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旧时玩趣
旧时玩趣
孟芹玲||安徽
我一直以为,玩是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能量的玩不仅有益智、健身、交友等功效,更重要的是带给人的那种快乐与幸福,能让人永存记忆,伴随一生。我常常对以网络、电子类游戏玩具为主体的现代之玩报之以深切地同情,认为不若我们那个年代的玩更有趣味。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玩法让我至今难忘,每每回味起来感觉妙趣横生。
跳橡皮筋
跳橡皮筋是童年里我记忆最深的玩趣之一,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一是我曾有过一副好多小伙伴羡慕的橡皮筋,那时橡皮筋的价格是2分钱3根,那是我把能到手的钱全部进行了橡皮筋积累,存了好长时间才成就了的。用完的牙膏皮,吃过的骨头,甚至出去捡一些废铜烂铁拿到收购站去卖钱。二是我的跳橡皮筋技术很好,和班里黄淑玲有“双玲”的美称,凭心而论,我的技术和她比只能屈居第二,因为真正跳起来,她简直就像拼命三郎,在跳的高度上我比不过她。
那时流行的跳橡皮筋是双股的,一般是四个人玩,两人一组,“石头剪刀布”,赢的先跳,另两个人用身体支撑。从脚踝开始,过关后慢慢升高,膝,胯,腰,脖子,技艺高超者,甚至能跳过头顶,支撑者用双手举到最高处。
跳橡皮筋的关键是高度,腰以上位置是整个取胜的关键,失败往往是因为某个高度没有跳过。两人一组,最好有一个人是能跳高的,先跳进去用双脚钩住橡皮筋并压低,同伴就轻而易举地进入,再配合进行就可以了,余下的动作只要心细认真并不难。如果很高的高度都跳进了,却因为粗心出了问题,那就太悲催了,用捶胸顿足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双方的技术实力之外,还有一点也是很最要的,就是身高。高个子一方面一般弹跳高度相对高些,更有利的是能给对方制造一个高度上的障碍。可是“双玲”除外,我和黄淑玲个子都不高,取胜法宝是技术高超。
学生时代跳橡皮筋大多利用下课时间,特别是两节课中间的大休息。下课铃声是我们的冲锋号,我们会箭一般冲出教室,冲向操场;上课铃声是我们的休止符,抹一把额头的汗,把凌乱的橡皮筋揉成一团,跑到座位上坐好听课,脑海里常常是意犹未尽。
踢毽子
踢毽子的快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做毽子的过程,一个是踢毽子的比赛。
毽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鸡毛毽,一种是羊毛毽。想做成一个好用的,自己满意的毽子是要用心思下功夫的。一是要备料,底垫通常是用金属垫圈或铜钱,后者很稀罕,只能是偶尔有。金属垫圈通常是去修自行车的地方去寻废旧的,并不是每次去都能得手。院里有谁家杀鸡了,经过大人允许,杀之前在鸡的翅膀处选几根好看的拔下来,选好的鸡毛一般放在书本里夹着备用。除了鸡毛,还要备有一寸多长的鹅毛管或空心塑料管。备好料就可以做了,剪两片略大一圈的棉布,用针线密密地紧沿着金属垫片外缝上一圈。在鹅毛管或空心塑料管1公分处剪成三齿用针线缝绑在底垫上,上面再插入原来收集好的鸡毛就做成了。羊毛毽则直接将做皮袄用的长羊毛连皮带毛剪下一块,缝在底垫上就成了。为得到一块满意的羊毛,我们会跑很远到小伙伴母亲所在的裁缝店央求赏赐。做的过程付出了心思和劳动,做成后就有了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感觉。
踢毽子主要是冬天里的运动,因为毽子用穿布单鞋或凉鞋的脚踢会很痛的。冬天穿棉鞋踢最是合适,不会砸脚,还有弹性。比赛踢毽子需要全面的技术,一是能连续踢不落地,二是会落,三是会打,四是连打。“踢”时,踢毽的人单腿站立,另一腿向前内盘,由下向上将毽子踢起,那姿势就像“金鸡独立”一般。“落”是在踢的过程中将毽子稳稳地落在鞋面上而不掉落。“打”时,踢毽的人重心渐移至一脚,另一只脚向前踢出,支撑腿用力使全身跳起,同时,身体的另一侧弯曲,将身侧的毽子打起。最精彩的要数连打了,以打的姿势追逐着毽子,连续跳打,这也是最难的,通常会引起围观者的大声喝彩。
抓骨头子
骨头子是羊后腿关节间造型独特的一小块骨头,大体上是一个较扁的长方体,其中四面有着不同的独特造型,正面向上代表不同的分数。一般四只为一副。要凑成一副,要两副羊架骨。为了集骨头子,便缠着母亲买羊架骨炖汤。有时也去县废品收购站去寻。那么大一堆别人炖过汤啃过肉然后当废品来卖的骨堆里,总会找到几个满意的骨头子。回到家用碱水洗刷,用红墨水染色,然后晾干。凑齐4只,再缝上一个合适的沙包,这样一副骨头子就大功告成了。
上学时骨头子装在书包里,下课几个同学就在课桌上玩起来,特别是外面下雨不能出教室时,玩骨头子就是唯一的选择了。把一副或两副骨头子往课桌上随意一洒,骨头子们就随机呈现了各种形态,肚子凸起来的叫“鼓”,凹进去的一面称“洼”,两个侧面根据形象一面“花生”,一面“毛耳朵”。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分数,分数是考量成绩和最终输赢的标准。把沙包顺手向上抛起的瞬间,右手迅速抓起目标中的骨头子组合,有时是两只,有时是三只或四只,在抓起的时候不能碰动其它的骨头子并同时接住沙包才算成功。最激动人心的是骨头子的长的两个顶端的立起,因为课桌的不平坦和不光滑才会偶然出现这种情况,分数高出其它情形的数倍,记得一头是50分,一头是100分。有时旧的课桌在抓骨头子的时候会不经意被木刺所伤。玩到高兴时,身边没有课桌等合适的平台,我们也会屁股下垫上一张纸坐在地上抓起来,不在意手上沾满了黑灰。
打 束
那时信息传递方式没有那么灵便,一些游戏可能就是自己创造的,比如一种玩法叫做打束。束是一段约20公分稍粗的两头削尖的树枝,配上一根稍细些约50公分的棍子,就成了一套道具。取材大多是鲜树枝,都有着绿绿的皮。玩的方法一般是两人一组,分为两组。先在起点处画上一个大的圆圈,把束放在圈内,一组打,一组守。打的那组先由一人用棍子击打束的尖头处,待束受力崩起的瞬间,再用棍子用力击打束的腰部,束就顺力飞出很远。第一棒很重要,如果在圈内没有击中束尖,或击中了没有弹起,打的那组就以失败告终,称为“闷圈”。如果第一棒成功后,再接着打第二棒,直到击的位置没有让束弹起,或弹起了棍子没有击打成功,第一个人就结束比赛了。对方的一个人从束的结束处将束用力往圈的方向扔,如果进圈了,守的一组就算赢了,如果没进圈,打的那组第二个人就从守的那组回扔落地的位置开始新的第一棒,依次类推。比赛的要点是首先要打得准,首棒不“闷圈”;第二要打得远。打得远是有技巧的,击打束尖处位置要好,要能蹦得高,只有蹦得高才能给击得远一个可能的机会。还要眼疾手快,要对准束的中间位置,偏上偏下都不会打远,另外还有力量的问题,有劲的人一棒下来可以打出几十米,没有力气的只能打出几米。只用打远了才能做到不给对方将束扔回圈内的可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除了上面的几种玩法,我们还有许多玩的种类,如捉迷藏,跳房子等等。每一种玩法都曾经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钱买玩具,我们用稚嫩的双手加上自己的智慧,亲自制造了各种玩的道具,从筹备制作开始,我们都会动脑筋,想办法,并且独自完成,这些都是现在花钱买的批量生产的塑料类电子类玩具所不能比拟的。玩的过程更是充满激情,大家在一起熙熙攘攘,热火朝天,常常玩得大汗淋漓,气喘嘘嘘却乐此不彼。而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技艺。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友情,满满的正能量。对比一下,现在的电子游戏和网络游戏则显得很孤寂而且单一,我觉得远没有旧时之玩更有趣味。
(责任编辑:张琼)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孟芹玲,笔名晓梦,柳筝儿。安徽濉溪县人,现生活在蚌埠市。喜欢文学,特别是现代诗,早年大学期间曾在大学校刊,《雁声》文学报发表过诗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冬 歌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张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