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振兴乡村,必先拯救灵魂!

平和:振兴乡村,必先拯救灵魂!

黄 武 疆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乡村振兴战略”,说明“农村问题”被国家摆在最重要的的发展战略,这是个很好现象,必将迎来乡村发展的好时机!

有好的战略,好的政策,好的时机,那该怎么落实最关键,不能再像以前某些地区搞“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一样盲目投入,不但没有做好项目,反而破坏原有生态,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笔者建议:凡政策落实之前,必先做深入调研,了解各地乡村真正最需要什么,再好好规划,宁缓勿急,步伐不能走偏。

笔者出生成长于乡村,对乡村环境很熟悉,多年来根植于乡土人文挖掘、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工作,对振兴乡村的战略有自身的见解,特提出:“振兴乡村,必先拯救灵魂”之观点。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开局之年向全国人民发出抢救保护乡土文化,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的伟大号召。

五年来,中共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文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3年12月下旬,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庄重的发出了:“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的号令。

2015年1月中旬,中央两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又指出“推进乡土文化建设”事宜。

2017年1月底,中办国办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中,再次发出了要“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的指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2017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2018年1月2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遗产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党中央这一系列关于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的决策,是中华乡土文化留住根、传承魂,并得以繁荣兴盛的历史性机遇,更是我辈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乡土文化就是根脉与灵魂

我国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乡土文化。自她诞生以来从未断层而绵延至今,并在持续传承、不断创新的演进中更加丰厚多姿。

平和县地处闽粤边界,乃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交融汇聚地区,千百年来,形成具有平和特色的乡土文化。随着人口向外迁徙、交流,平和乡土文化影响着漳州、潮州、惠州、梅州、广州、肇庆、湛江、台湾、广西、东南亚等地。平和乡土文化是两千多年来平和先民勤劳实践与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海内外数百万平和人生生不息的集体记忆,是一笔重大而弥足珍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

十多年来,笔者试图以“家风家训”来拯救乡村灵魂

        什么是平和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平和先民在农耕文明在推进中不断创造、积淀、发展和传承至今的,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一体的,存在于平和及周边地域(与平和乡土文化相同或接近,含潮州、饶平、揭阳、海陆丰、大埔、丰顺、云霄、诏安、南靖、漳浦、东山、永定)河洛、客家族群中的文化形态。

平和乡土文化的物证----瓦片

平和乡土文化包括民居建筑(“和派”围楼、骑楼、庙宇)、生产工具、拓荒造田、粮食加工、节日庆典(楼生日、做大福、演潮剧)、宗教信仰(三平祖师、神农大帝、开漳圣王、保生大帝等)、祭祀礼仪、乡规民约、宗祠家训、乡村私塾(学堂、书院)、民间流通(家书侨批、镭币)、生产智慧、工艺制作(结彩楼、办彩灯)、风情习俗(迎水尪、神明巡社)、民间文学(平和歌册、答嘴鼓、客家山歌)、谚语格言、竞技游艺(装龙艺)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等文化事项。

平和的开发历史至少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海郡揭阳县开始

平和的地域文化不能肤浅称作“闽南文化”

泥瓦工匠是平和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乡村振兴”怎么走?

平和国强乡“迎水尪”

“和派”土围楼---大坪铜场

平和、潮州共管的“隘子坑社”

       乡土文化就是平和之灵魂

平和乡土文化蕴涵着讲仁爱、讲信义、重民本、重情义、树道义、崇正义、求大同、尚和合以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舍生忘死、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虔诚勤勉、仁厚爱心、孝老爱亲、坚定正道,血脉情深、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等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乡土文化就是平和人的“根”与“魂”。

历史上的平和人过台湾,影响深远

造成了今日台胞“出口皆成漳”

根在大陆,祖地平和

磨米浆,做碱粿

卷仔粿,平和味

保护乡土文化,拯救平和灵魂!

 平和乡土文化之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平和百姓靠勤劳脱贫致富,用辛勤的双手开山种柚,取得较好经济收益,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是因为这棵“柚”,带来山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由于柚子带来的收入,平和乡村的教育、住房乃至社会结构、价值观都发生很大变化,如:

       生态环境,原有的青山绿水、稻田溪流被漫山遍野的蜜柚树覆盖,高山地区则被种上巨尾桉,由于农药化肥用量难于控制,致使有些地方溪流受污……;

       教育资源,合资、私立学校的设立,致使原本就比较脆弱的教育资源更加严重失衡,农民则不得已扛着沉重负担将子女送往这些学校,由于生源问题,偏远的乡村学校基本腾空荒废;

       产业结构,由于蜜柚业带来的化肥、采摘、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单一产业极为危险)能较快体现经济价值,使平和本土的传统行业迅速消失,特别是传统技艺的工匠纷纷改行;

       乡村建设,偏远村落的搬迁合并,聚集的大村镇因缺少规划则杂乱无章,原有的传统村落古民居、土围楼因无人居住多荒废倒塌,取而代之是一栋栋毫无美感的钢筋水泥楼;淳朴、厚重民风正渐渐走向没落,丰厚博大的乡土文化正面临着摧残和被丢弃的危险处境。

灯火点亮,游子思乡

每一锤都是记忆

清明时节的“甜粿”

近年来,省内有些县市(部门)花重金邀请外地设计机构为本地做规划设计,出了一些方案,但多属于通用概念、生搬硬套的思路,很难落地,即使执行也与本土人文环境格格不入,有些方案甚至将加速破坏乡土文化。以下列举是全国及省内几种情况:

一、走形变样的“美丽乡村”,近些年,有不少利益机构纷纷转型做规划,企图在此行业中分得一杯羹,半路出家操刀干起了“乡村规划”,那些抄袭式、模板式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多是败笔之作。有些方案可以说是“开发性摧残、建设性破坏”,致使那些“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形”被严重同质化,“魂”被切断流失。

错落有致的石头路被盖上水泥,屋顶的泥瓦被换上琉璃瓦,弯弯曲曲的河流被灌上水泥防护堤......,平和地域特色的庙宇被外来工匠们生搬硬套换上龙海、南靖一带建筑风格,房屋门面被贴上红彤彤的砖块,已完全失去平和本土特色了。

【注意】:这种建筑非平和本土风格

二、无序开发的“乡村旅游”,对乡土文化形态与内涵的剥蚀。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巨流中,以“短、平、快”经济利益为先导的一些规划团队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入调研,无视对乡土文化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将造成乡土文化再次被损毁。

有一些旅游开发者急功近利,所做旅游项目完全违背初衷,挂名“生态旅游”,结果是“破坏生态”。引进开发的配套项目也与主项目格格不入。

石板路被覆盖水泥硬化

三、缺乏生机的“传统村落”,近三十年来的乡村年轻人口外流,造成不少村落空巢现象持续不下,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者,即使有部分为年轻农民,因本地缺乏文明健康的活动,平日的时间在赌博或饮酒中度过。

由于现代人对乡土文化的重要价值与精神内涵的认识缺位,使真正的乡土文化在冷遇下生存的形势十分严峻。笔者担忧“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乡土文化被边缘化,危及到乡土文化“根”的生存。

毫无特色的乡村广场

保护乡土文化,不能让最后的那面墙坍塌!

        如何保护乡土文化,拯救平和灵魂?

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以一号文件倡导的三组词汇“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来阐述“振兴乡村,必先拯救灵魂”的三个要素:

       一、凝聚人心

振兴乡村,就是让乡村更美好,让过上祥和的日子!乡亲的美好生活不仅仅要有饭吃,要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精神文化生活。人才建设、产业发展是支撑经济振兴必不可少的基石,乡村振兴更应从“乡土文化”开始。“乡土文化”就是乡村的精神文化,一定发挥乡亲们作用,凝聚人心,弘扬“讲仁爱、讲信义、重民本、重情义、树道义、崇正义、求大同、尚和合”之精神,让乡亲们自觉参与到乡土文化传承与建设当中来,成为乡土根脉的守护者与继承者。

      二、教化群众

教化,乃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既有中央政府的宣教,又有地方政府清正廉洁的官员耳提面命和行为引导,既向乡人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化解习气,端正风俗。教化工作可以从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乡贤参事、村规民约、文化道德滋养等方面来推进。

三、淳化民风

淳化民风从家风开始,家风影响民风,民风影响国风。因此在乡村推行设立“家风家训馆”益处多多,让乡亲、后人接受在教育,以先祖为范,为下一代树立好榜样;政府与民间相互呼应,打击黑恶势力,清除地痞流氓,民风就会逐渐淳化;要焕发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是关键,改掉吃、喝、嫖、赌等以及铺张浪费、歪风陋俗;特邀乡贤以身作则做典范,与乡亲们深入互动,设立乡村学堂、乡村安老院等有利淳化民风的机构。

笔者赋诗一首作为本文总结:

政策光明振乡村

惟有教范救灵魂

护古推新重文化

平和大地喜逢春

保护好平和本土剧种---潮剧

平和乡土建筑艺术

作者简介

黃武疆  從事文創策劃、品牌設計、旅遊規劃、書畫創作多年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無疆文創旅遊規劃設計院

致力於

景區規劃設計、農莊設計運營

區域發展策略、政策資源對接

文旅項目招商、地方形象包裝

民俗活動策劃、鄉土文化保護

歡迎合作。联系:626456114@qq.com

长按关注“平和乡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