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下港尾的回忆
下港尾的回忆
题记:现实的拆迁,精神的话别
随着挖掘机轰隆隆的响声,一幢幢老厝被推倒,此刻心情起伏不定,有一种被告别的酸楚,排山倒海地涌入心头。想起关于下港尾的回忆,零星却珍贵,“老厝情结”牵动着几代人的心,仿佛对待一个弥留的老人,在凝望的视线里,每一次回眸都是仪式感的告别。老厝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拆迁是我们跟一个时代的话别。
别了,曲折的深巷
小时候走街串巷看民俗是我们最喜欢的事,一幕幕儿时回忆的片段在脑海里浮现。老街的深巷都是七拐八拐的,深得很,跟迷宫似的,有的才一米左右,两个路人挨着过都要让一让,我敢打赌,如果哪个贼进了巷子,一时半会儿是别想出来了。虽说巷子深,但路还是相通的,需要的是时间和毅力去完成“探险”。我们一群小伙伴总是结伴去探路,闯遍每一条小巷,每次试探出一条“新”路,都会有“开疆拓土”的自豪感。谢厝街,中秋脚,万寿桥,打铁街、打锁街、杀猪巷、簸箕筛街……一道道有着历史符号的巷名沿用至今,尽管它被标上了新门牌,但熟悉下港尾的人还是喜欢这样称呼他们,这些巷名是下港尾历史的一道道痕,就像孩子的乳名,一直被牢牢地记住。而今,随着老巷被拆,这些“乳名式”的传统街名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慢慢淡忘,下港尾的人一代代老去,深巷里老厝的故事也不复存在……
别了,熟悉的老厝
下港尾的房子大多数是七八十年代重修过的,但也有不少是建于四五十年代,至今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老厝都是自建楼房,每一排房屋都相邻,几乎没分隔,家家户户门前都高悬着“一点红”——天公灯,这是老厝独有的风景线,温暖而亲切。
老厝多数是有前庭后院的,尤其没有翻盖过的老房子更是厅堂院室布局清晰,且有后门。谁家院子比较大,那就是我们聚众的活动场所了,捉迷藏、跳格子、丢沙包、踢毽子等都是我们的最爱的游戏。
那时候没有什么新奇的玩具,街头巷尾随意找一个小砖块在地上画格子,我们也玩得不亦乐乎。还有一些小游戏是一下课就聚众的,越多人玩越好玩,肯定大家也都玩过,那是属于我们七零八零这一代人的“传奇”——拍纸片。80年代中期热播的四大名著电视剧,纸片也跟着流行趋势被成批印刷出售,我们根据印刷规格一幅幅剪下来放兜里,等到放学便相邀去大院子里“决战”,大家围成一堆,各自把“私人财产”拿出来放在一起,然后轮流拍,看谁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押注”全拍成反面,“战利品”就归谁。因为纸片需要钱买,输赢几局就所剩无几,大家又都变戏法一样地找来各种“赌注”,换着材料继续玩,有的去白铁社捡一些做铁废弃的边角料,有的把作业纸叠成豆干或塔型,这样在娱乐的同时大家也得到了不同类型的“收藏”,个个心里特满足。住在深巷老厝里的孩子们就是天天都这么开心,大人们也是如此,“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邻里有空就聚在一起喝茶聊天,非常惬意。
别了,几十年的近邻
巷子深,情谊长,路通到哪,大家就熟到哪。个个一照面就能凑在一起谈天说地。七姑八婶你一言我一语,今天谈论菜价肉价,明天谈论娶妻嫁女,后天谈论拜神做戏,大家聚在一起总有聊不尽的话题,这是近邻之间日积月累的默契。
下港尾的巷子虽小,却隐藏着各式各样的商铺,卖米的、卖肉的、卖菜的、卖水果的……应有尽有,都是街坊邻里,生意都是互相照应的,根本不必担心货品质量或短斤少两,在这充满人情味的小巷里,情谊是真实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心互动。
下港尾邻里间还保留着“礼尚往来”的好习惯。谁家拜天公做福粿,谁家娶新娘发喜糖,谁家生娃添丁做红包子,都挨家挨户上门,从巷头发到巷尾,福气同享,喜事共沾。
除了大喜事共享,邻里互赠一些现买现做的东西也是常事。在那个还没有“超市”的年代,深巷的“吆喝声”就是一种流行。一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在天刚蒙蒙亮的清晨,或是红霞满天的黄昏,都会出来卖豆粉粿、豆浆等。他们装备简单却生意红火,有的挑着担,有的用两轮手推车,有的干脆自行车后座安装一个竹编簸箕更省事,每次听到吆喝声临近巷口,大人就匆匆忙地拿出自己的器皿出来盛,然后送一份给邻家的孩子共享,多么温馨的画面。
在那个没有塑料袋和添加剂的年代,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纯粹。“废品换糖”是小孩最热衷做的事。家喻户晓的“酒干倘卖无”唱的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以前废品大多是酒瓶之类的小物件,用酒瓶换轧糖这种物物交换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那时候一听到敲铁板的声音,就知道有糖吃了,小孩跑得比大人还快,整个小巷一下子热闹起来,个个凑齐没用的“家当”来换,然后在巷子口甜蜜分享。
时光稍纵即逝,我们就这样在甜蜜的回忆里长大成人,三四十年前还是孩童的我们也将步入不惑之年,父辈也在慢慢老去。几十年的近邻将随着拆迁尘埃落定而天各一方,下港尾的邻里情也只能在回忆里慢慢品读……
别了,浓浓的香火味
香火味是下港尾特有的味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址都在下港尾片区,下关帝庙、车水口土地公庙、韦陀佛祖庙和观音庙等,一年都是香火旺盛,人潮涌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过年过节,每家每户都会拜神,舞狮舞龙唱大戏,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在夹杂着锣鼓声和鞭炮声的氛围里,我们倚坐在戏台边,一边捂着耳朵一边等着看大戏,吃着云霄古早味的小零食——手工糖人,棉花糖,糖葫芦,地瓜饼,爆米花……应有尽有。舞狮舞龙是潮剧大戏的暖场,也是最吸引眼球的热身表演。舞狮是需要开阔场地的,通常安排在戏台前方,高难度的采青和跳上跳下的轻功,让场面显得惊心动魄,精彩逼人。舞龙的队伍是可以走街串巷的,锣鼓声配乐,从龙头到龙尾要演绎出龙腾急转身的经典功夫,堪称一绝。说不完的精彩,忘不了的回忆,老厝不在,戏台还在,红艳艳的凤凰树下,下港尾的香火味是熟悉的,下港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被传承和保护,老厝拆迁是一场时代告别戏,我们将在故地迎来新的演出。
结尾:下港尾的新名片——闽南水乡
别了,有点心酸和不舍,忘不了下港尾的深巷,那曾经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忘不了熟悉的老厝,她牵动着好几代人的心;忘不了暖暖的邻里情和巷口的吆喝声,那曾是多美的回忆杀,忘不了浓浓的香火味和舞狮舞龙的精彩大戏,那是下港尾特有的传承和保护。
下港尾,拆的是老屋,建的是希望。三年以后,一幢幢“闽南水乡”高楼将拔地而起,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时代气息和桑梓情怀;三年以后,熟悉的庙堂边,老树下,我们依然可以寻根怀念这些属于下港尾特有的回忆……
插图/作者提供
作 者 简 介
方喜莲,1982年2月出生,福建云霄人,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毕业,从事房地产策划与销售。一个执着文字温度的人,一个追求文学火花的人,一个有故土情结的人,一个想与读者产生共鸣的人,是我,我是桑梓红颜。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