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 | 你读书,你读的是“书”吗?
据戴联斌《从书籍史到阅读史》转述,权威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对book一词的解释如下:
写就或印刷的文字篇章,不管是附着在纸张上还是其他物体上,把它们连缀在一起,形成一个物质形态的整体,这就是书籍。广义地讲,在任何时代和国家,书籍都可以理解为写作任何物体上的文字篇章,这些物体可以是羊皮或其他皮革,可以是莎草纸,可以是棉丝片,可以是丝帛,还可以是棕榈叶、树皮、竹简、木牍、,甚至象牙、石板和金属。把它们连缀起来的方式也各种各样,比如说,连成长卷,或者干脆做成散页或活页,或者把这些散页用线穿在一起,也可以缝在一起或粘在一起:只要是采用这类方法做成的物体,就叫书籍;……书籍也可单指文字篇章,不论长短,也不管它附着的物体什么。
我不厌其烦地抄这些,是因为昨天我在公号里谈论“以独立艺术品形式存在的书籍”话题,我的一个老同学看了留言说:“书单单为艺术而存在,这在我来说是个新鲜事。但窃以为它已经失去了书的灵魂与本真。”照他这么说,“艺术之书”不仅不是“大家闺秀”,反而成了“烟花女子”。这真是从何说起呢?
我回复说:“我现在在做的,就是纠偏:纠你这种偏。”
无数的人,包括我这位老同学,现在依然认为,书,就是文本,就是一堆字。读书,就是读那一行一行的文字。可是,书籍,仅仅是文字吗?
所以我抄了上面那段权威“书籍”的定义,定义的最后一句,可以证明我那位同学是对的,但是,这只是书籍定义的“也可”部分,是可备一说、有此一说、“也可以这么认为”的“边缘定义”。也就是说,是“偏定义”,不是“全定义”。
全面的书籍定义一定包含两个特征:其一,文本;其二,承载文本的物质形态。我喜欢用“书本”表达第二层意思,这样容易说得更明白:
书本+文本=书
看起来这是常识,其实不然。大部分人其实都和我老同学一样,把书仅仅看成文本。比如人们说“读书”时,意思一定是读书里的文字,而不包括欣赏印了文字的纸。说“书评”,评的也一定是书中的内容,而不是书的材料与设计。反而是藏书家说“藏书”,用的正是书籍的“全定义”,他们既重视书的内容,也重视书的材料、设计与版本。有些书,藏书家自购买之日起,就没想着要读它,只图“拥有”而已。这是自称“读书人”的朋友最看不惯的。他们往往指着书房里满架满墙的书,得意洋洋地问藏书家:这些书你都读过吗?
明白了“全定义”和“偏定义”,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书的功用多种多样,形形色色:文字之外,书之为物,天地大得很,其价值也丰富得很。书的“灵魂和本真”,不仅仅游荡在文字中间,也常常飘逸在文字之外。
说来话长,换个时间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