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边区“最高规制”的古祠堂竟然藏于平和大坪之野
黄 武 疆
近年来,笔者通过当地政府部门、宗亲理事会以及其他民间团体或个人携手合作,想方设法,以实际行动保护和利用这些非常有价值的古建筑、古村落,留住乡村文脉,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4月3日,时值清明节假期,笔者再次召集十多位大坪黄氏宗贤来到位于村东村西高社东北侧的“朝朋公祠”,现场考察祠堂现状,商议修缮保护措施,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日前,笔者将所祠堂图片和视频发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闽南师大、广东韩山师院等有关专家探讨研究,他们认为这座祠堂非常特别,在闽粤边区有如此高规制雕刻的古祠堂很罕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的祠堂规制、宗族发展、建筑风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大坪黄氏,乃漳南望族!自元明之交,质斋公(名永昌)开基以来,迄今六百多载,传二十八世,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居本邑者四万有余,蕃衍外地者十数万。
一、朝朋公祠的历史渊源
黄氏先祖质斋公携子翁于明洪武壬申年(1392年)择地清宁里大坪开基,与周围的陈、沈、吴、许等诸姓和睦同处,谦和持家,传至第三世之后,丁口始盛,遂形成“顶四房、中四房、下四房”之房支格局。第六世“大潮房”朝朋公乃“四房”中重要房支。根据《大坪黄氏族谱》蕃衍世系表,以每世二十五年推算,朝朋公生活在明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66年)。根据《明史》关于明代家庙制度演变的描述:“明初未有定制,权仿朱子祠堂之制,奉高曾祖祢四世神主……”历三至四世后的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其曾孙辈(第九世)魁模公为其建造宗祠,由此可以推算“朝朋公祠”(笔者根据族谱支系开基祖名字,尊称其“朝朋公祠”),至今大概为四百多年。
据传,有一次少年黄国梁跟着长辈来祖祠祭祖。他在祠堂里看到一把百多斤重的大关刀,他随手举起来,并且很轻松拿到祠堂前,把塘岸的杂草劈除得干干净净,族人们看到啧啧称奇,都夸这少年力大无比,长大后不得了。族长十分惜才,详细了解情况后,认为黄国梁是可塑之才,遂请名师教其《四书》、《五经》、《六艺》,还专门为聘请武功高强的师傅教给黄国梁武术,为他走向科甲之路、考上武榜眼奠定坚实的基础。
黄元规是个大孝子,少儿时他扶着祖父到祖祠祭祖时,虚心好学的他了解到大坪先祖开基创业之不易、百姓生存之艰辛,就暗下决心、立下志向要成为江山社稷的栋梁材。他发奋学习,在竞争激烈的科举时代考中了“文举人”,从而走上仕途,历任浙江桐庐、永嘉、平阳知县,为官清正廉洁、体贴民心,晚年积劳成疾,病逝于升任知府前夕,浙江百姓建庙塑像纪念,黄元规成为清朝的清官典范,《福建通志》、《永嘉县志》、《平阳县志》、《平和县志》等方志皆详载其生平宦绩。
比黄国梁、黄元规更早一些,西爽楼黄国泰还考中乾隆庚辰科武举人,可惜记载的史料不详。清朝中后期,朝朋公裔孙科考者众多,其中西爽楼-应霁公(聚德楼)派下就出过“两进士、四举人、十多位秀才”,聚德楼前旗杆林立,族旗飘扬,故美称“旗杆楼”。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祖祠重修与此有关,朝朋公裔孙、武榜眼黄国梁任“一等御前侍卫郎”后,竭忠尽勇,屡立殊功,获得乾隆皇帝御赐封赏,特批高规制在其家乡修祖祠、建府第;与此同时,黄元规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科甲及第,荣归故里,讨回被异姓侵占一百五十年的祖坟地,从此大坪黄氏族人士气大振,扬眉吐气。在族长主持下,“朝朋公祠”重修与榜眼府第的建造同时动工。祠堂重建后,大坪黄氏扬名闽粤,据潮州府大埔县《议立枫朗倡建炽昌堂簿叙》记载:“……夫族本大者莫如(平和)大坪,愚想大坪亲房威振一方、财丁丰盛、科甲堂皇、荣宗耀祖,允为族望慰忆,壬戌春贵乡大家长绅耆光临敝处抚恤,我众先声夺人,特自讲和,觉我江夏之声灵……”,讲述了平和大坪黄氏跨省府解决黄氏与异姓争端问题,这说明了大坪黄氏的威名远传闽粤漳潮各地。
二、朝朋公祠的方位勘测
“朝朋公祠”的坐向为“亥山巳向兼壬丙(即西北朝东南)”,背靠大坪主峰:双髻娘山---大屏山---大岩山主脉,千里来龙,两水夹送,行龙中起多个少祖山,内有左缠护砂先作青龙,外则五峰扬旌旗,右有白虎伏地守战鼓;祠前明堂宽大,四周群峰屏列,近前者西爽围楼如平案砚台,远朝坂尖笔峰,后代文运亨达,丁贵兴旺。
“朝朋公祠”为典型的“和式”建筑风格,与榜眼府第构造非常相似,呈四方形“四点金”格局,外加围墙门楼,为三进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根据现场测量,祠堂主体建筑占地面积为607平方米,加之前埕、池塘及周围保护面积为1650平方米。前厅面宽10米、进深7.2米,大厅宽10米,进深9.2米,天井宽5.7米,进深4.2米,两边过水廊各宽2.06米,左右护厝宽3.9米,总长22米。主体面阔三间,前厅为仪门作法,明间内凹;中部为天井,两侧设过水廊房相连;前厅前廊甬道条石铺地,室内陆面铺设红砖,墙面为青砖。前厅与大厅的内外檐装修均在襻间制安斗拱;屋面覆板瓦,檐口高且出挑较深,举折曲线柔和;正脊为燕尾脊,正脊脊堵内剪粘花草脊饰;左右护厝为平脊,“金”形屋角;门前左右各两座旗杆台,往前为长23米,宽8米池塘;祠堂后为鹅卵石护坡,后山原是香樟、银杏、松树、锥栗、柯木等品种的树林,现为柚子园。
三、朝朋公祠的保护价值
四百多年来,“朝朋公祠”一直是后裔子孙敬祖、公业议事、家塾教育之所在。清朝乾隆年间,黄国梁、黄元规、黄国泰等在此福地开创科甲及第之辉煌,为和邑添光彩、为黄族显荣威。在祠堂中可感受到黄氏先人功名显赫,气派非凡,尤其是梁枋上的“龙首、龙纹”木雕,规制之高级,技艺之精美,十分罕见,堪称文化瑰宝,从这些精湛的工艺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平和建筑匠师的手法与水准,也窥探乃当时的宗族礼制和社会发展情况。
解放前夕(1949年8月),祠堂曾作为解放军指挥办公室,陈天才同志在此办公,为平和革命解放事业发挥其作用;解放后至七十年代末,祠堂成为“西村小学(西安-村东合称)”校园,为大坪黄氏族裔及各姓乡亲培育众多人才(注:40、50、60年代出生的人多在此读书)。自八十年代以来,本支系裔孙从政者,厅、处级干部有两百多位,科员则不胜其数;宗族历来十分重视教育,近年来,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者也有上百位;随着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朝朋公祠”这座文化瑰宝和精神地标将继续发挥更大作用,将加持与启迪更多的后贤者!
春夏秋冬辗转,风雨雷电浸蚀,历经数百年沧桑,避开“长毛反”,躲过“大跃进”,主体建筑仍保存至今,甚为大幸!但目前主殿屋顶严重漏雨,白蚁筑巢、楹梁蛀空,祠内陆面破烂不堪,杂物堆积,庭外门楼倾斜、砖瓦松动,两边厢房仅剩地基,旗杆台横陈荒弃,门前池塘已被填埋种植蜜柚。见“朝朋公祠”年久失修,萧条零落,残门败瓦之景象,实令子孙后代蒙羞和心痛,上愧对列祖列宗,下愧对子孙后代!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业俱兴。政府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先人开基创业之功,无论斗转星移,年代久远,缅怀感恩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也。有鉴于此,由大坪黄氏诸前辈、众宗贤等发起,多次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在祠堂原主体架构,在省、市、县文管部门指导下、按文物修复方法作一次抢护修缮。
四、朝朋公祠的支系脉络
根据《大坪黄氏族谱》(1995年版)记载:开基祖质斋公第六世朝朋公生有两子:廷瘠、廷义(第七世),廷瘠一子:明俊(第八世),明俊一子:魁模(第九世);魁模五子:蔡福、蔡荣、蔡德、蔡仁、蔡良,蔡福为安抚寨开基祖,蔡仁为西爽楼开基祖,其中蔡荣、蔡德、蔡良后裔不详。目前,居住在大坪的朝朋公裔孙主要为长子蔡福、四子蔡仁支系,有一万多人口,为大坪黄氏人口最多的房支。
长子黄蔡福(安抚寨支系):
十世蔡福公生三子:应云、应烟、应宏
十一世:应云公(安抚寨、十二世心省迁居铜陵),应烟公(洞坪)、应宏公(后代迁广东)
应云公、应烟公分衍安抚寨、钟腾(铜陵之朝阳楼、永平楼、余庆楼、粗坑、顶厝、亚贝)、溪边仔、新城顶禾埕、太平寨、后坑墩、乌山(大水路)、洞坪、柴皮寮、石鼓胤、高山村、黄庄草岭以及外迁小溪、山格、南靖、龙海、漳州、厦门、潮州、汕头、柳州、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
四子黄蔡仁(西爽楼支系):
十世蔡仁公生六子:应霄、应霦、应霆、应霖、应霁、应霏
十一世:应霄公(大坪墟)、应霦公(庵前楼)、应霆公(西爽楼)、应霖公(东古楼)、应霁公(聚德楼)、应霏公(王厝)
应霦公(庵前楼、大坪墟及外迁漳州、厦门、广东等地)
应霆公(西爽楼、田中央、岭尾埔、旗杆脚、坑内寨仔、大坪墟底、王厝雄山楼、楼仔坪、车埕、石蛤仔、长林后、山口诸社以及外迁小溪、山格、南靖、漳州、厦门、泉州、潮州、汕头、柳州、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
应霖公(东古楼、鹧鸪坪诸社以及外迁小溪、山格、南靖、漳州、厦门、潮州、汕头、柳州、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
应霁公(旗杆楼、席草挖、新城东门、钟腾挖仔、山仔尾、崩山湖、松柏脚、乾田湖、赤竹坪、三峰、乌石厝、中秋洋、溪边学、高山粗坑诸社以及外迁南靖、龙海、长泰、厦门、潮州、汕头、泉州、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
应霏公(王厝,外迁漳州、南靖、广东等地)
梳理以上脉络渊源,主要是为表述黄氏伦序关系。大坪黄氏实为同宗一脉,皆为开基祖质斋公之后。六世朝朋公为其中一房支,不管是“顶四房、中四房、下四房”都是叔、祖、侄、孙关系,乃本家血缘同胞。
祖祠雄姿,古韵犹存
【超常规制,闽粤罕见】
朝朋公祠内的石雕、木雕、砌砖、窗格、彩绘以及祠堂的规制(级别)都值得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的探讨。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现场考察,商议修缮】
《大坪黄氏“朝朋公祠”修缮倡议书》
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精彩回顾
长按此二維碼,关注平和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