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九)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九)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六)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五)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四)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一)
钱俶这么一个家伙,自然相当喜欢搞一些形象工程,他在西湖的主要政绩有三,一个是重修灵隐寺,另外两个是新修,一个是保俶塔,另外一个就是这个多灾多难的雷峰塔。
大概是要准备搞个世界上最高的工程,最早,雷峰塔的设计规模宏大,塔高足有十三层之多,是个为砖木结构阁式塔,塔以砖石为芯,外有木构檐廊,重檐飞栋,十分壮观,再加上内壁镶嵌佛经石刻,塔下供奉金铜罗汉。可惜后来由于急着要纳土归宋搞投降,最后只修到七层就匆匆修改设计让它完工。但就是这么个半拉工程,就已经宏伟得一塌糊涂,决不可能是法海那样挖了几块黄金的穷和尚就能够主导的。
可惜那塔在一百多年以后因战乱被人毁了半截。等到杭州成了南宋的实质性首府,看到那塔那么破烂,严重影响观瞻,丢了朝廷脸面。为了给这天朝半壁江山添光加彩,朝廷决定维修雷峰塔。但是,由于当时需要赏赐和援助金国的过多,自己倒没什么钱了,只好把那塔顶处理处理,毁掉的两层没再补回去。这样,七层就变成了五层。
到了明朝,这里来了倭寇,他们觉得那个五层的塔太过显眼,可能设有明军的暗哨,就点了一把大火,把木质阁楼烧得一干二净,甚至把那砖塔芯烧糊,变成褐色的一个柱子。
我们这个民族向来善于自我调节,明明是吃了大亏,偏要找出占便宜的理由。这个塔被烧了,破烂得一塌糊涂,上面杂草丛生,颜色也不大干净。本没什么好吹的,可这个西湖十景之一叫了一个雷峰落照,夕阳下,西湖侧,这样一个破塔似乎更能体现某种苍凉心境。再者,似乎也只有这样的塔才可能是法海那穷和尚盖的,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极为信仰的白蛇娘娘传说。于是,这塔似乎一开始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了,日本鬼子改正了咱们古人犯的错误,好生感谢人家尚且不及。还有好事者把它和对面的保俶塔联系起来,发明了“保俶如美女,雷峰似老衲”的说法。
别看这塔破烂不堪,但人们还是很关注。刚才说过,塔内壁镶嵌佛经石刻,那些砖自然就是经砖了,可杭州一带的口音是没有后鼻音的,这经砖在他们嘴里就是金砖了。说是金的还真有些象,一来法海和尚是挖到过金子的,而且这家伙那个巨大的金钵在收妖怪时一定没收回去,二来那塔在夕阳下还真那么点金色。金子是好东西,总是引人注目,我们这个民族习惯把引人注目的好东西比如金钱美女甚至古董什么的收藏起来到自己家里。一来二去,那塔就被收藏界弄得没多少砖了,于是有一天终于就倒了。
雷锋塔之倒掉,让那著名的西湖十景少了个角,让人有些不爽,虽然弄了个新十景,终究名头一直亮不起来,地方官觉得脸面不够光彩,终于决定重修。
重修是要动基础的,所以封闭了一千多年的地宫打开了。
这个地宫蛮小,不象通常大家看到的那些甚至好几层的巨大的地宫,只有三尺来高,方圆不过丈把,倒真有些象个关人的号子。当然,地宫里自然没有我们已经知道根本就没进去过的白蛇,倒是有个金涂塔,估计里面就是如来佛的螺髻发舍利,反正大家都那么认定。
原来这个钱俶信佛得一塌糊涂,他花了不少心思迎了一个国宝回来,据说是如来佛的螺髻发舍利,螺髻,是所谓如来三十二机之一,其实不过是如来头顶长了一个旋,髻毛发向右旋转,其形如螺。钱俶对这个螺髻发舍利很是金贵。
年过花甲的钱俶有个非常宠爱的年轻妃子姓黄,比他还信佛。为了立公德,就吹了一些枕头风,让钱俶建了这个塔,把金贵的螺髻发舍利贡起来。于是人们就把那塔叫黄妃塔。
还有个说法是,钱俶见黄妃生了个儿子,很是高兴,就决定修建黄妃塔,供奉佛螺髻发。我一直对此表示怀疑:六十好几的钱俶又不傻(从他好几年之后还能够抢在赵光义动手之前纳土归宋就可知道,他不光不傻,还精明得厉害),如果真是那样,他一定会怀疑那孩子的来历,调查黄妃的忠实还来不及,哪里肯赔了妃子还折国宝。
重修工作搞得极其隆重,选中的设计方案是中国最牛的那所大学搞的,据说那里面的每个人都很牛。这个设计方案也很牛,他们基本否定了钱俶和南宋皇家的那些设计师的一些设计思维,搞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改良,比如阁楼用的就是钢材和铜,显示杭州之富庶,边上的斗拱用的是市长县长级别常用的五等斗拱,可见钱也不乱花,也不出格;塔身收口也从弧线变成了直线,以显示简洁明快,大方豪迈;更能体现特色的是,这塔就建在原塔基础上,用钢结构跨空五十多公尺建塔,而把原来的破塔保留在现在的塔里面供人比较新旧社会的不同。当然,这个花了那么多钱的项目,其实际高度居然比原来那塔还要略矮一些,形象上从穷困的老和尚也就成了大肚罗汉。实在了不起得一塌糊涂。
我去雷峰塔是重修完成后第一年,傍晚就在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旁边先感受了一下雷峰夕照。可惜得狠,那矮胖的塔金光闪闪,夕阳照下来,感觉倒象跑到矮人国当国王的武大郎正在举行登基典礼,滑稽的意思比较浓郁。晚上过去的时候照例(照我的例)有点蒙蒙雨,那塔灯火通明,底下的钢结构部分乱七八糟的感觉,上了楼,更象进了宾馆,尤其最中央居然是个漂亮显眼电梯,实在有些奇怪。而导游小姐似乎很热衷对高科技的介绍和富丽堂皇的描述,让我很艰难地找了点时间才俯览了一下西湖夜景,找一些骚人的念头。
应该说,这么个塔或者都很难叫塔的东西,实在与我心目中那个古老的艺术品有些差距。也许是我确实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了,纵然地方和部分景色非常适合发回把两回闷骚,但我终究还是落荒而逃。后来,因为不敢空回的缘故,我这样补了一回课:
七律—夜上雷峰塔
离尘七十去年归,金骨华光新衲威。
山影三环皆俯揽,城灯一水半横霏。
白蛇传误成螺髻,赭壁留残着彩衣。
塔谬峰名相赖久,导游不敢说黄妃。
说到佛舍利,离三峡不远的当阳玉泉山听说也有一颗,还是最为难得的佛牙舍利。
玉泉山又名覆船山,那山在湖北省当阳市,里面有个著名的庙,就是这个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后面还要多次提起的玉泉寺。
玉泉寺位于玉泉山东麓。相传东汉建安年间,有个叫普净的和尚结庐于此,便名普净庵。这个和尚也是个出色的广告人,他宣称关羽还在这里显过灵。
刘备进四川,把关羽留在荆州,算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开始还搞得有声有色,可惜后来骄傲,大意失荆州(其实是必然,不干大意什么事情),败了,走了麦城(那地方离这庙还确实不远),让东吴的陆逊割了脑袋送给曹操,算是身首异处。普净说关羽被杀后托梦给他,不停高呼还我头来,(脑袋都跑到河南去了,想来鬼是不用嘴说话的,跟那个被天帝砍头的刑天一样,凭着肚脐眼就可以发挥意思输出的功能),和尚点化关羽说,老兄过五关斩六将(这和尚似乎读书也不多,连关公的英雄业绩都说不上几样),战功无数,杀人无数,那些人的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便皈依佛门,后来还当了佛家的伽蓝神。这个广告策划相当成功,一时香火旺盛,到夷陵之战时,从皇帝的叔叔降辈为皇帝的刘备甚至亲临当阳为关羽设祭,并扩建原庙,兴建显圣祠。
慧思还在北朝没太出名的时候,南朝后梁梁宣帝萧察敕为覆船山寺。后来智顗和尚(也就是智者大师)跑到这里,提出了我们以后还要提到的“一念三千”的著名理论。隋朝开国的时候,当时的晋王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隋炀帝杨广应智顗奏请在此起寺,敕名“一音”,后因为山里面有个叫珍珠泉的地方名气也不小,又改为玉泉寺;过了两三年,杨广敕封智顗为智者禅师,并亲书“智者道场”匾额(杨广写得一手好书法,比后世到处题字的康熙、乾隆似乎强得多)。智者呆过的庙据说有三十六处,其中玉泉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天下四大禅林”,而玉泉排名第一。
到了唐朝,这庙就更了不得了,唐太宗时期,有个叫法瑱的和尚看到生意特别好,就把庙的规模再次扩大,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庙;唐高宗时期,皇帝诏请玉泉寺的方丈弘景为师,整天和皇帝皇后呆在一起,地位仅次于到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唐僧;等到那皇后武瞾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武则天当了周的皇帝,玄奘也圆寂了,那弘景就更不得了,权倾朝野,武则天还授佛舍利并敕建七层砖塔瘗之;可惜,弘景光顾着伺候皇帝,无法分身照顾庙里的正常业务,那庙里就来了个和尚,就是从黄梅跑过来的禅宗北宗六祖神秀,那神秀占领了天台宗最重要的领地(也有说是在隔壁山坳的度门寺,只不过占了风头),在这里混了将近二十年,门下弟子据说有好几万,名动天下,最后也被武则天请去了,当了三朝的国师。著名天文学家一行禅师也在这里生活过八年之久。那个朝代,这庙据说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僧舍三千七百间,比长安的大明宫皇城都小不了多少。
后来,这庙似乎就逐渐没落了,除了北宋年间把那砖塔改为铁塔之外,基本上再没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虽然后来的皇帝让这庙改过名字,当过护国寺,但总是屡毁屡修,越修越小,再也没有当初的宏大了。
其实,玉泉山上还有个地方值得一说,根据《封神演义》记载,元始天尊十二弟子之一的玉鼎真人就在这座山上的金霞洞里修炼。说到玉鼎真人,能想起来的不多,但他有个尤其厉害的徒弟几乎人所尽知,那徒弟的名字叫杨戬。通常,我们叫他二郎神。
(可惜,我去了很多次玉泉山,就一直没找到那个杨戬学艺的洞府,这个中国道家文化重要地标居然人迹罕至,知道的人都很少。)
我带着老婆孩子第一次去玉泉寺的时候,和尚和游客都不少,熙熙攘攘的,跟热闹的菜市场差不多,而我看到的不知是原来多少分之一的庙依然具有相当的规模,还有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庐殿、韦驮殿、伽蓝殿、千光堂、大悲阁、十方堂、藏经阁、文殊楼、传灯楼、讲经台、般舟堂和圆通阁等殿堂,还新修了个五百罗汉堂。虽然这些殿堂楼阁多是明清营造风貌,偶尔才有些宋、元规制遗风,但依然气派不凡,尤其是那个大雄宝殿,最为雄伟瑰丽,据说是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筑之一。重檐歇山式大殿面积一千多个平方,通高二十一公尺,面阔九部,进深七间,梁架为抬梁穿斗式,立柱七十二根,斗拱一百五十四组,开花藻井,彩绘斑斓。殿前置隋朝铁镬、元代铁釜、铁钟等珍贵的大型铁质文物十馀件;殿侧有石刻观音画像一幅,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手迹(可惜我不懂画,找了半天当风的味道才隐隐感觉有那么一点,后来再去却不让看了)。寺内古柏苍劲,银杏叶茂,修竹翠丛,庄严谧静,尤其是那庙里的桂树月月开花,满院溢香,很让我心动了一番,很想折下一枝。
因为家人一路,我就不好闹出太大的动静,就只能到处转。转到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看到有个老和尚斜在躺椅上读书晒太阳,象个得道高僧的模样,便过去小心翼翼地询问现在这里算是天台、禅宗或者净土中哪一宗。
我这么问,是略有佛学功底的,天台和禅宗是历史,而问到净土却是因为慧思和尚的懒惰,天台宗没有自己成型的行为规范,只好把净土宗的借来用了,所谓教在天台,行归净土;另外历来也有禅净合流之说。
那和尚果然厉害,说:都不是,这里是信佛的,如来佛那个佛。
我大惊,以为颇有禅机,便做毕恭毕敬状。
和尚接着说:那佛灵得狠,要不抽个签?
我落荒而逃,丝毫顾不上老和尚还要继续介绍其它业务。
庙里面转完了,已经是中午时分,就找了个馆子点了几个土菜吃饭,还专门要了壶一等仙人掌茶(那馆子里没有特级的)。
我是个有些贪嘴的人,好吃好喝的多不会放过,还经常冒充一下美食文化或者茶文化的专家。大名鼎鼎的仙人掌茶我很早就知道,但之前一直没喝过。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仙人掌,似乎仅产于玉泉山麓玉泉寺一带,为扁形蒸青绿茶。仙人掌茶的生产历史,据说始创于唐代玉泉寺,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玉泉寺有个和尚,是大诗人李白的族侄,每年春天,在庙前面那个珍珠泉流成的玉泉溪畔的乳窟洞边,采回一些嫩叶,制出这茶来。有一年,李和尚云游到金陵(南京)恰遇李白,以此茶作见面礼。李白一看此茶其状如掌,喝起来清香滑熟,别具一番风味,遂命名为“仙人掌茶”(不能因此质疑李白取名字的能力,因为那时候中国并没有仙人掌这个原籍南美的植物),并写一首诗做了回广告,因此让这茶入选进所谓名茶系列,颇得文人垂青和向往,我的一些文人朋友就多次要求我想办法给他们弄点。(但由于唐朝时候的茶是碾碎了和水煮着吃的,实际上就是点茶叶粥,所以我一直对这个仙人掌茶叶传说表示存疑)。
似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就开始恢复仙人掌茶的试制工作,号称一举成功,并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的优质名茶。据说其蒸气杀青、炒青做形、烘干定型等工序颇具特点,有很多秘诀。有个善于喝茶的朋友跟我说,仙人掌茶的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观之令人爽心悦目;开水冲泡之后,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花挺立水中,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鲜醇爽口,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继之醇厚鲜爽,弥留于齿颊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回味隽永。
非常遗憾的是,当我满怀期待的观赏和品尝这个著名的茶叶时,感觉比我在会议室里喝的公费茶好不了多少,(一般来说,会议室里的茶叶大概有些看相,但喝起来确实不怎样,)甚至比平常的一级绿茶要差很多,让我不禁要怀疑那试制成功的真实性。毕竟,我还喝过同为蒸青绿茶的恩施玉露,虽然等级不高,但感觉好得实在太多。所以,很想以后找个时间跑到庙里找大和尚谈谈禅,骗他点好的仙人掌,以论证我的看法。
可惜的是,虽然我后来找到了门路可以和大和尚喝茶,却没有找出机会可以专门这样安排去一趟。但好一些的仙人掌,还是找了朋友通过厂家搞到一些,印象也还是比较一般。
应该说,这个上午,在我算不上非常成功的旅游,但在那时才五岁的儿子看来,却是好玩得一塌糊涂,大人们坐在椅子上休息等饭的时候,小先生兴致勃勃地跑到玉泉溪边玩土。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那馆子前面的停车坪连到溪边,沿着溪流种了一些树,某棵树下有一小堆浮土。小先生跑到那土旁边,不知在哪里拣了根枯枝,插进浮土,小心翼翼地开展了一次植树活动,培土压实完毕,还拿去喝剩的茶杯好生浇灌一番,并宣称要待明年发芽之后再来巡视。
我很是感慨,觉得我那儿子要比这座山上所有的人都更懂得禅机,便信口来了几句。
其实,我当时还是准备搞个大一点的工程,这几句只是那首并未形成的古风长诗中的一段,但一时还真没搞出来,有些回去继续下去的想法。不过,回去之后反倒想明白了,如果真要搞了,我的悟性不光比我家小先生有差距,恐怕连那晒太阳的老和尚也比不上了,便只给它加了个题目。
五古—过玉泉寺
小儿知佛性,临溪种枯桠。
培扶以弃土,灌溉以残茶。
但得生一念,三千自开花。
覆船山上塔,莫是插时斜。
虽然说这名寺名茶,我的印象一般,但吃过饭,我还是非常有兴趣地去仔细瞻仰了名塔。因为那塔不光有名得一塌糊涂,它的地宫还被打开了。
玉泉寺前不远的土丘上有铁塔一座,那塔原称佛牙舍利塔,俗称棱金铁塔或者千佛塔,北宋嘉佑年间铸建,将近一千年了,为中国最高、最重、最完整的铁塔,是个不折不扣的真古董,不象雷峰塔或者玉泉寺那样重修个一塌糊涂,搞得面目全非。(只是后来去看的时候,发现已经被洗得锈迹斑斑了。)
铁塔地面部分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刹为铜质,形似为宝葫芦,塔基为特制青砖,塔身为生铁铸造,历经近千年却不锈(可惜一整就锈了)。
塔身仿木构楼阁式,八角十三级,五丈多高,基座八面皆铸有图画饰纹,大概有高山、大海、八仙过海、二龙戏珠等等,基座八隅各铸全身甲胄顶塔力士一尊,煞是威猛。每层各作四门,两两相对,隔层交错,每层均设腰檐平座,置斗拱出檐,那斗拱可比新雷峰塔高级多了,腰檐出檐深远,前端铸出凌空龙头以悬风铎。塔身铸有佛像,据说有两千多尊,还有铭文,记载着塔名、铸建年代、工匠和功德主姓名等等,塔铭记载塔重五万三千多斤,共享铁七万六千六百斤。
铁塔通体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叠压,看上去俊秀挺拔得一塌糊涂。奇怪得很,仔细看的时候,可以发现塔似乎还稍微有点偏,一问才知道是为了适应当地风的问题有意搞的,实在高明得一塌糊涂。其冶金铸造、金属防腐、营造法式、建筑力学、铸雕艺术等等大约也够让那些大学里的牛人研究几辈子。
当然,我不用研究这些,只是心里简单赞叹了一番之后便去了地宫。
从有关典籍中可以考证,原来的砖塔后来被扒掉了,宋朝修这个铁塔是要重瘗武则天亲授、在庙里搁了些日子的不知真假的佛牙舍利。这回开地宫的时候还真找到那东西了,和书上说的一样,地宫为石质六角形竖井,内置汉白玉须弥座,座上置石函三重,函中供奉舍利。
说句实在话,地宫一旦开了,往往就没什么可看的,不过是些新地道套着旧地道,明明是现在挖的,非得说跟古人挖的一样。而那个据说是佛牙舍利的东西,保护得甚为严密,装在一个机关重重的家伙里,只留一个半透明小孔,让人瞻仰,可惜,我看了半天,除了看到一点点亮,什么都没看清楚,只能去看看影骨也就是复制品。
就这么个东西,却曾引起了佛教界、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泛争论,一时间,有志于研究点什么出来或者准备研究点什么出来的三界人士翻箱倒柜、引经据典、口诛笔伐、吐沫横飞、乌烟瘴气、热闹非凡。他们争论的焦点便是这个玩意是不是真的释迦牟尼佛真身牙舍利。
舍利,梵语中就是尸骨的意思,和尚死后一般都能搞些残余骨烬出来,人们就把那些东西叫做舍利。通常大家说的佛舍利,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佛骨舍利等。
佛教经典中把舍利分为两类:一为法身舍利,即佛祖所说的佛教经典,二为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后者又可分三类,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肉舍利,红色;三是发舍利,黑色,均圆明皎洁,坚固不碎。
当然,菩萨、罗汉甚至一般的和尚也可能会有舍利,佛教人士一直宣称,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我认为这个纯属谣传,出现所谓舍利主要是因为由于当时火化技术不过关,在东方各国,和尚之外的人原先一般不会火化,自然也就没有那些玩意,小和尚死就死了,谁也不会有耐心去找寻还有什么没烧干净的东西(恐怕大和尚也不让别人找)。现在虽然都搞火化,但技术显然要进步许多,把释迦牟尼丢进当今任何一家火葬厂,估计也剩下不了什么玩意。
一般来说是在公元前四百八十六年,八十岁的释迦牟尼在他那个号称有史以来记性力最强的徒弟兼秘书阿难的陪伴下巡游,走到那条名叫希拉尼耶底的河边。因为走的路程比较远,第二天还要开讲座,身上太脏不大合适,就跑到河里洗了个凉水澡。这在原来倒没什么,早些年他都是这么干的,但现在年纪太大了(在当时,那个年龄绝对高得一塌糊涂),又过了不少年舒适日子,身子娇贵许多,这个澡洗完,就有些不舒服的感觉。河岸边长着一片十分高大茂盛的娑罗双树(也有说别的树的,也混乱得一塌糊涂),阿难在两株较大的娑罗双树中间(也有说是一棵下面)铺了草和树叶,并将僧伽铺在上面,让释迦牟尼躺着休息。但躺下去的佛祖就再也没有起来。
释迦牟尼躺下去时候,头朝北,右手支颐,左手放在身上,双足并拢,右侧卧在僧伽上。这个姿势后来就成了卧佛的造型。
释迦牟尼去世,也就是佛家所称的佛陀入灭,他的那些大小主要弟子们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围拢过来。遵照师父火化遗愿,他们就地取材找了娑罗双树做柴火,把遗体焚化。
我查过一些资料,娑罗双树是属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可以做香料的,龙脑香是非常高级的天然香料。
这些娑罗双树一烧自然清香扑鼻,好几里都闻得到,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因尸体摆放多时而形成的臭味。
后来的和尚觉得这个味道不错,也常用这龙脑香油点佛灯,用娑罗双心材点香敬佛。慢慢的,人们去庙里也学着这么干,但龙脑香油和娑罗双心材不多,贵得一塌糊涂,实在有些难以承受。
于是,有些具有经济头脑的人就搞出了其它的香,形状和娑罗双心材一样,便宜,气味还差不了多少,可以让人们大把大把买了去庙里点,这就是烧香的来历。
焚烧释迦牟尼遗体的那把火搞得很没水平,大火烧过之后,那帮弟子们从灰烬中找到了好多东西,据说包括四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号称舍利的东西。他们将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一百多年(也有三百年的说法)后,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了佛的大菩萨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恐怕凑八万四千法这个数字的可能性比较大,肯定搞不了那么多,不然,释迦牟尼就可能根本就没火化,就算没火化,这斯再胖,连皮带肉加骨头也弄不了那么多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比如著名的西安法门寺地宫中就有一节中指骨,当然还应该有雷峰塔地宫中供奉的佛螺髻发舍利。
雷峰塔那个到底是不是真的,似乎一直没什么人怀疑。但我总觉得头发那东西,烧起来还是比较简单,再不济的火都可以把它报销,所以一直怀疑释迦牟尼那些徒弟找舍利的时候一定是发生了误判,把树上附着的蜘蛛网之类的什么东西认成了头发。这个问题谈起来很简单,但人们总是不愿意跟佛经打官司,有想法也懒得说而已,何况他们还可以用神通说事。
佛牙舍利的问题相对要复杂一些,因为人家早就有数,总共就四颗。佛经里记载当时就有一颗被天龙八部之首帝释天弄走了,还有一颗被海龙王请了去。扣除天上海底的,人间只剩下两颗,关键是这两颗早就找到主了,并都已经被全体佛教、学术和政府人士认可,它们一个在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另外一个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的灵光寺。
佛经上又讲,舍利可以用各种物品替代,佛牙也可以用动物牙齿替代。此即影骨之谓。比如法门寺的指骨舍利就有三个影骨。搞这个影骨,一来可以保护舍利的安全,再者可以扩大业务范围,拿到了影骨,就相当于买到了版权或者说取得了授权书,多弄几个就可以更好的发展业务。但有些人想获取暴利,直接就造假,也搞了一些盗版影骨,甚至还有人干脆就说那盗版影骨就是真的舍利,生意倒跟那些拿授权书的一样好。
尤其是这个佛牙,因为有数便显得珍贵,伪造起来又相当简单,自然就是造假的热门。历史上记载佛牙舍利出现了很多次,搞得佛家秩序有些乱。他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展开了多次声势浩大的类似三一五打假活动,把其它的佛牙一概定为侵权。
这次似乎有些难,毕竟这庙早先的名声够大,还有当时官家发放的证书,而这个官家的老大武则天据说还是弥勒佛转世,支持的声音从来没这么义正词严过;但只有两颗的认定也是动用了高级程序的,好多著名人物都签过字,恐怕随便也不好更改;听说已经有人在打传说中去了天上和海底的那两颗的主意,准备让这个佛牙占据那名额。
好玩得一塌糊涂的这个事情,总让我想发表点意见,虽然比不过我家公子,但总得比这般人要禅机一些吧。于是,顺手填了阕据说是挨骂次数最多的词(说是写法和意思都该骂)。
小庭院—玉泉寺小记之舍利篇
三楚名山热闹啦,争争吵吵为颗牙。你说是俩我说仨。
法待谁弘多不悟,缘因佛祖慧根差。轻遗俗物扰禅家。
又扯远了。
慧思带着贵宾们散步,转着转着就转到庙前面半里许的一个土丘上。这个土丘上没有建筑,但可以看到底下山洼里的景色,有点象现在的观景台。
大家站在观景台上看风景,看着看着,大家发现了个问题。
去山洼有一条小路,大概有半里多长,相当陡。成群结队的和尚挑着水桶行走在这条小路上。
大概是因为接待规模比较大,智无大师也亲自参加了挑水,看到大伙都在土丘上,他就赶紧挑着担子爬了上来。一上来就和贵宾们打招呼,脚下就没大注意,不小心拌了一跤,把那担辛辛苦苦担来的水全给弄洒了。
智无很是尴尬和愧疚,低头走到慧思跟前,不说话。
钦差大人有些不忍,就跟慧思说:这事也怪不得智无,确实挑水的路程也太远了,实在辛苦得很。
前面说过,慧思的腿脚不太好,一直就拄着皇帝赐给的那根锡杖。他非常自责,说这个事情根本就不能怪智无他们,主要是因为他这段时间忙于工程建设和开业等事情,忽略了水利这个事关僧计僧生的重大问题,好在智无那担水洒得正是时候。
只见慧思大师面西而立,手把锡杖,遥指苍天,高宣佛号,随后将锡杖用力掷出,锡杖正好斜插在刚才洒水的地方。
慧思说:按照佛的旨意,我等在此礼佛,佛祖不会让我等缺水的。于是带众人至锡杖处,拔出锡杖,用力在插出的小坑上狠敲三下,果然佛法无边,一股水就从中汩汩涌出。
慧思急令智无召僧众挖井。在水井开挖过程中,山泉源源不断,逐步占领了井下空间,让扫尾工程全部改为水下施工。看到这个情况,包括岳神在内的所有贵宾都有些目瞪口呆。
人多总是好办事情,不一会工夫,一口又深又大水井就大功告成了。慧思请钦差赐名,钦差题名曰:卓锡泉。
这个事情,确实非常奇妙。但我所知道的情况是,虽然慧思没有学过地质勘察,但智无却是个高明的水利工作者,与其说智无那担水洒得正是时候,还不如说智无那担水洒得正是地方。
虽然也有个别和尚认为要是再近一点就更理想,但看到可以免除挑水爬陡坡的痛苦,五百来个和尚们不禁一起欢呼雀跃。
前面说过,慧思不久前曾经引起点动静把衡山的狼都给吓跑了,但山里面的凶猛动物不止狼一个品种,也似乎不都象狼那么没出息。
今天引起的动静似乎也太大了一些,竟然惊动了老虎,而且还是一只白色的老虎。
说到白虎,一部分男人可能会心一笑,似乎能联想起点什么,但更多的人顿时沐浴焚香状,无比崇敬。人们觉得很玄妙,因为那东西实际上是道教最常用的法器。白虎经常和青龙、朱雀、玄武三件法器一起,组成四象,后来也有叫四神、四灵的。是专门用于镇守道观山门的天神,算得上大大的道教护卫神。
其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开始是指天上的星宿的,古人把天空分成东、北、西、南区域,称东宫为苍龙象,北宫为玄武象,西宫为白虎象,南宫则为我们一再提到的朱雀象。此外,东南西北四象还依次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还有个很有道家气息的名词:少阳、太阳、少阴和太阴(这个东西后来才引申到经络穴位方面,甚至成为武功秘笈中的常用词汇)。
四象,实际上是把每一个方位的七个星群也就是七宿联系起来加以想象而成的四种动物的形象:东方一组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为青龙;南方一组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为朱雀;西方一组奎、娄、胃、昴、毕、觜、参为白虎;北方一组斗、牛、女、虚、危、室、壁为玄武,这就是所谓的二十八宿。四灵和二十八宿的官方排序则是从东向北经西往南这么青龙玄武白虎朱雀绕一圈的。
至于每组七宿合起来是否真的象那个神物,还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东方青龙的问题比较好办,当初取名字的时候就考虑了: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龙(前)足,而是颈根,房是腑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而南方朱雀就困难一些,大概可以估摸的是:鬼是羽毛顶冠,柳为鸟嘴,星为头眼和颈部,张为嗪和身子,翼为羽翮,轸为鸟尾,(井宿的问题比较复杂,以后再说)。
实际上,二十八宿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重镇,一个难以掌握的命题,毕竟二十八宿涉及上千颗星星,都辨认清楚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事情,何况是找出它的细微变化,象我这样有学问的人都一直拿这件事情没办法。看来,能够夜观天象的家伙实在是牛得一塌糊涂。所以,历史上那些求职丞相、元帅、军师之类位置(甚至更低职位)的家伙一个个都把通天文放在地理和韬略前面,至于是不是真的观得明白,绝对可以用“只有天知道”来描述了。
道教有这样的说法;西方白虎上应觜宿,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
般若寺的白虎出场,也是从啸动山林开始的,但威摄的却不光禽兽。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天人合一,天上有的东西,地上自然也应该有,所以就有了四岳,而南边的那山,自然就是朱雀了。
据说,周文王的四象也就是四岳就在他那西歧的周围,到了周武王,四象就扩展到黄河洛水之间的广大地域了。
从这个角度说,其实,我们前面说到的韩愈故事,他实际上只想看看风景,就算当时云真的开了,似乎也不可能真的看到那只朱雀的。
所以,后来人们又把四象搞成军用品,运用于军窖军列,成为行军打仗的一种阵势,《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十三经注疏·礼记·曲礼上》又云:如鸟之翔,如龟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
当然,这几个东西慢慢就被人们按照某种神兽的臆想画了出来,挂在旗子上,变成了图腾或者说神兽。
中华道教无限责任公司开业后,沿用古人之说,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着实威风。后来,四象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再后来,每一宿都有了神君的封号,搞得也略微有些乱,一样都是神君,级别还不一样。不过这也没关系,就象现在的各级组长、主任一样,随便找个人还真搞不清他们的级别大小。
这样的形象大使,自然要多利用起来,所以,但凡跟道教有点关系的事情,一定就会弄出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类的说法。
当然,这些说法传开以后,人们又发现新的问题,这么隆重的四象,总得护卫点什么,那么护卫的东西是跟四象一个级次的好还是两个级次的好呢?这个问题不解决,很多话题就不好说。
应该说,道教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镇,历代有名无名的人瑞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就有一个跟慧思、诸葛亮差不多聪明的家伙,(最惨也得跟我差不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从天象出发,在二十八宿的中间搞了个三垣,而中间的那一垣大概就是北极星(紫微星)一带就叫中宫,也称紫薇宫。这个就是所谓的三垣二十八宿的五方概念。
到了地下,位于中宫位的人类老大,也就是坐北朝南的天子。当然,旁边还得有文臣武将护卫。
岳的问题更好说,只需要在四岳中间再找出个中岳来,这个问题,实在不是太难,随便在都城不远的地方找个大山也就是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五岳建制也就正式形成并基本定型了。他们认为五岳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东岳称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称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称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称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称为上圣司真洞天。晋朝的道士葛洪在《枕中书》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颜色的说法(木代表东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黄色),声称太昊为青帝,治东岳岱宗山(泰山),祝融为赤帝,治南岳衡霍山(大别山),金天氏为白帝,治西岳华阴山(华山),颛顼为黑帝,治北岳太恒山(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中岳嵩高山(嵩山)。
方位的问题一解决,阴阳五行、五色就自然搭配进去了,还可以加上五德、五脏、五音、五应等等,甚至还可以把五种天气(五庶征)包括进去。这个帐比较难算,但我还是准备简要卖弄一下:东方五行从木,五色从青,五德从仁,五脏从肝,五音从角,五应从生,五庶征从燠(暖);南方五行从火,五色从赤,五德从义,五脏从心,五音从征,五应从长,五庶征从旸(晴);中宫五行从土,五色从黄(天子穿的自然只能是黄色的衣服),五德从礼,五脏从脾,五音从宫,五应从化(大体就是结果实的意思),五庶征从风;西方五行从金,五色从白,五德从智,五脏从肺,五音从商,五应从收,五庶征从寒;北方五行从水,五色从黑,五德从信,五脏从肾,五音从羽,五应从藏,五庶征从雨。
(当然,如果我再把人的貌、言、视、听、思等天人感应之类的玩意再加进去,只怕大家就要找我算个命看个风水通个阴阳,惹些不必要的麻烦。通常情况下,真正比较会的人反而不说,多半也是怕惹麻烦;而不大懂却跑去公开的说,往往是希望来些麻烦搞点眼球经济。)
有些不是五个数的同样也可以,比如原本就有说法的季节。东南西北分管春夏秋冬,本是蛮顺当的事情,但现在多了一个方位出来,是个问题。不过,聪明人是难不倒的,他们硬生生的把一年分成两半,中宫位自然就指那个夏、秋之交的年半,正好,火生土、土生金,也接得上,农业方面也是分管古人认为最不可思议的结果子的过程。
道家最为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也就扩展得无所不容,包治百病了。
我们得再次梳理一下。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带伏羲、神农他们玩,虽然我们知道,他们在那几千年里也经常对着茫茫星空发过呆,甚至已经搞出四象、四灵之类的东西来(据说还有不少实证)。好了,和大多数历史一样,我们还是先假设从黄帝那里开始吧。
横行天下的黄帝(或是他的某个大臣也完全可以)夜观天象,某个晚上,他决定把天分为四个部分。那个时候的天之心可能是太极的概念,只有一个小到无限的点。
天是神圣的,所以天老大,黄帝及其后代能够代表天意,自然他老二。老二以天老大的名义做了不少的事情,肯定要多跟天老大多亲近亲近。地上离天最近的只有高山了,(当时没有海拔的概念,只能以相对高度说事),老二就爬到最高的山上去祭拜天老大,岳大抵就是这么来的。
一开始,地方小搞个太岳就够,等到管理的地盘大了,加一个也不够用,就根据四象的天象搞出了四岳。这应该就在黄帝至尧那个期间(可能更早)。
由天及地,这个四如此重要,自然要神化起来,于是四灵出现了。四灵用的都是图腾一类的神兽,它的选定大概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和很多反复的,比如白虎(西)、鹿(北)之类都入选过,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百兽之长麒麟(西)、百禽之长凤凰(南)、百介之长龟(北)、百鳞之长龙(东)。所以《礼记》记载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周朝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很多东西就是在那个时期搞出来的。
西周应该是五行的发端和五岳的萌芽期。西周的君主大臣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天地的中心在哪里?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天老大和他们该呆的地方。天上的问题好说,对着紫微星设了一个中宫。地下的嘛,得先找出地心。于是有一大批早期地理学家就开始发奋工作,最后他们确定洛阳一带是大地的中心点并得到皇家的承认。周天子在那里按照都城的形制建立了伟大的洛阳城(据说周公是项目总指挥)作为东都或者陪都,并把洛阳一带更名为中州。
可以认为,东周定都洛阳,绝不是回不去镐京,而是早就想把都城迁到这个更符合天象的地方。迁都洛阳之前,五岳的最后一位成员中岳嵩山就应该正式登台很久了。
但有个问题,中宫用什么神兽?结果是麒麟当选了,因为它比龙更狠,龙终究是地上的生物,而麒麟是天上的。
麒麟到了中宫,西边的问题还得解决,最后人们确定过去的候选人白虎接任。据我所知,这个白虎,原型实际上很有可能就是昆仑山一带的雪豹,因这东西太稀少而且不好找见,人们误认为虎了。司马迁对这些东西可能不大清楚,所以他在《史记·天宫书》中,把西方搞成了咸池。这个据说是太阳洗澡地方的咸池之星,实际在二十八宿之外。到地下,有人说那是指青海湖或者岷山一带的某个高山湖泊,我就不准备去理论了。
而北边也有一点小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使用易经算卦,而不必捧着乌龟壳对着北方占卜,龟的地位有所下降。而且原来北方候选人的鹿和占据中宫的麒麟太过近似,搞到一起终究不是个事。这个也好办,那个叫玄武或者玄冥的北方灵物,居然是一个龟蛇杂交或者龟蛇合体的神秘物件(中国人关于神的创造力总是令人惊叹)。
五方、五岳及其代表都没什么问题了,下一步就是完善这个体系。这个工作一直在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扩展,比如二十八宿,每一宿都有神号,都有神物,还有不同的本事;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补漏,比如后世的道教为了圆谎,非给黄帝也派了个五岳(但这么一弄,很多事情就更难弄清楚了)。
回到般若寺上来。
经过前面那一番大折腾,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去。就在和尚们欢呼声刚刚结束的时候,山林里突然响起了一种高亢的动物吼叫声,接着就有人惊呼:老虎来了,快跑。很快,土丘上就没什么人了,实际上,只剩下腿脚不好的慧思还站在那里。
躲到很远的人们看到,从土丘上面的山林里跃下一只白虎,那白虎直扑慧思处,到了跟前,却老实得一塌糊涂,乖乖地蹲在和尚的右侧。
夜色苍茫,隐隐月光下,和尚立于土丘,左手持禅杖,右手抚摩伏于脚下的白虎,衣袂飞起,飘扬不坠。这个画面似乎静止了许久,仿佛逐渐风化在衡山岩壁上,模糊而清晰。
后来的人们这样传说。
任何事情一旦成为传说,总会比历史流传得更广,信的人自然也会更多。
最后,传说便真的成了历史。
其实,所谓历史,不过也就是一种传说罢了。
(0)

相关推荐

  • 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的中国名塔!

    点击蓝字关注我哦 中国这座塔实乃中国第一奇迹之塔. 它始建于距今约1000年的辽代,高相当于20多层的现代高楼,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 它采用全木结构搭建,不用一颗铁钉,3000吨木制构件,互 ...

  • 石景山区的寺庙:灵光寺

         灵光寺是八大处的第二处,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80).初名龙泉寺,金代称觉山寺:明代改称灵光寺,延称至今. 光绪二十六年(1900),灵光寺被"八国联军"炮火摧毁, ...

  • 湖北塔—宜昌塔—当阳玉泉寺铁塔

    玉泉寺铁塔位于湖北省当阳市城西玉泉山东麓玉泉寺门前,原名佛牙舍利塔,俗称棱金铁塔.如来舍利宝塔或千佛塔,又称当阳铁塔.相传东汉建安年间,僧人普净结庐于此.南朝后梁时,梁宣帝敕玉泉为覆船山寺,隋代改为玉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九)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九) 接着佛图澄往下说. 佛图澄的盛名是通过他的神异之术实现的,但我认为他最神异的事情是选了一个貌不惊人但近乎完人的释道安作为他的接班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一)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一) 继续捋. 释迦牟尼灭度的头一百年内,他的徒子徒孙们还基本能够按照他的说法来继续弘扬佛法,我们叫这段时间为原始佛教期.一百年后,意料中的分化如期而至,那些有资历的人,觉得自己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 十七.流 当道安接过佛图澄的权杖主持中原佛教工作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佛图澄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大好发展局面似乎一夜之间忽然就不存在了. 公元三百四十八年,佛图澄最后一次向居摄赵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八) 十六.楚 前面我们提到过很多次,由于被包括桐柏山和淮阳山在内的大别山系所阻隔,中国的南北在历史上一直就交通不畅,加上东部河网密布和西部襄阳城防卫体系,中原人甚至有宁可向西域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七) 二十七 在讲第三次攻宋之前,我们还是先插播一段孟珙的专题片. 孟珙字璞玉,号无庵居士,枣阳人士.北宋灭亡之后,孟珙的曾祖孟安从山西绛州投奔了岳家军,随军定居在随州枣阳一带,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五十九)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五十九) 楚国第六代君主熊渠虽然在位仅仅十来年,但风起云涌得一塌糊涂. 关于熊渠,还有个和李广一般情节但更牛的故事,说他看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四十九)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九) 接着说实际上相当了不起的老莱子,这个人也是甚至就是道家的启蒙人物,(就按照通常-本来我也赞同-的说法,他和老子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九)

    母亲节快乐 作者: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三十九) 刘向原名刘更生,汉成帝即位后改名为刘向,经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阳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十三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九)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九) 相比较周武王.姜子牙相对寒酸的祥瑞,汉武帝的祥瑞动静却是大了很多. 元鼎三年也就是公元前一百一十四年冬,汉武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