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发现台湾前“行政院长”江宜桦的族谱
平和发现台湾前“行政院长”江宜桦的族谱
黄 武 疆
10月份,原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参观了由“無疆文旅規劃設計院”设计的江氏家风家训馆、梦笔国学堂,之后又有大溪江氏宗亲提供线索:《平和大溪江氏族谱》记载江宜桦先生父亲的名字---江木吉,并标注“去台居”,知情者说,江木吉于1949年之前跟随族人去台,由于各种原因,没回过祖地。
笔者对台湾政商人物之家族渊源虽有所探究,但多因资料不全,不敢妄加定论,特别是政治敏感人物,慎之又慎,不能有丝毫差错。对于台湾前“行政院长”江宜桦先生略微了解他是漳州人,其父辈于解放前夕渡台,他属于“外省闽南人”,至于其背景资料极少,也无从深入了解。
平和人迁台定居有近五百年历史,人口众多,影响巨大,是台湾“本省人”的主流,这些平和人之后裔,流淌着先祖“拼搏奋进、敢为人先”之基因,杰出者众。数百年来,政界、商界、文化艺术界频频出现平和籍的领袖人物,为台湾发展史写下浓浓的“平和色调”。
2013年2月18日,江宜桦担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长”
江宜桦接受媒体采访
《平和大溪江氏族谱》清楚地记载江宜桦的父亲(江木吉)、叔伯(江清雨)、祖父(江娘堆)的名字。大溪江氏大多聚居于江寨村,堂号“济阳堂”;大溪江氏分支台湾众多,名人辈出,江丙坤、江岷钦都属于这一支系。
江宜桦父亲江木吉早年在基隆暖暖区八堵开中药铺,
平日乐善好施,参与地方事务,担任过义警小队长。
2015年《中国台湾网》报道
【个人简介】
江宜桦,1960年11月18日出生于台湾基隆,父亲江木吉于1949年之前从平和县大溪渡台,因此江宜桦属于“外省闽南人”。江宜桦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小他三岁的弟弟江志鹏(已在2013年过世)。
江宜桦担任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国民党中央助讲团总领队 。主要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思潮、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民主主义等。
曾任台湾“内政部部长”,台湾“行政院”院长(台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等职务。
2015年3月6日获聘为台湾“总统府资政”,并于次日将前往美国哈佛与史丹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人物履历】
1979年~1983年,台湾大学政治学学士;
1985年~1987年,台湾大学政治学硕士;
1988年~1993年,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
1993年~1995年,担任“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助研究员;
1995年~1999年,担任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1999至今,担任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2000年07月~2000年12月,担任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访问学者;
2001年01月~2001年06月,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所客座教授;
2001年09月~2003年09月,担任《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创刊主编;
2003年至今,担任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2008年5月,出任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委;
2009年9月10日,担任台湾当局第28任“内政部长”;
2012年2月06日,担任台湾当局“行政院副院长”。
2013年2月18日,担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长”。
2014年9月28日,国民党成立“中央助讲团”,由主席马英九担任总团长,江宜桦担任总领队。
2014年11月29日,向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请辞台湾当局行政机构负责人职务马英九已批准江宜桦辞呈。
2015年3月6日,获聘为台湾“总统府资政”。
【政治活动】
---拒绝热比娅访台
2009年9月25日“内政部长”江宜桦在回答质询时指出,对热比娅的访
台“不放行”,拒绝给热比娅发放赴台“签证”。
---加入国民党
2012年2月1日身为台当局“行政院副院长”、从政后坚持不参加党派的无党籍身份人士江宜桦首度松口。表示基于政党政治运作原则,为使未来运作更顺畅,他会“认真严肃”思考加入国民党一事。
2012年10月29日,江宜桦正式申请恢复国民党籍。
台50年最年轻“行政院长”
2013年1月31日深夜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办公室发出新闻稿证实,“行政院副院长”江宜桦将接替陈冲出任当局“行政院长”。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
江宜桦由此成为台湾近50年来最年轻的“行政院长”
【人物论著】
独著
1998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
2001 《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联经。
2003 《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台北:台湾大学(新视界文库)。
2004 《社会科学通论》(与林建甫等合著),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译著编著
1995 《政治社群》(与陈秀容合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
2000 《洛克作品选集》,台北:诚品书店 。
2002 《现代性与中国社会文化》(与蔡英文合编),台北:新台湾人文教基金会。
2003 《华人世界的现代国家结构》(与李强合编),台北:商周出版。
2005 《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与黄俊杰合编),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