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扉旧事(34)好事儿成双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34)

好事儿成双

张国领

中国人的规矩多,大多数规矩来自于传统的习俗。这些习俗又来自于大多数人的忌讳和喜好,很难说有多少科学根据。记得小时候我就听大人传过几句顺口溜: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墙外不栽鬼拍手,院里有柿事事愁。这里说的“桑”和“柿”,指的是院子里面和门前不能种桑树和柿树,按桑树和柿树的谐音,叫出门有事(柿)儿,且都不是吉利事儿。但这个习俗只适用于中原,我调到北京之后,其初单位还没分房子,临时租住在颐和园东门外的六郎庄民房里。民房是平房,带个小院儿,院子里就有两棵并不高大的柿树。我看到柿树心里便犯嘀咕,问房东为啥要在院子里栽柿树,栽柿有事你不怕不吉利吗?他问我有柿树为啥不吉利?我说出门有柿(事)儿啊!他一听眼睛灯泡似的一瞪说:“哪有这说法啊,你们外地人净瞎说,树跟人能有啥关系?照你这样说北京的八宝山周围就别住人了,那多丧气啊!”我不能不承认他说得有到理。后来,我发现院子里栽柿树的不光是我那个房东,其它人家的院子里也有柿树,好像北京人对柿树特别偏爱。

想到北京的柿树,我又想到了我那柴扉小院里的两棵桑树,当初只想着能住上房子,对那院里有什么树并没有在意,直到住进去之后才发现,院子的菜地外有两棵桑树,虽然不在我的院子之内,却是紧挨着篱笆墙的。看到桑树使我记忆中的顺口溜又在脑海浮现,对桑树就有了一种本能的反感。这两棵桑树主干直径有十五公分,看来已经不是在这里生长三五年了,我之前的几任房主人,应该是都与这两棵桑树对门相望过,他们难道说不知道“前不栽桑”的古训?

当时心中升起一个念头,我要想法除掉这桑树,可这么大的树,想像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那样把它随手拔掉是不可能的,我就开始想别的法子,反正不能让它在这里影响了心情。心事是魔症,一旦有了,就很难不去寻思,有一段日子里我就整天想着斩妖除树的事儿。我听说树最怕的是盐,只要在它的根部挖一道槽子,在里面放上一些盐,过些天树就会渐渐死去。

一天晚上,趁妻子和女儿都睡下了,我将白天买回来的一包盐拿在手里,找了一把军用铁锹,用来在树的周围挖出一道沟壕,这样将盐埋下去不易被人查觉。我准备用这种方法,神不知鬼不觉地去实施我的除“魔”计划。不料行动中由于不小心弄出了响声,被妻子听到了,她问我在干啥,我说我在干大事儿,也是好事儿。听说干大事儿又是好事儿,她赶紧跑出来观看,一看我在对桑树下毒手,一抬手就把我手里的盐给夺了过去,生气地说:“亏你还是有文化人,只想到了桑树名字不好听,没想想桑树上接的是啥?那是桑葚,那是中药也是水果,在城市你买都买不来的东西,老天爷把它送到你门口,你却要把它除掉。别干那出力不落好的傻事了。”没想到我的宏伟计划被妻子的寥寥数语给搁浅了。可我看着这两棵桑树,心里始终不愉快,因为老人们说的话都是老人的老人们传下来的,虽没有科学根据,但一代代人却都深信不疑。

转眼就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万物发芽的时候,桑树也发芽了,它发芽的同时,叶间也长出了许多小小的茸刺状的花瓣瓣,我从没认真观察过桑树,不知道桑树开花的样子,这大概就是它的花吧。过了几天之后我发现这白色的花瓣瓣不是长在叶子上,也不是长在树枝上,而是长在果子上,随着细小花瓣瓣的长大、膨胀、放射状地散开,我看到每一瓣花的根部,都是扎在桑葚颗粒上的,并且花的颜色也是和桑葚的颜色一样,不断地变化,由白变青,由青变黄,由黄变红,由红变紫,由紫变黑。等桑葚变黑的时候,桑花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最初的花和果,像我老家农村秋天挂在屋檐下的蜀黍穗儿,一撮一撮的长在桑树枝条上,一根枝条从根部到梢头长的都有,看着就像一挂挂缠在木棍上的小鞭炮。桑葚刚长出来的时候都是青颜色的,长着长着,果子开始发白,再过几天看时,发黄的果子朝阳的一面逐渐有了一点点泛红。风吹动叶子时,桑葚在绿叶间不经意间亮出了自己的身段,老远就能看到。由于我对这两棵桑树始终耿耿于怀,本身喜爱树木的我,对它的变化并没有过多地注意。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位懂中医的朋友,他在我家看到两棵桑树后,兴奋地说,你这两棵桑树很难得啊。我问他难得在哪里?他说一棵是白桑,号称白玉王,比较少见,一棵是黑桑,也叫长果桑,都是上品。果子成熟之后,黑桑的果子发黑,白桑的果子发红。桑葚在中医中讲,有凉血、补血、益阴、润肠、生津、乌发、安神的作用,也能有效防癌和抗衰老。听了他的话我不以为然,我说你们山东老家没有前不栽桑之说吗?他说有啊,不过那都是传说,你听说过真有谁家因门前有桑树就有丧事的?桑树在中国种植七千多年了,甲骨文中就有桑、蚕、丝、帛的记载,有了桑才有了蚕,有了蚕才有了丝,有了丝才有了帛,桑树对中国的文明发展是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这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良树,要都像你说的有桑必有丧,那中国现在还有人吗?再说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桑树结的是什么果?是桑葚,所以你这也叫葚果树,中国人常说好事成双,你这门前正好两棵桑树,这就叫好事成双,住在这院里你会好事不断地,你就偷着乐吧。

没想到朋友对桑树和桑葚还挺了解,他的一席话让我感到了自己的可笑和悲哀。后来我想我为何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是因为他是医生,是学中医的,我历来对中医的深奥心存敬畏。

到了四月下旬时,桑葚已日见成熟了,果然像中医朋友说的,一棵桑树结红果,一棵桑树结黑果,两种不同的果实,味道也不相同,红的味淡些,黑的味浓些,红的糖分少些,黑的糖分多些。每天下班我都要摘桑葚吃,经常把手和嘴巴都吃成紫红色,这时候我已将心里的魔症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古城郢大院可谓树木众多,但只有我这柴扉小院有两棵桑树。自从桑葚红了了的消息在大院里不胫而走,摘桑葚的人纷至沓来,一时间,平日里我这比较偏僻的小院显得热闹起来。他们都是冲着桑树来的,看着摘果子的大人小孩儿,我心里不但没有烦恼,反而还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因为毕竟这桑树是长在我的院子旁,他们在摘果子之前都会和我打个招呼,仿佛这果子是我家里的。

桑葚结得很稠,却因树高而并不好采摘。周末一早我会用工具钩掉一些,一堆儿堆儿的分好放在地上,谁来了我就让他们直接拿走一堆儿,这样他们就不用再费劲从树上够了,为此拿到桑葚的人对我充满了感激。我还用桑葚泡了两坛酒,经常喝得面红耳赤的,但药效似乎并不像书上说的那么邪乎。

有了桑树,还可以养蚕,妻子不知从哪弄来了蚕籽,竟然用桑树叶子养出了两筐蚕,那蚕由蚕变茧的过程,我曾在另一篇文章里专门写到。

中医朋友说过,有这两棵桑树我会好事成双,实际我觉得在柴扉小院居住的几年里,我的好事儿一直就没断过,有些好事儿是当时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些好事儿是多年以后才彰显出来的,有些好事儿是能切身感受到的,有些好事儿是心中明白而不便与他人说道的……总之,我会把所有的事情,只要不是明显的坏事儿,我都把它看作是好事儿。其实生活中都是好事儿,有些看似是坏事儿,它会让你从中得到反面的教育,给你另一种思索和启迪,又何尝不是好事儿呢?

通过对桑树态度的转变,使我看待事物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是啊,人生苦短,每天如果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儿,门前不管有没有桑树和柿树,你照样会不开心;如果你天天乐乐呵呵,即使有啥不开心也会被忽略不计了,更不会去自寻烦恼。我的这些转变,并不是说对老人们流传下的习俗和规矩就不信任了,恰恰相反,我会更加信任,因为能流传至今的都是传统文化,只是我再去信任的时候,会用科学的眼光辨认一番,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什么东西想找到科学的根据总是比古时候要容易些,如果能被今天的科学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传统文化,一定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离开柴扉小院儿时,桑树还在,我知道它照样会年年开花、年年结果,但我不知道它传递的快乐和预示的美好寓意,是不是也被它新的主人所接受?

作者简介

张国领,河南禹州神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原《橄榄绿》主编、《中国武警》主编,武警大校警衔。出版有散文集《男兵女兵》、《和平的守望》、《和平的断想》,诗集《绿色的诱惑》、《血色和平》、《铭记》《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和平的欢歌》等11部,报告文学集《高地英雄》等2部,《张国领文集》十一卷。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战士文艺奖”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群星奖”银奖、《人民日报》文艺作品二等奖、“2009中国散文排榜”第六名、 “河南十佳诗人”等多个奖项。作品被收入《军事文学年选》《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学生课外精读》等三十多种选本。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小说家专辑

(0)

相关推荐

  • 《故园忆桑耕》文/高大为|诵/苡子

    故园忆桑耕 文/高大为|诵/苡子 编辑:沐兰 每到陌上春红,新桑沃若,便会想起故乡的桑树来. 摘桑叶喂蚕是九十年代乡村地区一项重要的农事,田园采桑在我童年记忆里留下了一抹深沉的色彩.每年阳春三月开春之 ...

  • 陈年喜:桑葚

    桑葚 无缘无故地,突然就想起桑葚了. 黑亮的.漫山遍野的.缀满了少年枝头的桑葚. "勤养猪,懒喂蚕,四十八天见现钱."不知是谁的主意,也不知道哪一年始,那个叫前坡的荒坡上,布阵一样 ...

  • 李 健丨又到桑葚迎风摇

    又到黄杏飘香的时候,山沟沟里也就热闹起来.大人们忙着收麦子,孩子们忙着吃嘴儿.不管是东村西邻的孩子都会向这儿聚拢,他们眼睛都盯着那黄澄澄麦熟杏.假如有人看管,孩子们就无从下手来"偷" ...

  • 【望安山文学】唐锦禄||桑葚红了(散文)

    桑葚红了 作者:唐锦禄     主编:非   鱼 到乡下亲戚家作客,宅前宅后种了桃.李.腊梅.桂花.葡萄等.当我在这花丛树间漫步时,不经意中发现了一棵长在河畔的桑树,斜斜地伸向河中.抬头凝视,有桑葚如 ...

  • 【总第528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故乡的桑葚》

    [郭进拴原创]故乡的桑葚 我小的时候,我老家鳌头附近的江山沟的水塘边有一棵比二层楼房还要高的大桑树,枝丫很多,树叶很稠,如盖,下雨我们藏在树下,可以躲雨的,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桑树. 一个夏日的午后,阳 ...

  • 夏津县:黄河古道桑葚多

    今天下班途中,路遇一棵桑树,见有人在摘桑葚,也禁不住驻足摘了几个,拿回来给老娘品尝,她说就是有点酸.这让我想起了五年前的这个时候,在夏津县采风摘桑葚的经历,那年写的一篇文字也找到了-- 夏津桑葚味美思 ...

  • 柴扉别集(34)人生的阶梯 | 张国领专栏

    柴扉别集(34) 人生的阶梯 张国领 诗人在一起,大都以谈诗论赋为主,当然诗人本身也是大家议论的主题,名诗人更不例外. 今天前来参加作协采风团的诗人们,都是圈子里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照样不能免俗. 大 ...

  • 柴扉别集(36)向北 向北 | 张国领专栏

    柴扉别集(36) 向北  向北 张国领 在借调北京帮助工作之前,我曾在父亲面前信誓旦旦,说"到北京只是帮助工作,不会调去,北京那种大地方,我从来不喜欢,这次去看看,看上了再说,看不上谁调也不 ...

  • 柴扉旧事(62)我为啥写《柴扉旧事》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62) 我为啥写<柴扉旧事> 张国领 2017年9月的一天,我接到<原鄉書院>主编北乔从甘南临潭高原打来的电话,说要在<原鄉書院>给我开个个人专栏,每周发 ...

  • 柴扉旧事(58)那一夜我仰望天空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58) 那一夜我仰望天空 张国领 五年前搬进北京远大路的新居时,我曾写过一篇<搬家琐记>,那是乔迁新居后,心情舒畅,坐在阳台上,望着对面的一扇扇窗口,就想到了一个个和我一样的家庭 ...

  • 柴扉旧事(57)跨省搬家记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57) 跨省搬家记 张国领 外省人都说河南人恋家,这在我的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当年报名参军之时,是为了逃避农田里那没完没了的农活,最大的理想是以后不再回老家种地,可自从当了兵之后,老家在我心 ...

  • 柴扉旧事(56)从窑洞到“高干别墅”|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56) 从窑洞到"高干别墅" 张国领 过惯了从田间到家庭两点一线生活的岳父岳母,在我和妻子的再三劝说下,终于来到了合肥. 他们走出那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子时,好像有什么东西落 ...

  • 柴扉旧事(55) 澡堂子里的“国宴”|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55) 澡堂子里的"国宴" 张国领 几十年来,我在大大小小的饭店吃过各种宴席,但到澡堂子里赴宴,却是平生唯一一次,故而记忆犹新. 那次宴席,被做东的董联星称为" ...

  • 柴扉旧事(52) 汽车在天安门前熄火了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52) 汽车在天安门前熄火了 张国领 还是1991年,还是那场大洪水,虽然已经过去多天,但全国人民对安徽的赈灾活动却还在继续. 安徽省委听说武警总队文艺演出队正在北京参加文艺调演,提出由武警 ...

  • 柴扉旧事(50) 那个叫刘春的姑娘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50) 那个叫刘春的姑娘 张国领 人,有时很奇怪,住在同一座城市不一定就能相识,出了这座城市之后,反而很快就认识了. 我在合肥工作了六年,却没有与刘春相识,反而是离开合肥到北京电影学院上学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