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峻坡先生所作散手歌摘录
孙峻坡先生(1888——1955)
孙峻峰(约1888——1955),讳振岱,字峻峰,河北定兴人,近代技击大家,师从孙禄堂先生,任江苏省国术馆一等教习,在江苏省国术馆主教孙氏太极拳。江苏省国术馆关闭后,受聘上海警备司令部任格斗教官。生前作有武术诗及歌诀,因实战经验丰富,其诗及歌诀对后世研究技击者颇有启发。
1、动静
动不动势在他先,
打不打意在彼前。
静不静净彻如镜,
闲不闲箭上弓弦。
此诗见于孙剑云老师处,标题为我所加。此外原诗两处有改动,不知系何人改动,当时未问孙剑云老师,改动前为:
动不动动在他先,
打不打打在彼前。
静入净净彻如镜,
闲不闲箭上弓弦。
本文解读以改动后的诗文为蓝本。
“动不动势在他先”,此句讲的是技击时,无论动静,要在取势。取势是使自己立于主动地位,得势,则易于得机,与人交手胜面大增。
明代唐顺之先生论拳也是首论取势之要:
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做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
唐顺之先生认为,虚实变化之道乃虚惊实取,对敌首要者在造势、取势。而峻峰先生在此诗的第一句讲的亦是取势,而其妙在于点出取势不能教条般的虚惊实取,而是将虚惊实取提炼为动静之机。甚至不动中亦是取势之一法,此即因敌之意制敌之神。
“打不打意在彼前。”此句是上一句取势的条件,讲的是在交手时,无论在打斗中,还是在对峙时,其要是意在彼前。那么如何做到呢?这正是由后面一句点出。
“静不静净彻如镜,”此句是讲,无论动静,自己心要静定,空净如镜。故敌之意图,皆能映入我心中之镜。如此才能意在彼前。所以,技击中的神意与佛道两家的心性修行相通。是一不二。故孙氏拳是对前人古法进一步的具象升华。
“闲不闲箭上弓弦。”此句则在前句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步,讲的是这种“空净如镜”的功夫,其修行不仅在拳内,更在拳外。是讲一个技击家无论在与人对搏时,还是在日常生活里,行止坐卧,恬淡虚无,笃静的状态要生活化,心中自有警钟,拳中规矩要融入日常的行为中,成为习惯,化为本能。
此诗对于技击中取势的修为甚具宏观指导意义,指出修为取势心法的关键要则,非技击大家不能言此。
2、劲意
起手抽弹力,
崩落抖如簧。
蓄势似蛇缠,
纵步虎发狂。
此诗本无诗名,我曾冠以“劲意”作为该诗诗名,未必符合原作者孙振岱先生之意。仅是我对该诗的理解而已。近来有人问此诗之意,以我的水平没有资格解读前辈高手之作,但为探讨拳理,在此抛砖引玉,依据所闻所见试解之:
起手抽弹力,劲意明确,劲道形象、生动。
抽弹力,此劲绝非仅仅是用手臂抽弹,也并非仅仅是脊背贯通手臂之力抽弹,而是以周身贯通如一根筋走出抽弹力。
有人问:这把劲如何练?
从孙氏形意拳最初一式的劈拳练起。
孙氏形意拳劈拳练时是前掌缓缓推出,一个缓缓推出的动作如何练出起手抽弹力?
孙氏形意拳之劈拳是一个复合性非常高的动作,起落开合、顶抽沉提、螺旋裹翻、蹬趟束展等,而抽弹力的劲力复合程度远没有这么复杂,所以从劈拳的劲力中演化出抽弹力是很自然的事。
发出抽弹力的要点有三:
其一脊椎、手臂、足跟大筋要贯通一体,即从手指、手臂、肩、脊椎、胯、腿、足跟要一筋通,如同一根筋贯通上下手足,即由脊椎命门处上下分出两节对拔,周身如同一条鞭随意气鞭出,关窍在命门与足跟对应,变重心与足、胯、肩、脊的开、纵、蹬、转协同一致,由是抽弹力自出。
其二呼吸吞吐、变重心与外形动作的起落开合协同一致。所谓打人如走路。此力发出若效力强大,需要有一根筋的基础。关于一根筋如何练,以前介绍过,在此不赘。
其三发出此劲需要有周身一体的基础,用时,由手指或梢节领劲,身追手,足随身,力贯指尖。
所以,起手抽弹力说说容易,真练出来也不简单。
崩落抖如簧,其劲意为周身的整体浑圆炸力,抽弹力要打出冷崩劲,则威力更巨。
发此劲是四下炸出,而且要随重心变化连炸不断。所谓打人如走路,走路,变重心即是发力。有关浑圆炸力的练法,我曾多次介绍,亦在此不赘。这里抖如簧是指发力时身体的自然颤动,其抖动特点是频率高幅度小。绝非是手臂有意颤抖。对于这种崩弹力我有切身体会,那年我与阚春先生(辈分比我小一辈,年纪长我40余岁)交流时,他让我抓他的手臂,我的手刚刚触及其臂,他一个崩弹力发出,并未攻击我身,只是通过我的手臂使我如遭受弹簧突发击身,顿时咽喉发腥,眼冒金星。阚春讲,他只用了三成力。
什么叫周身如簧?由此对崩落抖如簧略有认识。崩落二字,用的甚是得当,力发时,其威力使人触之顿糜,确有山崩地裂之势。
蓄势似蛇缠,其劲意有蓄势待发之沉冷诡异和缠绕绞拿之因敌就事两种:
1)对峙,相互未接触时蓄势待发。此时所谓蛇缠,指蛇在发起攻击前,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盘起,周身成蓄势攻击的沉冷灵捷的诡异状态。技击对峙时,就要进入这种状态,沉冷诡异无兆,蓄以灵捷之势,使对方捉摸不定,自身随时处于闪击爆发之势。此为我身不动时之蓄势之态。对峙时,亦可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身体移动,或逼中或侧行,皆以缓动能随时蓄以崩炸爆发之势为要。这种移动有身、步、意、气、势上的讲究。其要:虚抱架,灵动意,沉提松缩,劲藏身后,动静互寓。
2)相互绞拿取势,寻求杀手之机。此时亦要有蛇缠之意、之能、之势。周身要柔,手指要硬,最起码要有鹰爪透力,缠斗中满地翻滚,翻滚中缠拿取势,施以点、切、拿、按、摘、绞、抓、撕等杀手,兼含周身冷崩之力。此法我辈中以肖德昌先生为善。站立时,缠拿绞锁一般难以成功,因为彼此之间有足够的移动、转动空间来解脱。倒地时,这个空间小了很多,移动转动困难了很多,所以,缠拿锁绞容易得手。孙氏拳前辈的技击训练中也有倒地后的缠拿锁绞之艺,其高明处之一,就是练出周身处处可作为支点,最初由肩、肘、胯、肩胛骨、胯骨、膝、足跟等作为身体支点,而高手可通过用神意改变身体重心作为支点,扩大了身体转移的空间,使对方无法控制我,而我可以控制对方。支点、空间与缠拿锁绞密切相关。
纵步虎发狂,不动步如灵蛇待机,一动步若疯虎发狂,其气势夺人神魂。此乃该诗的点睛之笔,是为格斗时精神力之显豁。虎发狂之劲意,乃面前无敌,皆为稻草羔羊,纵步扑前,逢左打左,逢右打右,临机施技,随感而发,感而遂通。凡遇恶战,若无虎发狂之劲意,何以决胜于敌?!虎发狂绝非是在外表上故作疯狂狰狞之态,而是心劲自然爆发的状态。这是常年经受高水平技击锻炼与修养的结果。平常谦抑、生活自律且于心性与心劲修为高深者,临战才能出现虎发狂之劲意。换言之,这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状态。
心劲如何锻炼?
世人皆知练拳是极苦的差事,不苦不出功夫,而且还要自找苦吃,被迫吃苦也难出功夫,要在从容恬淡中享受这份苦,才能持之以恒,才有锻炼心劲之效。生活习惯、嗜好、起居要十分自律,不能沾染不良嗜好,性情恬淡清虚,沉雄朴毅,笃于拳道,对基础功夫能不断深入,愈久弥深。比如站孙氏拳的三体式,这是最基础的功夫,这个功夫要练上一辈子,而且要能不断深入其理。站孙氏三体式时后腿酸痛的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此时不能咬牙切齿地使劲,而是周身各处即要开缩撑挂领顶拧塌,还要自然放松,心境更要平和恬淡渐入虚境。久之又久,坚持到极点,不断反复至极。如此才能由后天之力返先天之劲,产生再造生理之效,这般滋味真是不练不知道。同样,练孙氏八卦拳的单换掌也是一件极苦的差事,五分钟下来两臂三角肌酸痛难忍,同样不能咬牙切齿地使劲,周身其他地方还要自然放松,心境还要平和恬淡。正因为是自讨苦吃,极苦还要不露相,心境还要平和,坚持到极点。因此,获得的锻炼效果也是非凡的。所以,练习孙氏拳极为锻炼心劲。也就是使意志力卓绝超拔。这种意志力不仅是技击制胜的根本,而且也是做任何事业的根本。
自觉吃大苦,做到极处,还要恬淡处之,这也是极还虚之道。最难者是坚持,如此一天还不是太难,数年如一日则难,数十年如一日则难上加难。但是,只有持续地吃苦,才能变化气质。孙剑云老师讲:“时间、规矩、求中和。”此言绝对是再造生理、变化气质的不二法门。生理与气质的变化若没有经过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是不可能产生的,同样若没有经过一个漫长缓缓的过程,也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锻炼心劲要过三关,第一是自讨苦吃。第二是苦中恬淡。第三是坚持不懈。如此修炼,心劲才能逐渐形成。临战时才有虎发狂之威势。
以上是对孙振岱先生这首五言诗的浅显解读,因笔者没有功夫,实战经验亦少,解读的未必准确。孙门前辈的技击风神不是能想象出来的,更非今人的功夫所能追及。
3、打法
滚踢截拳旋风肘,
激绞连环无影手。
去意似箭直追身,
退步闪赚不见走。
这里提到的某些打法是当今不常见到的,因此就笔者所知,在此做个简要介绍:
“滚踢截拳旋风肘,”
滚踢是一种利用身体在倒地过程中和倒地后,获得机会击对对手实施腿击的方法。如在倒地过程中实施二次的凌空踢击。又如在倒地后快速翻滚的过程中通过手、肘、肩、头等触地部位的交替支撑连续实施腿击的技术,常常第一腿踢出后,身体就势倒地翻滚,在翻滚中以手、肘、肩、头等触地部位交替支撑,身体在翻滚中用腿连续踢击或实施剪绞。因此具有出乎对方意料的快速、连续的打击效果。
在传统武术中,俗云“起腿半边空”,凡遵循这种技击原则的,其技击术据实战格斗都有距离。由于孙氏拳乃实战格斗技艺,把倒地过程和倒地后也作为取势打击对手的机会来研修,故发明了相应的技术为此支撑,滚踢为其中之一。因此孙氏拳在技击中不怕倒地,自然不怕半边空。峻峰先生之兄振川先生就曾以高扫腿(今称为高鞭腿)踢晕某太极拳名家。
滚踢技术当年在江苏省国术馆中由孙振岱先生传授,馆中如教师马承智、宋长喜等得其传。所以,马承智曾讲:“过去与人比试怕摔倒,现在只要我倒下,那就是要赢人了。”当今这种打法已不多见。由滚踢技法可知传统武艺中许多有效的技法在今天多已失传。孙剑云老师曾对我谈过当年她的那些师兄们天天在一起摸爬滚打的情景,其中滚踢是滚打中的一种。
截拳是截击对方出拳的一种技法,截拳是截其劲路,高明者截其意。常用手法为迎击、切击、敲击、腕挂、挫击等劲法。
截拳要有预先感知对手出拳的能力,而且对技击中双方的节奏、点位要有极精确的判断,且身法、步法能与神意相合,才能用上。截拳用在对方将将出拳之瞬,因此极易使对方受伤。截拳的技术内容非常丰富,在训练方法上需要有明师喂手,有打固定活靶和移动靶等,过去孙氏拳称为“打羊头”。老师喂手的水平决定训练效果。这些是现代格斗技术中很少看到的。我有幸听刘子明先生和孙剑云老师介绍过一些。
旋风肘是闪击技法中的一种,这里要点有三,其一是讲用肘要有隐蔽性和突然性。其二是讲用法步法、身法要快要疾。第三是连续紧逼攻击,不能给对手反击的机会。因为用肘时彼此距离甚近,不能连续,即被对手反击,风险倍增。
“激绞连环无影手。”
上一句讲的是三种技击技法:滚踢、截拳、旋风肘。这一句讲的是步法在技击中的作用。此中“激绞连环”指的是步法,这种步法将交叉步、斜闪步、倒叉步、圈步、梅花步、三角步、天罡步等多种步法融会一体,而且步中本身就含着跌法,其步法步式相互衔接,生生不已,自然演化。该步法吸取了孙氏八卦枪中的一些步法,我见刘子明先生演示过,可惜我当时没有学。其步法比现在所见到的通背拳、披挂拳中同名步法要更为丰富、精妙。刘子明先生演示时,使人目不暇接,其变化无兆,难以预判。所谓“无影手”其意形容出手不见手,能出手不见手,依赖的是步法的精妙变化,步法精妙,则出手不见形。由此可知步法在技击中的作用以及步法与手法的关系。
“去意似箭直追身,”
这是攻击对手造成对手后退或闪避时的战术和心法。孙剑云老师说:“若是他主动的退,没有露出破绽,你不能去追身,而是保持距离逼过去。若他是被动的退,他一退,我就要连步追打,似万箭穿心,不给喘息之机。”
“退步闪赚不见走。”
这句极为关键,道出了退守时的原则,“不见走”。退守时一定不能让对方察觉你后撤的意图和方位,后撤时要有欺骗,意图要隐蔽、动作要突然。后撤时最忌讳让对方看出你后撤的意图和方位,这是败势。峻坡先生对此在其很多诗文中多次强调。
“退步闪赚不见走”是一条原则。
但在当代竞技格斗中常见一些著名选手犯这个错误而导致失利。可见当代竞技技击在这些战术原则上也需要向传统武术学习。
4、形态
临敌如游鱼戏水,
出手似弹灰抛锤。
彼若抢来我先去,
忽成铁楔入脊髓。
5、打手
封肘管肩引虚处,
偷步进身欺彼中。
钓住彼意气落踵,
送彼将就在一松。
6、练法
放长击远臂如鞭,
软弹只在一寸先。
打法千招螺旋力,
要义皆藏松柔间。
进步追身不见形,
闪赚转折无明点。
若问夺命靠什么?
十指如钢铁足嵌。
7、心法
直如放箭曲如鞭,
忽啦平地浪扑面。
心中寂然感而通,
晴空闪打霹雳电。
8、鹰捉
骤行如风,
鹰捉四平,
足下存身,
进步踩打势不停。
起落似箭,
换式无形,
循经断脉,
寸里夺命莫容情。
以上峻峰先生所作八首散手歌,除“鹰捉”为原有标题外,其他七首的标题均为笔者添加,因此未必能合乎原作者之意,仅为参考。
峻峰先生作为一代技击大家,在他的诗文中无不透露出技击的核心要义,能深入品味,必有收获。
峻峰先生曾作诗描写几位著名武术人物:
(一)题孙存周先生
拿人如提笔,
掷人似插花。
动静怎无形,
夺魂一刹那。
(二)题孙振川先生
八面皆影,
四下是风。
于无声处,
电裂山崩。
(三)题齐公博先生(两首)
1、
进步势如山飞,
退步状似浪卷。
意起如弓上箭,
意去若雷击电。
2、
瘦小枯干神怡,
木呐耸若呆鸡。
掳人贼风掠地,
毙敌晴空霹雳。
(四)题曹晏海先生
两臂似风车,
进退若舞蝶。
闪赚七星步,
腾挪九宫诀。
(五)题袁伟先生
雨打梨花遍地走,
风雷绞炮披挂手。
抹眉撩阴奔咽喉,
明掴暗腿钉心肘。
(六)题柳印虎、柳印召兄弟
你硬他也硬,
铿锵如铁。
你柔他也柔,
裹挂如棉。
顶抱掸提合跨缠,
沾粘连随归吞吐。
世人不知传统武术实战技击技艺久矣,即使当代一些所谓的专业或职业的格斗教官能了解传统武术实战格斗技艺者亦难得一见。就我所认识的当代健在的这些专业或职业的格斗教官,他们的技艺大都不全面,有些只是以擒拿为主,有些是以摔法为主,其所知所识距实战格斗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