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的大敌:颠覆式创新

来自石stone的雪球原创专栏

2018年来了,我们投资的企业年复一年的帮我们践行着复利的魔力,发挥着他的第八大奇迹的作用,帮我们赚着大把的钞票。我们享受着,快乐着。安安静静的做着股东。时间是我们价值投资人的朋友。

但是很显然,总有东西让我们不安逸的。有人担心天花板,有人担心管理层问题,也有人担心后来者的追赶。但是在我的心里,我最担心的是颠覆式创新。很多人很喜欢创新。我不喜欢。特别是那种花费巨大的创新,我更喜欢改良。

大多数投资人所担心的天花板、管理层或者后来者的追赶等问题,对于复利来说,只是减少,而颠覆式创新则是复利的中断和倒退。颠覆式创新有多可怕?想想那些曾经伟大的企业吧,柯达潜心经营上百年,在胶卷领域,无人能及,但是数码替代了胶卷,柯达倒了,曾经光芒万丈的伟大的企业摩托罗拉,诺基亚,惨败于苹果的智能手机上。互联网替代传统媒体,报纸完蛋了。支付宝微信支付替代了银行,银行也难过 了,网购替代了商场,大型mall各种倒闭,辉煌无限的可口可乐,也进入了衰退期,就算是连续多年的老板电器,也可能被美大等新产品革命。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却眼睁睁的看着曾经辉煌无限的巨头们轰然倒下和衰落。

有人会问,为什么那些辉煌的企业,坐等死呢?为什么没有战胜颠覆式创新?为什么颠覆式创新是如此可怕,而又无法避免和反击呢?

1、面对来势汹汹的颠覆式创新,旧体系的企业沉重的历史枷锁,是企业积重难返的重要原因。

在面对颠覆性创新的时候,旧体系里的企业是带着枷锁竞争的沉重的枷锁包括原有技术条件下的人才,渠道,技术、厂房机器等。受累于此,企业在竞争中,不能轻车上路,更难以快速掉头做出反应

比如说电视机行业,从显像管到等离子到液晶,再到更大的液晶,从LCD到LED再到曲面液晶屏幕,再到手机电脑的颠覆式创新应用场景的冲击,电视机行业是频繁颠覆式创新最多的行业之一,在电视机行业里,竞争了30年了,还没有出现一个绝对的龙头企业。比如等离子到液晶。你的生产线要不要改?你的人才储备要不要变?一旦转换到新的产品生存中,你的旧有的一系列的要素,是不是你沉重的包袱?你必须一边付出开发新产品线的资源,还得承担旧的体制下的要素的消亡成本。比如一台机器,以前的使用折现年限是10年,现在5年就无法使用了,后续的5年的资产,看起来还在,其实是虚拟的资产而已,一堆废铁。颠覆式创新的频繁,是造成电视机行业没有出现具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的根本原因。

又比如柴油公交车转成电动公交车,当改成电动公交车时,这些柴油公交车的发动机的机械技术员怎么办?辞退?转岗?消化旧有的产品线体系,是复利沉重的包袱。

国家在面对颠覆式创新的时候,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比如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为什么超越美国?很大的原因是欧美旧有的信用卡制度,太过发达了,要转换成新的移动支付,身上的包袱怎么去?或者包袱的持有者们愿不愿意让你转换,这都是问题,毕竟欧美都是民主国家,拥有议会投票话语权的老旧势力,总是顽固的。不会轻易妥协。

 旧有体系的禁锢,让很多企业心有余悸,所以,苹果和耐克等美国企业非常的聪明,自己不生产。即使出现了颠覆式创新,身上的包袱也不是很沉重,所以也避免了部分复利的损失。应对颠覆式创新最好的措施是,是及早卖掉。比如IBM卖了笔记本电脑,通用卖卖卖的做法就是好的思路。用主席的话说,打不过就跑

        那为什么很多企业卖的不够及时呢?

2、受制于股东的短视。即使是最优秀的管理层也无法对颠覆式创新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应对,也很少有杰克韦尔奇那样的奇才的魄力卖掉自己的盈利项目。

股东们大都是短视的,特别是很多个股东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的短视了。三个臭皮匠是臭皮匠的三次方。即使有聪明人混在臭皮匠中间,最终因为臭皮匠多,根据大数法则,还是一群臭皮匠。

让股东们颠覆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特别是现有业务还在大把大把的赚钱的情况下,在京东还很弱小的时候,苏宁国美,会主动去做网络销售吗?会颠覆自己盈利大把的连锁店业务?比如即时通讯,中国移动会花大力气颠覆自己盈利的短信业务,而开发所谓的免费的即时通讯?正常的短视的股东们都不会。

现代的股份制企业制度下,管理层也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必须要接受股东会的监督和制约,通过预算的控制,束缚了企业管理层及时有效的应对颠覆式创新的能力。迫于利润的要求,也很难做出大笔的投入以抵抗颠覆式创新的冲击。

股东的短期盈利需求,会迫使管理层放弃那些利润率低下的业务,而颠覆式创新恰恰都是从大企业放弃的边缘业务开始的。比如连续亏本烧钱的京东。10年前,在苏宁国美的股东看来,持续亏本的做法,他们是绝对不会干的。如果苏宁和国美早于京东去做互联网电器销售,京东是绝对没有机会打败苏宁国美的。同样的,如果百货商场早于马云实行网购,马云最后也只能是个那个学校老师而已。如果中国移动联通做即时通讯软件呢,还有腾讯马化腾什么事?如果银行早于支付宝呢?马云也是没有机会的。但是这些巨头会这样做吗?不会,幕后的股东,不会同意去投资这些不赚钱的虚无缥缈的事情的。

诺基亚在面对苹果的狙击的时候,还在顽固的坚守自己的盈利塞班系统,几年里,对于苹果的颠覆式创新一直无动于衷,扭扭捏捏,和微软强扭出苦涩的瓜果。直到耗尽最好的光辉,被他人收购。股价一落千丈。

同样的在基金行业也是如此,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人,都知道茅台的好,但是没办法,基民们不买账,你只能忍痛卖,大家都是在博弈中生存,很难做到果断做出决策。受制于幕后的股东。

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研发,把握未来方向,永远立在潮头呢?

3、创新的方向千变万化,难以把握,为了抵御颠覆式创新,企业付出的创新研发成本,是一笔巨大而长久的开支。是复利的损失。

颠覆式创新是开放式的,你不可能在每次的创新中获得成功和找准方向,那是神干的事情,不是你能干的。这就像投机一样,如果你不断的更换投机标的,你总是会有错的时候。所以不断变换的投机者,没有一个是成功的。相比于赚钱的概率。跳楼的概率更大。

为了抵御可能来自于颠覆式创新的危害,各大企业会加强自身的研发和创新,期望自己在未来能掌握颠覆自己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来,从而避免被颠覆的厄运,这里的佼佼者有华为和格力,两者的研发投入,是行业内的翘楚,并且都宣称自己进入了创新的无人区,但这是好事吗,不是的,以前的追赶式的研发,毕竟是有目标的,能将研发资源,集中在可以预见的目标上,这样的研发,是效率很高的,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后发优势。但是,一旦进入无人区,你面临的将是另外一种情况,你不知道向哪里走,貌似成功的方向千万条,到底走哪一条?你的研发无法覆盖所有的创新方向,无效而耗费大量精力的研发会大幅增加。失败概率增加。有些失败,更是在进行到推广和量产阶段,才被发现不符合市场的需求。研发投入是自由现金流的一个重要损失点,自由现金流的损失,就是复利效果的损失,

比如华为2016年的研发投入是764亿,占比14.6%,而其净利润竟然只有370亿,仅仅只有7%的净利润率,不到研发投入的一半,如果翻看过往的华为净利润率记录,居然都在10%左右,甚至以下。这些年华为的增长,居然都是来自规模的扩张,而不是赚钱效率的提升。很有意思吧。

当然,创新对于国家而言,是必要的,是鼓励的,催生新的产业。他能创造就业,促进行业繁荣。增加税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创新,各行各业的人都赚钱了,才有人买的起阿胶啊。

腾讯、阿里、谷歌和苹果等也看到了这种研发方向不确定的危害,除了自己的研发以外,他还在盯着其他新兴的热点,他们在不断的收购,很多收购在正常的投资人看来,是效率非常低的,甚至是亏本的,但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通过不断的收购参股,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新的技术和业态,更重要的是阻止新的业态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之外,持续扩大对原有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这些收购和参股成本巨大,是大企业必须付出的成本。

靠创新生存的行业,因为方向太多,所以很难积累起竞争优势,电视剧,电影公司,服装和中餐馆等行业,就是创新不断的行业,创新出来的东西很容易过气,被更好更颠覆性的创新所取代。比如歌手,演员,需要创新才能生存的,他们没有常青树,春晚也是不断创新的牺牲品。

 一个行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将是非常的辛苦的,不但在你生命力旺盛的支出,在你落魄的时候,你依然要支出。比如大众汽车,虽然在排放门的事情上,损失惨重,他必须缩减开支,以应对排放门的损失。但是却一条有意思的申明:不减少研发开支。为什么?因为他不敢减少研发,这是创新型企业的宿命,不奔跑就死亡

你可以检视自己手中的股票,如果你投资的企业,是处在变化不断的行业里,他绝对不是一门好生意

面对颠覆式创新,我们该怎么办呢?

1、寻找被颠覆性很小的行业,研发支出很小的行业。

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三个要素是:时间、变化较小的行业,优秀的管理层。只有在变化不大的行业里,依靠优秀的管理层的不断努力和时间的积累,才能最终获得超越同行业其他对手的优势,典型的有牛奶,空调,玻璃,猪肉、中药、白酒、钢铁、石油、矿产等。他们都是颠覆式创新最低的行业,这类行业里,都积累下了规模巨大的龙头企业。

石油巨头们还在,粮食巨头们还在,空调还在,玻璃还在,牛奶还在,东阿阿胶还在,贵州茅台还在,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行业变化小,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围绕本身进行的延续性创新,是改良型的,并没有对行业的本质根基做改动,所以,这些行业,在优秀的管理层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会慢慢发酵成行业的绝对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未来,可以预见很难出现颠覆式创新,特别是中药和白酒,这两个行业主要卖的是历史,历史是很难被颠覆的,也不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这两个行业,是复利的优沃土壤。我自己特别看重东阿阿胶,东阿阿胶的创新研发,费用非常的少。因为附带着历史,所以很难被颠覆。历史已经过去了,人们无法颠覆历史的东西,茅台也是。

        2、遇到颠覆性的创新,果断的卖出。

假设你悲催的买到了即将被颠覆的行业,一定要快刀斩乱麻,竞争优势变化了,这就是危险的信号,不要指望一个企业能起死回生,越挣扎越痛苦。垂死挣扎只会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的耗费殆尽,原地死是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宿,更聪明一点的企业,卖卖卖也是好办法。企业的颓败变化,先从竞争优势开始,然后才能在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我们是投资人,来去自由,我们更不能跟他一起耗着,等待他耗尽最后一点血液,去追逐渺茫的再次崛起,就像IBM一样。要果断卖了,保留好复利的火种。比如老巴卖了IB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