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君||近春(外二篇)

诗人

简介

王孝君,《中国诗歌网》田园诗人。内蒙呼伦贝尔盟阿荣旗音河乡人,扎根草原,从教三十七年,现居呼伦贝尔。旧诗新诗两痴迷,书写人生数百篇。2019年突现诗坛,一度荣登“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最强文豪榜”,“影响中国诗词百强诗词人物排行榜”,“当代网络文坛名人榜”和“全球华语作家诗人精英榜”,作品入编《中华世纪新诗典》《中华爱情诗经》《中国诗歌》《百花驿站》等。

王孝君作品

近春

文/王孝君

冬日的狂傲已消

春天的脚步有了动静

阳气穿透了冻层

把阴气顶得逃命

阳光刺醒了春姑娘

动了动身体还有点冷

手里的花篮孕育着姹紫嫣红

喜鹊站在无叶的枝头叫声不停

呼叫着枝芽

快快返青

山坡上的小草亲吻着春风

有的在没融化的雪底下摇头晃脑地张望

小燕子从南方赶往北方途中

春天一定要有小燕子的舞蹈

鸟的歌声…

春风带着温暖走的很快

招人不招水

雪堆边渐渐被热吸引

变得湿润泥泞

化了的雪水钻进冻土里

召唤地下的虫草和生灵

春雪化水等待着雨水到来

一起冲去冰封

春风化暖赶着沿流水而奔腾

阳气的升腾激起万物复苏

拉开了春的序幕

拉响了春的旋律和歌声

初春

虽然节到慢升温,

冠毒徘徊惊心魂。

松柏固然看二岭,

梅花依旧报三春。

风和日丽莺歌舞,

细雨柔情绿草茵。

喜鹊清晨捷报念,

青山绿水踏青人。

二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回忆四十年

文/王孝君

四十多年的风雨,弹指一挥间。阿荣旗音河东岸,我的新家新立村。

这里有我的乡亲和同事,这里布满了我的足迹,我的根深深的扎进这块土地。

每当提起故乡我都激动不已,因为我在这里奋斗过,所以我深深爱着这块土地。

理想从这里放飞,苦辣酸甜从这品味,我是这里的建设者。

音河,家乡的河!有时咆哮有时欢歌,仿佛在讲述过去的故事。

七十年代也就是一九七四年,我毕业于甘南五中,毕业后随同父母搬家来到阿荣旗音河乡新立村。这里开始叫新建点,这里可以自己开地种粮自给自足,当初在老地方人口多粮食不够吃,父母身体不太好,这里滿山树木,黑油油沃土,烧柴不花钱,凭力气丰衣足食挺好啊。

到这一看一片荒山大川,山上的杂树密密层层,山下的榛柴一片连一片。开始人们建房,住马架子,我家住在事先盖好的两间房,比别家强多了。有的两三家挤在一个屋里,没有学校,没有卫生所,也没有商场公路。出门上车要走十几里路,乡间的路尽是水,车辙里还跑着泥秋鱼,没有一个像样的路。

生活很艰苦,没地刨地,集体开荒种田,没车马到处佘。开始夏季吃小河沟里的水,要走二三里地担水到家,冬季就用人拉爬犁拉冰化水吃,后来自己打井,大井五丈多深,运上来土石堆的几人高,我家搬来时带很多绳子都给生产队打井用了,作贡献了。生产队车套犁套都用草绳,把一种草用盐煮好打成绳子,买不起绳子呀。各家的生活更是艰苦,但人们的精神快乐,战天斗地其乐无穷。靠团结靠互助,支撑着生活。当时我家有户口,其它户没户口,所以叫盲流户盲流点。我老家甘南县离这一百多华里,那边亲属多,跟其它人家比很优越。有的人要去一百多里地往回背粮,断粮时常有,常吃土豆玉米粒,大碴子也是用磨磨的连皮吃。菜类、黑粉面、冻土豆面都充填粮食。

生产队和个户都增加了土地,搞付业,打草挖药材、割条子不断的辛勤劳动,处处有建设者的歌声。

到了秋天一场霜冻把人们的心打凉了,长势很好的庄稼少亡了,口粮没了,是党和国家给人们分配救济返销粮,才度过荒年。

我的爸爸是共产党员生产队主心骨。在艰苦的日子里动员群众努力向前,来了不能搬回去,要靠自己闯一条生存之路。

七五年我被选上生产队长。我暗中发誓:"一定让家乡有吃有喝″不再受饿,必须解决温饱问题。

我组织社员开地,买生畜搞付业,社员们干劲高涨,当年小麦丰收每人分三百斤。人们无比喜悦,到老秋,大田还得抗寒,上级说寒流要来,组织全体社员抗寒,在地边地头烧火,火苗四起浓烟滚滚,苦战三夜,还是没抗过一场大霜冻,直接下冻,满地银白。

还好庄稼上大半熟,这样我们的口粮也够了,牲畜也有了草料。

总结经验来年再战。

又一年春天我们冬季搞付业的回来了,开始新一年备耕,我们用人工在五五牧场换来了土豆栽子,种子足了,牛马精神,开始播种。夏季庄稼长势喜人,秋后五谷丰收。粉房也开上了,人们的脸上露出笑容。

这时我被选入师范学校深造。临别时,生产队办伙欢送我上学。临走时,看见乡亲们不舍,妈妈也高兴流下眼泪。我说:"我一定回来,改变我村教育事业,让孩子们有出息″。后来毕业我要求回家乡,扎根家乡教育三十七年,实现了我的心愿。

可是我看到妈妈病老的样子,心里沉痛,善良的妈妈扶养我们姐弟八人。恩重如山,刻在心里的一个故事,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建村时,家家户户都刨地,我也起早贪晚刨地。一天中午妈妈送饭来晚了,我也很饿,后来等妈妈来了,妈妈个子矮眼里有神,一上山就喊我的名子,到了近前拿了个空盆,好像对不起我似的。我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半路遇上新搬来的老单家媳妇抱着孩子,说孩子快饿死了,给妈妈跪下了,让救命。善良的妈妈从来就见不得这个,平日里愿助人,常把自家的东西给人,把饭都给了她们娘俩。

我喝了点水说妈妈我不饿。您的善良感动得我不饿了,这种精神食粮我一辈子也用不完,妈妈的善举刻在我的骨子里。

我的妈妈由于积劳成疾于八四年与世长辞,一生没享着福。只恨儿无能,不能早日改变生活,妈妈离开我们年仅五十五岁,穷苦夺去了她的生命。

现在每当妈妈的周年,我都跪在妈妈坟前汇报家乡每年的变化。妈妈:如今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村村水泥路,户户有联通,有楼房砖瓦房,多数家庭有自驾车。做饭用电器,看电视用手机要购物有快递。小康生活比原来过年都好,民富国强,感谢共产党。

特邀顾问:齐家银 汪剑平
顾 问:刘鸿岐、张立中、张继中、晓风淡月、手留余香

社 长:潘景义
副社长:过 程
总 监:欧阳静
总   编:英 君
副总编:瑾 瑜 
总策划:前锋诗丛
副总策划:李黎茗
广宣部长:青竹丹枫
广宣部副部长:荷出水面、祝全发
责任主编:茉莉香 梅崖心语
法律顾问:过程

(0)

相关推荐

  • 看青人顾立旺(《渐行渐远的故乡》之四)

    看青人顾立旺 (<渐行渐远的故乡>之四) 文/康麸子 看青,在我的记忆中可是个好差事.看青人就像战争年代的侦察兵,有时猴在高树上瞭望,有时猫在庄稼地里潜伏,而且不用参加生产队记工员的点名, ...

  • 从1959到1961 ——记三年自然灾害的难忘岁月 | 作者 王守安

    从1959到1961 --记三年自然灾害的难忘岁月 王守安 1959~1961年,由于"大跃进"造成的浮夸风和"反右"运动的影响,加上当时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和苏 ...

  • 家乡纪事(3)—— 河道两岸稻谷香

    稻谷产自南方水田,曾几何时,北方农村人吃大米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奢望.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老家上东峪村曾经大面积种植水稻. 自古以来,我的家乡是不产水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下游十多 ...

  • 六七十年代,从事竹编的生产队社员。那时,...

    六七十年代,从事竹编的生产队社员.那时,很多人民公社和生产队都搞工副业,收入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社员个人也从中分红.

  • 莫言大师讲的的小时候他和母亲拾麦穗的故事...

    莫言大师讲的的小时候他和母亲拾麦穗的故事,到底想表达啥? 从几个条友那里看到了莫言在获诺奖感言中讲到的他和母亲拾麦穗的故事,继而又搜索了一下,看了相关的一些文字.掩卷而思,决定写几句话. 莫言是195 ...

  • 回首生产队时的光景

    文:杨晓光 从1958年"人民公社好",到1984年农村全面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存在了26个年头.与此相关联,作为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队,也同 ...

  • 当年的生产队长

    原创 田欣 在大集体的年代,村里的生产队长的权利仅次于村支书,大到安排生产.登记工分,小到社员请假.分粮分菜,可以说是队里的大小事务,队长一个人说了算.谁要违法规定,就罚你干又脏又累的活儿或出工不记工 ...

  • 10万幅高清修复版年画,那是一种怀旧的情愫,一种埋在心底的眷念

    看高清年画,品陈年佳作. 每一幅作品均经过高清修复,不添加任何的水印.商业标志和广告图标,确保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年画海报作品,原汁原味的复原奉献给朋友们. 凡我所发,必是高清. <工农话丰年 ...

  • 第10期:邓高如 一位将军作家的美好文化呈现

     今天发表邓高如的散文:<牛儿哞哞>.  农村经济信息员屠生,不仅为活跃乡村经济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向"高如哥"提供了土地承包农民后出现的新情况,介绍了农民从买牛.养牛到 ...

  • 【自留地】/郭旭

    自留地/郭旭 凡是农村出身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对"自留地"记忆深刻,心怀感激.享受着现在优裕的生活的我经常想,如果当年没有父母那每人五分六厘的自留地,我的童年该是咋样的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