念>1991年5月出版,整整一年以后,1992年5月11日,我才买到一册.书中48篇散文小品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有段 ...

  • 胡洪侠|“童年”之后,“读者”也消逝了

    <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美]斯文·伯克茨著,吕世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 今天想重述一下30年前的一堂课.那是1992年的秋天,一位名叫斯文·伯克茨的教 ...

  • 江西九江庐山牯岭街

    九江庐山牯岭街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牯岭镇,是庐山景区的接待中心,也是一座美丽的别致的公园式的云中山城.牯岭街海拔1100米高,是名副其实的天街. 牯岭街三面环山,一面峡谷,东为大月山,西有大林山.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