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爨”,30个笔画,每一笔都不能少!真服了古人的智慧
迄今为止,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汉字智慧的汉字是“爨”字,没有之一。“爨”字,好像是一段历史,告诉我们关于它的故事。“爨”,好像是一幅画,在向我们展示汉字的韵味。“爨”,好像是一套动作,好像告诉我们它就灵活灵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爨,带着慢慢的历史感。
爨,并不是什么生僻字,更不是什么繁体字,而是我国的二级通用汉字。在我看来这个爨字是我们古人造字智慧的结晶。
结构分析:爨,像一套生火做饭的动作。
大家从上到下仔细观察这个汉字,一边看一边思考(请认真地做)。它像不像一个人在生火做饭的动作。咱们分解来看:请看下图:
一套做饭的流程。
通过分解“爨”字,它像古人生火做饭的动作,更像是一幅煮饭图,从下往上看:1.首先引着火苗。2.等火势上来后,左右手往炉内添加木材。3.在灶台上放入锅具。 可以说这是一套标准的做饭流程。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天然气做饭,高压锅做饭等。但是一些偏远的山区仍然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做饭方式。大家看,通过一个汉字,就能把古人和今人等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可以说“爨”字,做了最好的传承。
爨,原始的做饭方式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了“爨”的本义是“烧火做饭”。由于“爨”的这层含义,所以与它相关的成语都与“做饭'、“厨房”有关。比如词语:爨室,指的就是做饭的场所-厨房。爨烟指的是炉灶,爨人说的是在厨房忙活的人。
古代厨房
汉字“爨”30个笔画,看似笔画多,一个也不能少。
汉字“爨”,30个笔画,每一笔都体现古人的智慧。汉字自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不断地处于改革之中,也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而关于“爨”字,最早出现在历史战国时代,由于它的笔画多,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想办法把这个字简化方便书写,可是发现当它简化后,就失去了原来的意思,失去了原来的韵味,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爨,一段历史。
爨,延申学习:一个词语,两个成语
词语分爨:从这个词语中也可以看出,分指的是分清,爨指的是做饭的相关物品。试想想,一个家庭中连最基本做饭的东西都要分开了,说明要分家呢。分爨一词特指兄弟两人分家过日子,看来古人所谓的分家也是从最基本的生活起居开始算起。
词语分爨,可以理解为兄弟两人分家过日子。
成语《称柴而爨》:从字面上我们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意思就是称了柴火才去生火做饭,比喻做事情斤斤计较,爱钻牛角尖。在做事和做人上不识大体,只顾自己的小利益,只在乎自己心中的那个“小算盘”。用现在人的话来说,这样的人小气,没有舍得的气魄。这样性格的男性,估计是现在的女孩最讨厌的吧。
斤斤计较的男人,没有女孩会喜欢。
成语《析骸以爨》:这个成语出自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在那个兵荒马乱、充满灾荒的年代,人们易子而食,劈开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通过这段话能看出当时的社会是如此的凄惨。在那个战乱年代,出尽风头的永远是那些英雄好汉,真正属于百姓的只有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看来“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对一些人来说是多么正确的一句话。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汉字“爨”的延申-北京爨底下村:中国传统村落
不知道有没有去过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旅游的朋友?您是否对那里有印象?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因为一个汉字,而认识这个村里的。一个“爨”字给了这个地方无数的神秘感。说的也没错,爨底下村是极少数中国遗留下来带有明清风格的传统村落。它位于太行山脉的深山峡谷中,四面环山,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错觉。
爨底下村
通过“爨”字,对比英文
中国汉字就像一个故事,一撇一捺都有门道,一点一提都在提醒着我们“汉字”的存在。有些外国人在抱怨说中文难学,比登天还难。其中很大的因素是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一个简单的“爨”字就告诉我们它深刻的寓意,它就像一个老朋友,一直在旁边说:伙计,我一直在你身边,不要忘记往。就好比“爨”。
古老汉字在像我们诉说故事。
那相比而言,英文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我虽然英语水平谈不上特别好,但也略知一二吧。在我眼中英文就是26个英文字母任意的组合,不同组合组成不同单词,仅此而已。
结束语:一句话,珍惜汉字,继承传统。学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汉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