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不桑年:一场虚无里的终极之境 | 品读
——麦克昂现代诗《虚无》赏析
何处不桑年
虚无
文/麦克昂
冰封的季节,沙粒
落满脸颊,西风
抽干骨髓,白天光折射
一面镜子
落幕时,虚无一座石碑
将季节的花辦
编制成花环
水洗洁灵魂,连同骨骼
一起焚烧,放出光华
周桂敏(笔名麦克昂,小家碧玉新)喜欢读书,游走,写作。文字散落各网络平台,天津徐志摩读书分会会长。
诗观:浓缩的才是精华,愿在诗歌里,得到心灵净化与生命的永恒。
在这首《虚无》里,无异于跟着作者经历了一场生命的涅槃——由生到死,死而复生。
什么是虚无?它除了作为道家哲学存在外,还有诸多说法。读过此诗,我更愿意把它归结为:“虚无是人类想象和幻想的真空,精神的理想王国,信仰的最高归宿。”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作者在整首诗中所释放的情感,就是一种幻想中的自我救赎。这从最后两句,能够清晰的体现出来。水洗洁灵魂,连同骨骼//一起焚烧,放出光华――这充满了仪式感的句子,即是假借人逝去之时以水净身的程式,来表明一种洁身自好的内质。通过肉体乃至骨骼的焚烧,放出光华,来阐释逆境中涅槃重生后精神层次的提升。最终我们可以理解为: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纷扰,都是生命最终的洗礼,它让我们更加懂得于污浊中洁净自己,保全自己灵魂的纯净。那份源自骨髓的生命热情,是打不败,淹不灭的。它经过涅槃的洗礼,便会更具生命的非凡光彩。这除了是一种幻想中的自我救赎外,更是一种睿智的抗争。因为没有经过生活碾压的心灵,无以担起这份深入骨髓的明澈感悟。当饱受纷扰侵袭的生命,无法很好的在现世中得到解脱,便在幻想的真空中,来构筑一个自我鞭策的世界,给压抑的灵魂寻觅精神出口的同时,精神内质亦得到理性升华。
那作者又是如何揭示那些纷乱之痛呢?作者以冰封季节,沙粒和西风这些自然物象,确立一种“恶劣”的自然事态,来隐喻人事的极端“恶劣”。事实即是如此,那些纷扰折磨的岂止是肉体?它亦是侵蚀骨髓的。骨髓都被折磨干了,活的艰难悲情可想而知。它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白天光折射//一面镜子//落幕时,虚无一座石碑――白昼里,人是一个躯壳;幽夜里的,仅是一个魂魄而已。作者以这样生与死的对比映衬,来表达出命运多舛的重压下的生命之悲。
整体看来,诗作前一节主要写生命浩劫,后一节则展示了生命的倔强与顽韧。无论生活强加给如何的创痛,无论体偿到生活如何丑恶的嘴脸,“我”都不会放弃对生活赤诚的热爱――将季节的花辦//编制成花环两句,决绝的告诉我们,无论承受着生活怎样的打击重压,“我”依然看到生活的美,并不会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和爱。这就是对是对生活不平的有力回击,更是在命运抗争中凝就出的醒世襟怀。
“虚无是人类意识无法穿透和无法触摸的一种无知觉状态,它常常借以死亡的形式表现出来”。 水洗洁灵魂,连同骨骼//一起焚烧,放出光华――作者把自己置于一种生死虚无的境地,来表达生命热爱的忠贞,爱自己,爱世人,也爱那些纷沓的羁绊,从而让生命走向醇厚,走向终极慈悲之境。
这又何不是世人,所要修达的终极之境呢?这也正是我们信仰的至高归宿。”
作者简介
何处不桑年,文字默默的追随者。珍爱生活,情系自然。在生动而厚重的光阴里,静静捡拾流光片羽,与文字同悲同欢。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