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会纡尊降贵,亲自授意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昭雪?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件家喻户晓,它本是一件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事。
说它平常,一是因为奸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太常见了,不信你看看新闻,这样的事各地都有发生。
并且在旧的司法体制下,地方长官一个人审案,缺乏公检法相互制约,冤案每天都在发生,冤死的人不计其数,没有冤情的话倒是奇迹了。
作为一国领导人的慈禧,对此洞若观火,百忙之中的她为什么要关心这件平常的案子?
公报私仇、酿成冤案
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中举可是天大的好事,这就表明取得了当官资格,你离平步青云走入官场不远了。曾国藩就是举人出身,左宗棠连举人都没有混上。
就在这时候,小白菜(毕秀姑)的丈夫中毒猝死,改变了杨乃武的命运。
小白菜姿色不错,喜欢穿白衣绿裤,人送外号小白菜。
她跟丈夫葛品连是杨乃武家的租客,租住在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里。
因此,杨乃武经常教小白菜认字,读经,时不时两人还一个桌子上吃饭。因此,街坊邻里传出闲言碎语——“羊(杨)吃白菜”。
同治12年(1873)10月9日下午,小白菜的丈夫午睡起来忽然肚子疼,当天下午3点多口吐白沫、一命呜呼。
好端端的一个人说没就没,婆婆怀疑是中毒,就去县衙报案,并且对县太爷说自己怀疑杨乃武。
余杭知县刘锡彤是个贪官,曾经滥收钱粮敛财、为非作歹,杨乃武打抱不平带头联名上告,两人有了过节。
刘锡彤之所以要陷害杨乃武,是因为可以公报私仇。
换言之,刘锡彤是先入为主,要将杨乃武牵连进去。
如此一来,结局就不难预料。
余杭知县刘锡彤带着仵作沈祥验尸后,最初沈祥怀疑葛品连是吸食烟土过量致死,但师爷沈彩泉却认为葛品连为服用了砒霜而死,言下之意是被人投毒。
知县刘锡彤自然采信沈彩泉的推测,也认为葛品连是中砒霜之毒而死。
既然葛品连是中毒身亡,又有“羊吃白菜”的传言,那么将杨乃武牵连进去,就是顺理成章了。
于是刘锡彤将小白菜拘拿到堂,严刑拷问。
据统计,对于酷刑,能抵挡住的人为万分之一,铁打的汉子也经不住,何况小白菜一个弱女子?
没有几下子,小白菜就屈服了,提供了县太爷想要的供词:两人勾搭成奸,杨乃武给她砒霜,授意她毒死葛品连。
刘锡彤于是下令拘捕杨乃武,到案后杨乃武称自己当日并不在城中,没有作案时间,不可能给小白菜砒霜,坚决否认。
这下子刘锡彤为难了,杨乃武是举人,有豁免权,按大清律不能动刑。
天下事难不倒大清官员,刘锡彤便呈报杭州知府,希望革去杨乃武的举人身份。
杭州知府陈鲁向浙江抚杨昌浚请示后,顺利革去杨乃武功名,并将杨乃武提到府衙审问。
杨乃武也不是超人,他承受不住酷刑,立马招认,说砒霜是在爱仁药店钱宝生那里购买的。
于是知县认定杨乃武和小白菜通奸杀人,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
官官相护、暗无天日
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但是上诉只是一种形式,因为上诉材料最后还是转到了知县那里。
知县刘锡彤上下疏通贿赂、官官相护,所谓的重审不过是走过场。
最后依旧判定死罪,并详文刑部。
而且杨乃武妻子詹氏也因上访失败而获罪被拘,眼看杨乃武就要蒙冤。
幸好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为杨乃武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重新审理此案。
在此期间,杨乃武姐姐杨淑英为救弟弟,怀抱侄儿去省城探监小白菜,求小白菜据实翻供,毕秀姑也觉得对不起杨乃武,当即应允。
可是会审依旧维持原判,只是走个过场,根本就没有以事实为依据。
因为主持会审的官员浙江巡抚杨昌浚是左宗棠手下红人,权倾一时,此案牵涉官员太多,如果杨乃武翻案,就会引起官场大地震,会有一大批官员因为渎职丢官。
为了稳定,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为了一帮参审官员的政治前途,他依仗拥兵边疆左宗棠之势,会同藩台、臬台蓄意抗命,不准毕秀姑翻供,复以"通奸谋命"定拟,维持原判向朝廷交差。
在封建社会,一个平民百姓的性命,连蝼蚁都不如,何况冤案每天都在发生,死一个杨乃武,根本就不算个事。
但是杨昌浚是湖南人,此案演变成浙江人对湖南巡抚的一场战争。
浙江文人荣誉之战
浙江士绅出于捍卫本土百姓权益,组织起来支持杨淑英继续上访。
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爱新觉罗奕缳摄平日里就痛恨杨昌浚蔑视朝廷,又怕各省督抚仿效,决意替杨乃武翻案,以示警饬。
但是他本人没有这个权限,就把案子向皇帝反映。
光绪传旨,特派胡瑞澜进行复查,但胡瑞澜也不想捅马蜂窝,并未认真复查,维持原判。
这时候浙江人胡雪岩参与进来,案子有了转机。
胡雪岩是炙手可热的红顶商人,影响力可想而知。
在他的支持下,杨家又向步军统领衙门递交了呈控。
给事中边宝泉也是此案重审的推手,此人汉镶红旗人,是慈禧宠臣,也是胡瑞澜的政敌。
他怀疑胡瑞澜与杨昌浚有交集,故意袒护,掩盖事实真相,于是他串连十八位浙江籍京官,联名向都察院提交呈状,要求重审。
都察院向两宫太后奏请由刑部“秉公审讯”,得到了慈禧批准。
慈禧介入、峰回路转
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大清国领导人都出面了,冤案就很快昭雪了。
光绪二年九月十七日,刑部将葛品连的尸体运到北京,当众开棺验尸。经刑部及都察院资深仵作检验,葛品连没有中毒迹象,是因病死亡。
至此,案情大白天下。
杨乃武被无罪释放,但是功名没有了,朝廷决定革除他的举人功名,永不录用。
不仅如此,杨乃武因为酷刑还落下个残疾,一生给毁了。
杨乃武冤案平反后,回家继承父业,以种桑养蚕为生,1914年9月患疮疽,不治身死,终年73岁,他至少活到亲眼看见大清朝灭亡。
按说杨乃武是被冤枉的,不说进行国家赔偿,也应该恢复功名允许他当官。
对于小白菜,慈禧会见之后,觉得这小女子长得美若天仙,是个祸害,她幽幽地来了一句“你还是出家吧,免得再招惹是非。”
于是小白菜削发为尼,取名慧定,于民国十八年与世长辞,终年74岁。
此案的直接责任人余杭知县刘锡彤被发配黑龙江,杭州知府陈鲁被革职,候补知县郑锡滜、协助钦差主审的宁波知府边保诚等官员,也被一并革职,浙江按察使蒯贺荪因为已经病故所以被免于追究,浙江学政胡瑞澜、浙江巡抚杨昌浚革职后异地任职。
沉冤昭雪、暗藏玄机
杨乃武举人身份背后的人脉关系与社会资本,是这一案件能得到平反的核心。
如果杨乃武是一介平民,恐怕他早已人头落地。
杨乃武中举后,便一只脚迈进了上层绅士集团群体,这一集团精英云集,他们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各个领域都享有种种影响力。
而历来每个省的官员也好,士绅也罢,他们乡土观念非常重,跟外省人发生冲突时非常团结。
主审此案的杨昌俊,老家是湖南的,很容易让浙江人团结起来,同仇敌忾。
此案为什么会有十八名浙江籍京官联名向都察院递交呈词,奏请刑部审理?十八名名京官为何奔走呼号?
这些官员不可能是出于良知,更不可能为一个与自己无亲无故的举人,而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
所以当时追踪报道杨案的《申报》说:
“地方绅士代抱不平,胆敢与大宪为敌,呈上驳诘之词,非受冤者为士林同类,恐亦无有此一番大出力。”
十八名京官之一的夏同善说过:“此案事关两浙士林声誉,不仅是两条人命而已。“
这就证明,当时的各地士绅中,有乡土观念,都要维护本省读书人的声誉,爱惜自己的羽毛。
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名京官不仅是要帮杨乃武申冤,更是要维护浙江读书人之名誉。当时《申报》报道此案的时候,用了这样一句话——乃武归天,斯文扫地。
听见没有——如果杨乃武罪名定下,对整个浙江文人的声誉是致命打击。
所以,为杨乃武申冤,是浙江文人的一场名誉保卫战。
对杨乃武案平反的影响最大的夏同善,是浙江仁和县人,与当时的刑部侍郎翁同龢情同手足。
所以翁同龢才会在两宫皇太后面前拼死进言,使得慈禧同意此案交刑部审理。
案件能得到平反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杨家有钱。
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杨家千里迢迢上京告状,绝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需要资源。
杨乃武入狱后,杨家便四处奔波,最后进京告状,如果没有钱寸步难行,盘缠都解决不了。
杨乃武家境殷实,有良田数十亩,又有房屋数十间用来出租。
杨乃武平日办培训班、代人写诉状,收入相当可观。
清代与杨乃武一样蒙冤的平头百姓成千上万,又有几家能不断申诉,上京告状的呢?
慈禧过问,所为何来?
有人说慈禧是借机打击曾国藩的势力,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有功,党羽遍地,居功自傲,影响政令畅通。个人认为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太平天国是1864年镇压的,小白菜案是1876年搞定的,中间相隔18年。
如果慈禧想要搞曾国藩,把柄千千万万,为什么要耐心等上18年?
再说,曾国藩他老人家在1872年就与世长辞,湘军派系早就土崩瓦解,慈禧早就不屑一顾。
慈禧这样做,主要是为光绪皇帝树立权威,清除障碍。
”一朝君子一朝臣”,每逢新皇上位的时候,都要进行领导班子调整,来一次大洗牌,光绪即位自然也不例外。
杨乃武案发正逢光绪初年,皇帝年幼,朝中满汉权臣之间、中央与地方官僚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纷争交错,光绪的统治尚未稳固。
此案发生,正好给了慈禧借机打击朋党,巩固政权的良机。
杨乃武案中,官员渎职、官官相护现象随处可见,平反杨乃武案,是慈禧在发出警示:官员们不可太过放肆,也是借力打击地方势力的需要,更是整顿官场风气的一个契机。
慈禧平反杨案,查处杨昌浚等渎职官员,既给光绪立威,也净化官场风气,自己又落了个好名声。一箭三雕、何乐不为?
不过慈禧对那些官员的处理都是象征性的,大棒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暂时撤职、异地任用,根本起不到整顿吏治的作用。
所以,大清灭亡也就不出意料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