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马路边(原创)
作者于小燕,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社区报》《中国审计报》《检察日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教师报》《大河报》《大众日报》《小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三十多万字。个人微信号:jqyxy6,个人公众号:于小燕的农家生活
往期回看
5·民间常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指的是哪“三巡”、“五味”?
家在马路边
于小燕
我家住在五楼,窗户下,就是一条马路。
像一棵树的主干,这条马路虽然不足两百米长,却有四个粗丫杈,一个丫杈就是一个大家属院,里面枝枝丫丫的长满了高楼。
每天晚上,一直到凌晨两点,路上都有人说话。半夜里,不论几点醒来,都有喧哗声,走路声。
好在我们全家都睡眠很好。有时候,睡的正香,忽然被吵醒,我甚至想知道,到底有什么事情,让这些人半夜三更不睡觉,站在马路上说。但是我又懒得去到窗前,躺在床上,迷迷瞪瞪的听上半天,什么都没听清,就又睡着了。
有一次,不知道是哪个家属院里的人可能要出远门,而且走的不止一家的人。从凌晨两点开始,巷子里时而嘤嘤嗡嗡,时而大声喧哗,喊叫。男人,女人,小孩的声音都有。有站着说话的,还有走来走去的声音。一些人跑了来,又大踏步离开的声音。到了四五点,好像有大型的工程车发动了,不走,但是也不熄火,一直“轰隆隆”地响着。
我琢磨着,这里是电业局家属院,还有什么家属院,都有在外面作业的人。可能是谁家的人要走,或许一去不是数月,就是一年,家里的人来送。
肯定有很多准备的要准备,有许多生活用品要拿……家里的人不放心。在房里也睡不着,索性站在大门口,站在亲人即将要登上的车跟前,看着,给操个心。看看还有什么没拿?自家的人的拿上了,别人家的人的拿上了没有?
也许是老父母送儿女,也许是妻儿送丈夫、父亲。双双眼睛,殷殷真情,走了再见,还不知道是哪天,能多看一会儿,就多看一会儿;能多说一句话,就多说一句话。
可是此刻,除了给多操点心,万千的言语,都蕴含在了殷殷惜别的的眼里。不知外面的夜晚,是否有月光,让他们能看得清彼此的眼?车灯和路灯都太亮,即使眼中有泪光,也映得看不清楚。何况,出征的人,忙忙索索的,可能也顾不得、无暇去细看亲人的面容。
正是春节刚过完,天还很冷,他们就这样在巷子里,一直折腾。到了黎明,猛然听见几声震耳欲聋的车启动的声音:“轰隆!轰隆!轰隆!”,不知道是几台车,一起发动起来,开走了。巷子里顿时寂静下来。听到了学生、上早班的人、锻炼身体的人走路的声音。
这样的情况,一年里只遇到了那么一次。多数时候,晚上,有晚睡的人,有下夜班的人,有早起的生意人,接着是高中生上学,初中生上学,人们上班,送孩子。天就大亮了。
习惯了也不觉得吵。
反而觉得住在路边,有住在路边的好处。每天清晨,先是过来一两个收废品的人的歌唱声;接着,有卖菜大嫂的清唱:“卖菜喽!茄子,辣椒,葫芦,西红柿——”假如正好需要什么菜,听到这声音,就“瞌睡碰到枕头了”,兴冲冲地走下去,挑上三五样,不用去超市了。
最好的是送牛奶的来。“牛奶”这两个字说起来好,喊起来实在不漂亮。送牛奶的人都聪明,从不听有谁喊“送牛奶来”,所有送牛奶的人,都吹的是哨子。
有时候,也许是送牛奶的人赶时间,少吹了几声,或者是心情不佳,力道不够,传不到楼上。尤其天冷的时候,有时节,窗户要是忘记打开,就听不到哨声。
尤其家里没有老人的,常常会有打不到牛奶的危险。而我就不一样。我家住在路边,窗户就对着马路,只要送牛奶的一进巷口,他还在对面家属院送的时候,我就听到哨声了。
消消停停穿好衣服,拿着奶票下楼。我刚出了楼门,送牛奶的也刚进到我们院儿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