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浙大77级校友对当年高考的记忆

不尽长江滚滚来,日历已经翻到2017年12月15日。因为年底了,时间特别紧张,我几乎把40年前这个难得的日子遗忘了。趁着天將晓,莫道行路早,赶紧写几句。

40年前的1977年必定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这年的10月21日,《人民日报》公布恢复高考的消息,同时配发《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搅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潮,出现了13届高中毕业生一起报名高考的奇观!

当年,我正在杭州医疗器械厂上班,目睹了停止高考十多年后技术落后的现状。许多工人不懂算术了,连分数加减都不会,图纸也看不懂,加工完零件只能对着图纸量准确性,现实版的照葫芦画瓢,更谈不上看电器线路图了。再加上天灾人祸,唐山大地震后,数十万人死伤,造成医院麻醉药、止痛药几乎断档,普通手术器械、X线机奇缺,我厂出现了日夜加班的繁忙景象。当时我正年轻,有时一周加班后,只在车间犄角旮旯打个盹,又上阵了。可是配套物资经常跟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一会儿干电工,一会儿做钳工,还干钣金工,三脚猫的技术全有了。

当时,我对当好一名出色的工人老师傅还是情有独钟的,也没有特别关注到历史巨变的瞬间。直到我们生产计划超额完成,厂长张锡余告诉我,有高考机会了,你也去争取一下吧。我才脱下油腻腻的工作服,匆匆忙忙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初试。

据记载,1977年浙江省高考初试在册人数370330人,录取大学生只有5346人,录取率为1.4%。我厂的录取率要高多了,初试30多人,复试有3人,都考上了大学,我考上浙大光仪系,石永利考上杭师院政治系,还有一位叫孙晓初,考上杭师院数学系。

记得当年恢复高考的通知前后应该有两个不同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凡是年龄在25周岁以下,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历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由于有年龄的限制,老三届几乎都与本次高考无缘了。后来因为社会反应强烈,通知又作了修改,取消了年龄的限制,这就是第二个版本。取消了一句话,意义无穷大,年龄已经到了30岁的饱经沧桑的老三届毕业生,才有机会重新登上恢复高考的历史航船!才形成13届毕业生同聚高考考场的奇观!一些已是爸爸妈妈的考生匆匆忙忙挤上了末班轮的船舱。

有趣的是,第二个版本后面又增加了一条:此次考试必须取得所在单位的同意。因为很多考生都是工厂、农场的在职职工,拿着单位的工资呢!我就是取得工厂同意,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盖上大红章后,才匆忙去初试的。

1977年10月21日公布高考消息,11月初才听到改版后的高考通知,初试已经定在11月25日了。这半个多月时间,我还身陷厂里不断加班的困局中,根本没有时间看书,身边也没有可看的高中书籍,真是一字没读,就匆匆忙忙赶考去了。唯一变化是脱下油腻腻的工作服,换上崭新的工作服,戴上上海牌手表考试计时用,再骑上28寸金光闪闪的永久牌自行车,活脱脱一个现代工人模样走进考场。

俗话讲,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十多天后,工厂大门口的公告栏醒目地贴出了红榜,喜讯:本厂三人通过了初试,进入下一轮复试。名字赫然在目。一下子全蒙了,真有逼上梁山之感。滥竽充数不能够混了,真刀真枪舞棍了。在全厂人面前曝光,也得为全厂争光!

正式复试定于12月15日到16日,考试科目为:政治、数学、语文、理化。再掐指会算,也只有剩下十来天时间,还得包括白天继续上班时间。谚语云,自古华山一条路,只剩下智取华山了。

我不得不采取如下方法,政治、语文临时发挥,数学、理化赶紧梳理,向熟人借到当时最新版本的课本。梳理完了,我真什么都不怕了。也仅仅只有这点时间了,时刻一到,必须上考场了!

如果说,千年等一回,也可能只有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了。1977年12月15日,停止了13年的高考复试正式开始。天气非常寒冷,满地落叶,预示这将是一场严峻的人生博弈,一条艰难的成才之路。我赶紧穿上棉袄,带上手套,骑车来到考点杭四中。

我和厂里的同事孙晓初不约而同赶到考场,他是杭四中71届毕业生,小我5岁,6年后重返母校,别有感慨!也自然而然地当起东道主。我俩来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大红标语前,我问道:“晓初,你准备好了吗?”他说:“早准备好了,考试结束,就准时回厂,照常上班”。在大概率的淘汰机制作用下,必须做好随时被出局的准备。

铃声响起,进考场的时刻到了。宽敞的教室,四周墙面已经洁白一新,课桌椅也是重新修理过的。两位老师简短宣布考试纪律后,考试正式开始。第一天上午考政治,下午是数学。对政治书,我是一字未看,对于当时的考题记忆早已烟硝云散,对数学题还是有记忆的,考题把中学课本中所有的代数、三角、几何内容全涵盖了。由于解得快,提前答完试卷。过去老师常教导说,多余时间,再反复检查检查。但多年的工人生涯,我养成一锤定音的习惯,只校对一次,不再校对第二次。我问监考老师,可以出考场吗?他说,不可以,要等到考试结束。

第二天上午考语文,因为语文涉及的范围太广,也根本来不及准备,既然没有时间准备,就不准备了。语文范围虽广,但是题例倒不多,无非是:名词解释、填空、造句、古诗解答、阅读感想、作文。果然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名词解释。最后,就是作文题“路”。一看到此题,我想,真是神题了。联想这11年走过的高考路,不就是一条很有意思的路吗?再从广义讲,从小时候“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始,读过的“五彩路”,再从取消高考,走上山下乡之路,以后的回城打工之路,有千歌万曲可以歌唱!有千路万路可以颂扬!

正当我奋笔疾书之时,头顶上的一块石灰天花板突然掉了下来,重重地砸到地面上。碎片、灰尘也落到考卷上。天降异物,安知非福?监考老师赶紧拿起畚斗、扫把赶过来,清扫地面,一个劲说,对不起,对不起,太意外了。我只是把考卷上的灰尘抖落了下来,接着说,只要不是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就没有关系。引起一阵笑声,马上大家就又紧张答题了。

到了下午,是考试的最后一门了,考物理化学,这是最有把握的考试科目,我也早早答完题,就检查了一遍,想提早交卷,可监考老师依然回答,不可以。我只得静悄悄地坐在座位,等候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10分钟后,铃声大作,大家雀跃般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大声呼喊着奔出了考场。

高考结束了,大家都回到自己的生产岗位,开始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但这次高考带来的效应,却日益加深,犹如破冰之舟,开启了各行各业的改革进程。

此时,杭州医疗器械厂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现代化的金工车间拔地而起,设备齐全的装配车间雄踞杭城东侧,医用电冰箱总装线开始筹建,新型X线机试制取得成功。因为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贡献,我们电工班也成为省级工业模范单位。

1978年1月初,醒目的工厂公告栏又张贴了红榜:我厂3人全部入围高考分数线!因为我们3人都是单位批准参加高考的,所以一切高考消息都通过单位发布。

可以填报志愿了,当时浙江省地处东部沿海,还有战备任务,大学数量几乎没有增加,除浙大外,也只有杭大、医大、农大、杭师院、浙江丝绸工学院等可以填报。全国其他理工大学倒不少,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南大、南开、中科大可以填报,但对我们这些三十出头,还拖家带口的的考生,远行真有困难了。反正只能够本省三个院校三个专业中选择了,再加上当年的考试成绩完全保密,没有任何参照。只能够凭着感觉走,看谁的额头高,脑门亮了。正好浙大光仪系新增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我就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否则我可能填报浙大无线电系。

当年还有一个新规定,令人无比振奋:凡是在单位工作年限达到五年或超过五年的历届生,只要符合招录条件,均可以带薪上大学,工资由原单位发放。但是又附加一个规定,凡是符合此规定的考生,大学毕业后,必须回到原系统或原单位工作。

再过一个月,是1978年春节过后的几天,工厂的公告栏第四次张榜公布高考消息。同事们激动地告诉我,你被浙江大学光仪系录取了!

一个迟到了近12年的消息,竟然意外降临,真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惊喜。我们的厂长张锡余,是一个从开压路机起步,修过灵隐大雄宝殿的务实厂长。艰苦的创业过程,我俩有许多共同的感想,很投缘。在临别之时,他对我说,工厂培养一个大学生也不容易的,晓初、永利进了杭师院,再叫他们回原单位,真勉为其难了,但你是很有可能回厂的。对于老厂长的肺腑之言,我牢记在心。我对他说,我一定能回来,请你把我的办公桌保存好,5年后,我还坐在那张办公桌前上班!此后,我很守约定,每年暑假都在这张办公桌前上班一周,还帮助工厂设计了安全冲压控制器。我的毕业论文是“提高心脏监护抗干扰的办法及控制器”,也是在厂里完成机器设计的。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我的思路受到了肯定。

5年后,我从浙大毕业,吕维雪教授想要我留校,我想回到我的厂,因为我的专业太对口了。杭州医疗器械厂的人事处长张荣兴也如约来到浙大调取档案,他曾是我在厂里电工班的同事。他想不到的是,此时上级主管部门浙江省医药管理局也同时在调取档案,结果可想而知了,我被分配到浙江省医疗器械公司。以后35年,我干的一直是我的老行当——医疗器械。

作者简介:王岳洛,1960年9月进入杭大附中(今学军中学),1969年去黑龙江省富锦县插队落户。1972年进入杭州医疗器械厂。1978年3月考入浙江大学光仪系学习。1983年3月进入浙江省医疗器械公司工作,曾任技术科科长、公司董事、高级工程师。2001年下海创办浙江舒怀特医疗科技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现任浙江省健康产业研究会副会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