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僵尸的那些干货知识:养尸地
通常的说法里,那些葬下后可以让尸身不腐的地方,被称之为养尸地。
在网络上,有人根据一些古代风水书中所记录的形峦上被称为'死牛肚穴' 、'狗脑壳穴' 、'木硬枪头' 、'破面文曲' 、'土不成土'等地,称之为养尸地。
这些说法,给不少写小说的人,带去了不少灵感,产生不少作品。
然而,这是说法, 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一般的风水地理秘本中,当提及养尸时,大多也是语焉不详,鲜有明确提及其吉凶者,而民间大多则是按凶来理解。
这是因为这类地形并非是产生尸体不腐的完整条件,它们仅仅只会导致棺材被雨水所侵,让葬下几年后,开棺所见到尸骸发黑腐烂。
自然,在民间的风水师眼里,这些地方,普遍是大凶之地。
实际上,在葬法中,有专门的养尸葬法,如果葬成功了,却是大吉。
这就如同人去世后,尸身如果不腐,也不会被认为凶兆一样,甚至一些有拜尸习俗的宗教中,还会将这样的尸体做成神像,用于膜拜。
当然,这种吉吉凶凶的事,其实还是在于人。
总的来说,究其本质 ,还是因为缺乏了其它的必要条件,导致了养尸失败,所以反而成了凶地。
有一些墓穴,在打开棺后,尸体却仍然能尸身完好,肌肉仍然富有弹性,这类其实才能称为养尸成功。
那么,这样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需要从尸体不腐的原理说起。
通常所说的对于未腐烂的尸体,可以分为湿尸与干尸两种。
首先抛开尸体这个概念,无论是人还是生物,死后尸身本质就是一团肉,而肉类会发生腐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微生物以及酶对蛋白质的分解,对于微生物群,要么是能够抑制它们繁殖,要么是能够构建不分解肉体的微生物群群落,而对于酶的产生,则也要能够起到抑制作用。
当遇到足够干燥的环境时,如果又有通风,那么就能导致干尸的出现,想想腊肉,这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相对较为复杂的是湿尸,通常在没有酸性的条件下,尸体在水里与在土壤中腐化速度是有区别的,因为土壤能够吸收一部分水分,尸体更易干燥,所以在土壤中尸体腐化速度要比在水里慢一倍。
如果是过于潮湿的地方,则要土壤酸碱非常不平衡的,尤其是酸性土壤,地方如果再低陷潮湿,日久就会有液体涌入棺中浸泡尸体,由为酸度如果较高,那么在液体中都能够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所以,棺材如果葬下的环境比较封闭,可以简单理解为为尸体在棺材或下葬的墓穴里面,就成了罐头,只要密封性良好,再配合较高的酸度,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另一种情况,即是尸体并未被液体所浸泡,但是棺内缺乏氧气,会导致尸体腐化速度大幅度降低,从而出现几年后开棺,尸骨上带有不少的半腐烂的肉块,然而这种情况,民间通常将其视为不吉之兆。
还有一种情况,例如尸体生前重病,大量服用药物,或是尸身注入了太多的防腐剂导致尸骸腐化速度大大减慢。
古代也可见类似的防腐操作,例如佛教,通常有高僧去世后,会制作肉身佛,通常会让生者在快去世前不断吞食一些如朱砂等药物,或是将尸体进行进行腌制或是蜡化处理,从而制作出所谓的”不腐金身“。
而现代的处理技术,也有将考古出土尸骸进行塑化处理,从而起到防腐的作用。
但这些毕竟是经过二重处理的,在在自然情况下,能够满足产生湿尸条件的,要能够长年不化,与土壤还有气候条件有关。
大体来说,由于我国南部土壤大部分为酸性土壤,降雨丰富,与现今不同,古时多为南涝北旱及北涝南旱型气候时常轮换,但是在南方出现不易腐的情况要比北方更常见。
加上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尸毛的生长,所以也会更加容易出现“毛僵”的现象,南方与北方,对于僵尸的描述与北方大有不同。
通常古籍里常记载僵尸多与旱魃有关,其实这是因为北方文化影响占主流的缘故,而在实际上民间的认识里,南方多是把僵尸当成一种精怪一样的存在,会害人,也可以制服,而在北方,则认为僵尸主要是会导致干旱,主要的功能是挖出来烧了祈雨用。
能让尸体不腐烂的土壤,大多是红色的,因为这种是酸性土地,还有一种是黑色的,中性偏酸,失衡严重时也会变成酸性土地。
同时可以注意到,在传统的丧葬择日传统里,会刻意避开红砂日与黑砂日,一般说法是红砂日或黑砂日下葬会带来灾祸,而另一些地方则直接会传说这两类日子下葬到对应的土地中,尸体更有不化,并长出毛来。
实际上,尸体长毛变成”毛僵”,实际上并不很奇怪的事情,因为肉类本身就有许多毛霉菌,根霉及枝霉,往往会形成白色和灰色的薄片,发育到一种程度,就会覆盖整个尸体,这便是尸体长毛的来历。
这些的恐惧的源头,起初来源于红黑砂地有可能导致尸体不腐而来,由于焚烧毛僵行为曾经一度盛行,新葬的尸体,如果被要求开墓烧尸,当然不是什么好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虽说不腐烂,但其实尺度是很大的,并非统统是指完全无损,尸体像活人睡着一样,目睹过尸体的人,都明白,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所以通常开墓后,没有腐烂得够干净的,通常也会被当作未腐来处理,在流行烧尸的地方,自然免不了一把火,但对于一些有捡骨风俗的地区,对这类情况更加司空见惯,会专门请那些捡骨的人,将腐肉从骨头上剔下并进行焚烧。
可能女性身体脂肪相对更多的缘故,女尸比男尸更容易形成不腐,这也是就是为什么传说中故事里,大多会说未成年的女性,或是孕妇意外死亡后,会更容易变成僵尸。
然而,在现实中,尸骨不化的墓地真的是大凶之地吗?
恰好相反,在风水术中,认为葬下如果尸骨能够保持不变的,实际上与风水秘术中的葬法相关。
在一些山形中,因为来脉粗顽,而下脉时穴星山会拉得很长,这种山形的气机沉重,在一般的地师中眼前,通常会认为这样的地方是没有龙穴存在的,或认为是葬而不发的假地。
实际上,世间绝大多数所谓的“假地”,其实并不是真假,这也是所谓的神物自晦,大地俗眼难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看多了那些伪作的风水地理书后,再去看古代那些国师名手所作的墓葬时,很容易摸不着头脑。
养尸地也是其中一种,山头偏圆,也就是所说的金星,而其所成者,又分阴阳,其中能够构成养尸之地的,便是太阳金星,其山形圆头身肥,立则如巨釜,卧如大饼,大如宝盖,小似铃铎,其大而圆者,即为太阳金星。
与其它大多数寻穴手法一样,这种地方,会有一片小平坦地出现,但是它通常,平而非平,如同散放的衣裙一般,或是像是出现点点饼状,或是臃肿不平,若是吐气开钳处,其形如丫,或如虎口,亦是如此。
这类地方之所以会构成养尸地,是因为:植被稀疏并且土壤质地疏松,不易结块,这些都是土壤偏酸性的特征。
因为拖脉较长,地气下沉,所以这种地葬法的要点是,要葬得其脉气,必须要深葬,而在葬法中是需要暖坑的,其方法就是放入草木,加以点燃,这样的墓穴中,就会缺乏氧气,并且因为较深,便可在地下密不通风,所以雨水再通过酸性土壤渗入,棺中水浸尸体,便会形成尸体不化的现象,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棺材密封严密,水泡在四周隔绝空气,同样能够让尸体不易腐。
通常出现棺中水浸上棺或尸体后,地面上会有一个特征,就是会变得平坦得多,这是也是因为雨水往下渗漏,土壤中的空隙不均匀,加水后变大,逐渐失去水分后变得均匀密实的缘故。
此类墓葬,最忌讳打开,如果已然打开,发现尸体未化,那基本也就废掉了,即使就地掩埋,是来不及的,葬下后尸体依然会很快腐烂,古人认为,这是因为一团阳气被泄掉了。
现代来看,这里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本来在地下温度较低,是有利于尸体保存的,但是打开后,温度上升,微生物迅速激活,所以后面发生快速腐败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事了。
想想打开的罐头。
上述所说,当指的一般条件下的养尸之地,随着环境条件的增强些,尸骸保存的时日也会更久。
平日皆说水蚁侵棺主后人冷退,然而这却是一种特例,如果龙局合理,收峰峦水一一分明,若是尸骸能够温润不化,仍然是吉地,从古代风水术认为,这可主发科甲之秀,有利于官运。
若死牛肚,死鱼肚地,金刚肚地,浑圆鼓突,穴无阴阳,皆冷水侵棺。
若人背,黄牛背,龟背,伏船背,若不能藏风,皆主骨烂。
若鹅头,禄存头,皆棺内泥浆相侵。
若文曲无珠,直落入首,则为破面,墓中出泥鳅。
若枪头,泥水必成浆。
此类皆主泥水相侵,但得穴星开面大者,开阳平满,或星跌断冲起,可居顶浅葬而发富贵,或得沉气之脉者以深葬,得其尸不化者吉。
葬诀
自然,世间之事也非绝对,有一地某年轻的厅级干部,前途无量,当年带头挖自己家祖坟,见蛇守棺,然先人尸骨未化如生,挖出之后,颇为惊奇,后速迁地转葬,十余年来,未尝再有升迁。
其间背后自然有很多因素,然亦可见,虽此说可旺于官运,年轻纪纪便升到厅级,前途无量,倒也是合理,但其挖自家祖坟,又似冥冥之中自有其定数,世间考量自有一番标准,可见风水虽有其力,却不可当作决定之主要因素。
以孝为先,为先人找到良好的安息之处,然后加以风水术择地,因孝而得先人福泽之佑,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仅仅只是为求取功名利禄,以风水取造化,投机取巧,德不配位,则大失先贤之旨。
上述葬而不化,在现实的风水术中,并非可逐之事,因为葬下尸首是要不化是不易之事,一旦做到百年不化,多年后反成为腐尸(俗称豆花尸),从风水角度上来说,反为凶险之象,其中分寸很难把握。
在传统风水之中,认为葬下的先人,尸骨血肉化尽后,如果骨成金黄色,或带红色,俱是吉应,如果成了黑色,那便非常不好。
有人可能会疑惑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人的尸体葬下后,是不会再打开的,那么上述这些知识是哪里来的?
实际上,因为历史原因,很多地方会有拾金的习惯,即先人的尸骸葬下多年后,会尸骨启出,然后一一洗净,再重新安葬,这种习俗在客家见得相对较多,在台湾等地仍然保留拾金的习俗。
拾骨再葬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列子》及《隋书》等史籍,都记载了古代百越人居住地区的一些二次捡骨葬习俗。在广大的中国南方地区,壮族、客家族群和部分广府人、闽南人、浙南人、皖南人等间都曾比较流行,而现在中国南方的壮族、台湾、琉球、东南亚部份地区、马达加斯加马拉加什人,南北更远甚至南北美洲,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也都在沿用。
其最初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因为战乱或其它因素,族群迁移时,需要带走祖先的骸骨加以祭祀的缘故。
实际墓葬操作之中,如果不是非常精通葬的风水师,则不如求取在尸骸葬下后,以肉体化尽,剩下白净尸骨为好,即当掩埋时,如葬处非砂质土壤,则不用原土埋葬,而改用砂质土壤垫底并加以进行掩埋,只要葬处雨水会经沙层渗透而下,墓中则无积水,能得尸骨森森白净。
话归正题,凡是传说中尸体不化的地方,至少要出现如下的多个特点:
1、酸性土壤,多不在田边
2、地势低处,易沉积雨水,雨水侵棺
3、若有少量粘土,易形成泥浆入棺
4、坟上若有隐约黑霉斑,多有雨水侵棺
5、正午坟上有白露,多是坟内水气所蒸腾
6、坟周围长白毛
7、地下要足够寒冷
其它还有一些条件此处不一一例举。
然而上述仅仅只是只是理论,是否可以验证?
如马王堆当年辛追夫人的尸体,其墓第一层是封闭墓穴的封土,第二层是厚达16米的夯土层,第三层是以白膏泥为主要原料,最后一层,则是填充了30多厘米的木炭,这就构成了密闭的环境,而汉墓又是以山为陵,挖掘极深,很多人在汉墓都会感受到其中的阴凉,而密闭的下自然也足够寒冷。
同时马王堆汉墓中,辛追夫人所出土的山形,根据翻阅历史影视资料,可以看到是这样的:
又根据网络上的马王堆沙盘图以及相关视频资料中的沙盘图,可以一观全貌。
很显然,采用深葬以及太阳金星的这两个特征都很明显。
然而尸体不化归不化,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与动物的肉体构成仍然还是属于普通的肉类,而是否会腐败的原因,也取决于微生物群以及酶对蛋白蛋的分解,即使是一些特殊的条件下抑制尸体未曾腐化,但也不足以像民间四处传说中的尸体自由活动的僵尸现象。
然而关于僵尸的传说却又比比皆是,不似空穴来风,那么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背后还有些什么隐秘?
且待后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