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听懂一首歌意味着什么·港乐篇(一)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网络上传开了一句话:
“人最怕在某个时刻,听懂了一首歌。”
因为刘若英的演唱会,《后来》成了这句话的第一个典型范例。
不久之后,这种概念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是田馥甄的《小幸运》还是于文文的《体面》,乃至每一首直抵人心的好歌,都被不可遏制的和这句话联系起来。
久而久之,这成为无数歌迷都会去认真考虑的问题:
对真正喜欢音乐的歌迷们来说,听懂一首歌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真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
今天我们就以港乐中那些直抵人心的好歌为例,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01:《上心》
常听歌的朋友们都清楚这件事:
每首歌都有至少一个点题句,越是整体情绪强烈的歌曲,点题句越是扎心。
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要真正听懂《上心》这首歌,我们得去听什么呢?
听情绪。
或许正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把歌迷融入到这首歌当中来,张家诚老师在正式入歌前用了极长的前奏来铺垫。
为此,词作者,同时也是香港最善于把握人物情绪的作家李敏老师,用了一句看似淡然的话来配合这种心思。
无人像你,多么的上心。所以别离后,周遭也陆沉。
直抒胸臆又略带不甘的一句话,自此成为整个副歌阶段,乃至这首歌本身的线索。
同时,本句也当仁不让的成为整首歌的点题句。
这意味着,我们想要听懂这首歌,就得从根本入手,也从这个故事入手。
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爱人在每个夜晚看影碟过程中的情绪互动,在生病时的嘘寒问暖,在感情中的包容和贴心,以及贯穿始终的爱和陪伴。
恰恰是感受到了这些,女主角才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你离开以后,仿佛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沉寂。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你还在的时候,我看着你就像看着全世界。
你离开之后,我看着全世界,觉得哪儿都是你。
这种明明拥有过,最后又必然失去的疼痛,远非所有的爱而不得可以比肩。
02:《野孩子》
作为香港乐坛最有个性色彩的天后级歌手,杨千嬅的代表作几乎和她身上的故事一样多。
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是资深歌迷,也很难保证,自己能在既定的范围内,听懂杨千嬅的歌。
原因非常简单,这个女人的特点实在太鲜明了,可以被诠释的角度也太多了。
《亦舒说》里,林夕写了这么句话:总要试验难得的寂寥,未必天天要燃烧。
《炼金术》里,林夕又这么说:那份固执终于都会被尊敬。
等到了《烈女》里,成熟洒脱已到了新水平:
知你好过了便要分离,没有骨气只会变奸妃。
她带给歌迷们的触动太多,以至于连她自己都不曾想到,有一天《咬唇》所传达的意义,会成为每个女孩子内心深处对感情的终极期许。
甚至——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网络名句。
“牵起婚纱上路,余生请你指教”
《野孩子》呢?
实际情况是,如果你听这首歌不超过三遍,很可能像无数个爱而不得的女孩子一样,认为金曲的精髓是这样的:
明知爱这种男孩子 也许只能如此
但我会成为你最牵挂的一个女子
有多少人会觉得这首歌的洒脱就是为了告诉自己以下事实:
做不成枕边人,我起码可以做心头爱。
真的这么容易吗?实际情况是,这世界上有更多的人,既不能当枕边人,也成不了心头爱。
比如此时此刻正在和你们聊天的这个我。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黄伟文曾经在某次采访中提过,《野孩子》真正的精髓,乃是下面这样的:
我也笑我原来是个天生的野孩子
连没有幸福也不介意
你要幸福,我就给你幸福;你要离开,我便坦然应答。
多少人不过以为我不够爱你,可如果一个人既不是枕边人,又不是心头爱,那么是否收获幸福其实真的没那么介意。
这份令人心疼的洒脱和独立,或许才是《野孩子》真正教会我们的东西。
人生是多么漫长的旅程,谁也无法确定爱情会否变成关于内心诉求和坚定保留自尊的博弈。
可至少直到如今,终于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
你很可能就是我生命中那个暂居上风之人,至少你真的成了心头爱。
就像总有个人,是真的听懂了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