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中的北汽新能源,如何保持向上的内生力?

日前,北汽新能源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公司2019年总销售150601辆,尽管其他车企的成绩暂时没有公布,但大概率看,北汽新能源继续夺冠中国新能源市场几无悬念。

然而,对于最早的布局新能源领域的北汽新能源来说,这并不是一份特别亮眼的成绩,甚至相比去年同期的自己,也只能算是勉强守住阵地。

当然,在市场下行,补贴退坡的多重环境因素下,北汽新能源完全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搪塞。但对于追求长期效益的北汽新能源来说,它显然不会如此“抖机灵”,这样根本不足以支撑它连续7年领跑中国新能源车市。

日前结束的北汽新能源长白山媒体沟通会上,北汽新能源正面阐述了2019年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思路。最早布局新能源,也意味着最早感受到市场变革带来的震荡,这样的背景下,北汽新能源如何持续保持向上的内生力。所有的新能源企业都在盯着这个跑在最前面的选手。

北汽新能源2019年取得了哪些成绩?

不久前,特斯拉Model 3价格跌破30万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有不少分析认为,特斯拉这是要逼死国产电动车的意思。

面对外资品牌的强烈攻势,唯一的应对措施就是品牌和产品向上突破。这必须要以技术作为核心支撑。从数据端反映的情况来看,北汽新能源很早就预见到了这样的市场形势。

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连庆锋表示:“截至去年6月(北汽新能源)累计已投入超53亿元,在营收中占比超过10%。持续打造达尔文系统技术品牌,全气候电池、大功率快充、智能温控、第三代超级电驱、I-Drive智能系统、无线充电等一系列黑科技。”

连庆锋还表示,在产品平台上,目前北汽新能源已形成BE11、BE21、BE22三大平台,覆盖了未来5年的30余款产品。

技术实力加持直接给北汽新能源的销量结构变化提供核心支撑。连庆锋介绍,2019年1-11月,北汽新能源共销售11.4万辆,中高端产品销量占比提升至90%。A级以上车型占比超过80%,与上年同比提高了64%。其中,EU系列销量超过8.8万辆,已售产品均价超过12万元。

这也是为什么北汽新能源与2018年销量持平的情况下,营收增长的原因所在。以2019年前三季度为例,其营收174.84亿元,同比增长78.64%,远高于2018年同期20.45%的销量增速。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北汽新能源中端产品比重不断扩大,但要与特斯拉等外资品牌正面对垒还需更进一步。从成本控制角度看,燃油车与电动车型价格差大概在5万左右,即电动车中端车型价格大概在20万上下。而现阶段北汽新能源的车型大多集中在20万以下,还有进一步跃迁的空间,来对抗特斯拉的末端产品。

现阶段,价格上能与特斯拉正面对垒的仅有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也只能是以“田忌赛马”的方式以上等马对位别人的下等马。于北汽新能源而言,将主销车型价格拉升到20万以上是必然事件,现在不过是在为以后的跃迁夯实地基,未来这个重任大概率会落在其高端品牌ARCFOX肩上。

尽管在价格上相对保守,但在盈利模式上,造车新势力与北汽新能源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后者除了C端用户的销量输出,亦有B端用户的贡献。

以换电模式为例,作为换电模式的忠实拥护者,蔚来汽车针对C端用户的换电模式尚有待市场检验,但北汽新能源针对B端的换电模式已经被市场认可。截至目前,它已在全国15个城市运营换电出租车1.6万辆,累计建换电站187座。这是稳定且可持续的利润收入,会持续不断给北汽新能源造血。

今年北汽新能源的重点是什么?

关于2020,北汽新能源强调,稳定销量依然是重中之重,其次是推进车电价值分离模式规模化运营。

销量方面,不同于外界一贯以消费群体划分市场的传统办法,北汽新能源创新性根据使用场景划分市场,将市场分成5个小模块,分别是国民车、出租车、网约车、智能驾培车、使用权交易。针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特殊性,这是比较务实的分解办法。毕竟现阶段电动车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针对不同场景采取不同措施能够最大化提高效率。

比如,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李一秀介绍,在电动汽车替换燃油车方面,A00已经达到96%,北汽新能源为其新国民车EC200规划了全年2.5万辆的销量目标。而针对这一群体用户,北汽新能源提出了“经济性+品质感;靠谱续航;多场景解决方案,快慢充兼容”的产品输出策略。

而在车辆使用方面,北汽新能源今年会重点保障车电分离规模化落地。从终极走向看,电动车的续航问题根本还是从技术上寻求突破,然而在过度阶段,车电分离依然是现阶段提高品牌体验,提升用户粘度的最优解。北汽新能源的处理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它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商业变现。

从消费利益关系看,车电分离在B端层面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此前北汽新能源尝试过C端用户的车电分离,但效果不太理想。蔚来汽车的换电站的利用率和用户接受度已经证明了换电站在C端层面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但李一秀表示,今年北汽新能源会重启车电分离对C端用户的供给,并且带来了全新的“玩法”,不妨拭目以待。

未来如何保持向上的内生力?

现阶段,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在由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可以肯定的是,持续到2025年,新能源市场基本完成了这样的驱动转变。

这一切,都建立在事实分析的前提之上,北汽集团技术产品与质量管理部部长李森认为,如果论材料成本,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还将有30%的下降空间,而内燃机由于油耗、排放法规的要求,成本将提升10%。二者一升一降之间,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而且从全生命周期看,在2025年,电动汽车会比内燃机成本更低。

在此期间,如何保持企业内生力是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不断向上才能保持领先。北汽新能源给出的答案是“梳理大BEIJING品牌架构,推出次时代SUV+1代产品,技术对产品赋能”的三步走战略。

产品层面,产品序列整合为7系、5系和3系,并且在2020年-2022年期间,先后投放基于现有车型升级的SUV+1代车型。

技术层面,纯电动汽车采用的811高能电芯,密度要达到280Wh/kg,无模组电池包系统密度200Wh/kg;全气候电池,在-10℃下,衰减要小于9%;150kW的超级快充,充电10分钟可行驶150km;另外三合一电驱动实现深度集成。三电成本在2019年基础上下降30%;能量密度提升15%;快充时间提升到10分钟可行驶260km;准固态动力电池装车。

通过技术赋能产品,带动品牌向更高的层次跃迁,是市场的终极走向,北汽新能源的处理没有任何问题。唯一不确定的是,在过渡阶段,针对C端用户的换电模式尚需时间验证,且看北汽新能源会给出什么新玩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