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点慎入!一文读懂有味道的大便常规
每日粪便量的多少与进食量、事物种类和人体的消化功能状态都有关系。每日进食的粗粮及含纤维成分的事物越多,产生的粪便量相对越多,反之则减少。
颜色
正常成人的粪便为成形的黄褐色软便,婴儿为黄色金黄色糊状便。
各种便便的颜色
异常性状可见:
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常见于痔疮、结直肠癌、肛裂、直肠息肉等。
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大于50ml。
脓便及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脓中带血)、阿米巴痢疾(血中带脓,果酱样便)、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等。
胨状便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绞痛发生后。
稀糊状便常见于急性胃肠炎,洗肉水样便见于副溶血弧菌性食物中毒。
白陶土样便多见于梗阻性黄疸。钡剂造影后也可使粪便呈现灰白色,但有明显的阶段性。
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
球形硬便见于习惯性便秘者,也可见于排便无力的老年人。
乳凝块状便提示婴儿对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完全,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
量和性状
【参考值】
成人排便次数为3次/周~2次/天,有形软便,其量约为100~200g(干重约为25~50g)。
【临床意义】
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
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是一种医学上的分类法,将大便分为七类
黏液
【参考值】
正常粪便内的黏液与粪质是均匀混合的,故肉眼看不见。
【临床意义】
①透明胶状黏液附于粪便表面,提示痉挛性便秘或黏液性肠炎。
②血性黏液附于粪便表面,提示肿瘤或肠壁的炎症。
③黏液伴脓液和血液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憩室病和肠结核。
寄生虫虫体
【参考值】正常人粪便中无寄生虫虫体。
【临床意义】肠道感染了寄生虫。
直接涂片镜检
【参考值】
正常人粪便中不见或偶见,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无白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偶见少数上皮细胞。
【临床用途】
(1)白细胞:
①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较少(<15/HP)。
②细菌性痢疾时,白细胞大量出现(>15/HP)。
③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同时伴夏科—雷登结晶。
(2)红细胞: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外伤、肿瘤、肠息肉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等。
(3)吞噬细胞:细菌性病、急性出血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等。
(4)上皮细胞:大量上皮细胞常见于伪膜性肠炎、慢性结肠炎、霍乱和坏死性肠炎等。
(5)肿瘤细胞:将乙状结肠癌、直肠癌等。
食物残渣
【参考值】
正常粪便中可见少量植物细胞、肌肉纤维、结缔组织、淀粉颗粒和脂肪小滴等。
【临床意义】
(1)淀粉颗粒增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
(2)脂肪小滴增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腹泻及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3)肌肉纤维增多见于肠蠕动亢进、腹泻、蛋白质消化不良、胰腺功能严重障碍等;
(4)结缔组织增多见于胃疾患而缺乏蛋白酶时;植物细胞和植物纤维增多见于肠蠕动亢进、腹泻等。
所以,请大家每天不要匆匆跟便便君道别,多看它一眼,读懂它的暗号,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消化系统功能状态,防患于未然。
来源:医护多检验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