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母亲

避难东瀛的日子

1911年5月华夏大地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清朝政府濒临垮台,广州起义,保路运动接连发生,革命浪潮正滚滚紧逼北京城……就在此时,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传来呱呱哭声,一个女婴诞生了,她就是我的母亲刘厚端(字初容)。

  母亲的出生给这个书香门第带来了许多欢乐。母亲的祖父是著名小说家《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铁云);母亲的外公是国学大师罗振玉(雪堂),刘、罗二人在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上有着开创先河的功绩,在其他方面也作出卓越贡献,均载入史册。母亲的生父是刘鹗第四子刘大绅(季英),一位赴日留学生;生母是罗振玉的长女罗孝则(孟实),端庄淑贤的大家闺秀。母亲作为家学渊源深远家庭的长女,自小就受到家人和亲朋的宠爱,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

后排左起: 罗振玉五媳商静宜  三女罗孝纯  长外孙女刘初容  侄女罗守巽  长孙女罗瑜   

     前坐者 罗振玉夫人丁大年 立者 三孙罗绳祖

  是年,由于国内时局动荡,罗振玉接受了日本朋友的建议,于十月初携带家眷赴日本避难。据《罗振玉年谱》第43页记载:“时乡人(即罗振玉)与王(即王国维)、刘(乡人长婿刘季缨)三家上下约二十人”东渡。在天津上船时“船舱已满,权栖货舱中,途中风浪恶,七日乃达神户”。母亲此时出生仅5个月左右,就经历了远赴异国他乡的长途跋涉,不知是否预示着她一生的坎坷?

  母亲一家在日本京都时,起初居于田中村,后来移至神乐冈,再后罗振玉购地自建永慕园楼房四楹,书仓一所。此后,罗、王、刘、罗四家“比舍相居,隔篱呼答,皆作乡音。”(此时,雪堂公季弟振常亦携眷东来)虽侨居异国,却有“世外桃源”之感。大人们都忙着研究学问,孩童们也避免了战乱之扰。母亲在日本时期,玩伴甚多,除胞兄厚滋外,还有罗振常家庄、静、慧三姐妹,王国维家潜明、纪明两兄弟,以及在日本出生的罗继祖(罗振玉长孙)等。

  四年后(1915年)季英公携眷归国,母亲随父母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多地居住。

阳伞下的母亲

私塾读了八

  母亲从来没有进过洋学校,她在填写履历时总是带着调侃的口吻说:“我的学历是八年私塾”。

年轻时的母亲

  其实,那时洋学校已有所开办,倡导者就是有中国现代教育之父称号的罗振玉,他首创了中文的《教育世界》刊物,创办了苏州师范学堂…… 然而,雪堂公对自己孙辈的教育却有着不可理解的抵触想法。他的长孙罗继祖也没有上过洋学校,一直带在身边培养教育。继祖的父亲罗福成对孙子上洋学校也持否定态度……母亲作为罗振玉的第一个孙辈——长外孙女,不让她上学校自是必然,而且很可能这就是罗振玉的”旨意”。

据笔者所知,母亲青少年时期与外公罗家交往甚密。我手头有多幅照片,可以证明。如母亲与罗振玉长孙女罗瑜(完白)合影、与罗振玉夫人丁氏及女眷们的合影,与罗振玉的三女罗孝纯、五媳商静宜、侄女罗守巽一起游旅顺口的照相等。从照片上看母亲容貌佼好,衣着得体,生活是相当富裕的。

母亲和表妹罗瑜

 母亲和堂姨罗守巽

母亲的学历是“私塾八年”。按一般推测,六岁入塾,学八年即十四岁,正是母亲的儿童少年时期。母亲的私塾老师是谁?无从考察。 八年私塾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化程度?按年头算应是初二、三,但从实际看其数理化肯定达不到当代初中水平,而文史哲知识肯定高于现在的高中水准,甚至更高。据舅舅们说母亲会作诗,但已无觅处。令母亲终生遗憾的是家里六兄妹,除自己以外都是大学本科学历,三哥和四弟还是研究生,唯母亲是私塾生,不知这应怪谁?

母亲赠送兄嫂的倩影,竟用英文题照。

  母亲十六岁生日时,拍了一张划船的照片。厚滋舅为此题诗二首,正是她少年时快乐悠闲生活的写照:

《为端妹作题影》

谁说神仙事渺茫,人间何必感苍桑;乘槎从此寻天女,洗盏银河泛寿觞。

淡然空水绿空蒙,小艇兰桨系缆红;疑共神仙飞去也,翻身却在画图中。

母亲和弟弟妹妹合影

相夫教子为人妻

  母亲是在1933年结婚的,时年22岁。婚礼在天津举行,场面十分宏大热闹,不逊于现代婚礼。笔者手头的一张结婚照就足以说明。

盛大的婚礼合影

  父亲朱慰泰(字右民,又字守一)是江苏泰兴人,1912年生,家道还算殷实,朱家是泰兴四大姓之一,在城里开有钱庄,乡下还有土地。但父亲早年丧父,十余岁就只身北上,投靠天津舅父蔡仲琦,白天在金城银行当练习生,晚上在青年会学会计、英语。

  母亲曾和我们说过老朱家提亲的事:她说男方第一次托人来说媒,被外婆罗孝则一口拒绝,理由是门户不当,嫌父亲家不是书香门第;后来知道是蔡仲琦的外甥,就松口了,蔡仲琦当时是华新纱厂的股东,家住天津山西路耀华里,也算是有身份的人家。但外公有个条件:不许相亲!(即男女双方婚前不能见面)还说:“我家闺女样样都好,就是一个缺点,是大近视眼。只要你们同意,八字合上就算定了。”其实,蔡舅爷爷早就打听到刘家大小姐纵不是天仙,也绝非残疾,一口应允。这就是我父母的包办婚姻经历。

手工着色的四十岁照摄于天津

  母亲和父亲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生下了我们七个兄弟姐妹。大姐朱骏4岁时因病夭折,其余六人均长大成人。大哥椿龄,因属牛,小名叫大牛。其余三兄弟依次沿用,各为二牛、三牛、四牛。抗战胜利那年生下个女儿,初时叫美龄,解放后改名梅龄。此女是大名鼎鼎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接生的,林为母亲作了结扎手术。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二年后又生下最小的九龄妹,那是1947年初夏。

父母和我们三兄弟1944年于北京

              劳其筯骨甘当工人

  解放前,父亲在北京太平保险公司就职, 从小职员做起,一直当到襄理兼总稽核,收入较丰,足以养家糊口。母亲就是全职太太,一边相夫教子,一边掌管家务。那时家里有一位保姆,姓赵,我们叫她赵妈。另一位男仆是拉人力车(后改蹬三轮车)的,也姓赵,我们就叫他拉车赵叔。但解放后,保险公司倒闭,父亲失业,外公家经商失败,损失惨重。为谋求生路,父亲跟随外公一家南下,欲在苏州、杭州、上海等地谋职。几经波折,工作虽有了,但收入当然大不如前,甚至到了入不敷出地步。为养活这一大家子,母亲只有靠变卖财物补贴家用。记得我上初一时,她托亲戚黄三舅到岳王路市场去卖东西,起初变卖手饰,后来卖物品,父亲的皮袍子,夜光表都卖了,再后来就变卖生活用品,连家里摆设的一对景泰蓝花瓶也卖了。记得我还到东坡路古旧书店去卖过一本“孔庙碑”帖。十多年下来家里穷得一塌糊涂,几近家徒四壁了。

两张大家闺秀的小照

  母亲从小养尊处优,四体不勤,结婚后还是千手不动的大姑奶奶。我家南下后赵妈和赵叔都没有跟来,其实我们也雇不起佣人,一切家务都是母亲做。不会做就学,从洗衣吊水到买菜做饭,从收拾打扫到缝补衣衫,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母亲天天为全家倒马桶,那硕大的马桶先要从楼上拎到楼下,再穿过几道天井,拎到大门口,待农民兄弟粪车来倾倒后,还要当街把马桶刷干净。这对普通家庭妇女来说不算事,但对从小缺乏锻炼的母亲来说可谓是脱胎换骨的改造了。倒马桶这活儿母亲不愿让我们兄弟干,她觉得这是女人家做的事。

  母亲受了我们的拖累,无法去工作,她就想法找活儿在家里干,挣点钱以补家用。母亲年轻时学过绘画,会绣花,会做缝纫。我手头有一本母亲的描花本,本子有四开大,几百页厚,边上还编有英文字母。我记得抗战胜利后,她曾和朋友们合开过天襄女子工艺社,搞一些工艺品向国外销售。赚了点钱买了几台美国圣加缝纫机分给大家。那缝纫机是长梭的,比较老式,我家那台一直用到50年代中才被淘汰。起初,母亲为别人缝补衣裤,做小孩的衣服。后来就自编讲义,教起了裁剪。(母亲的裁剪讲义是我帮助刻印的)她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女青年。记得有富阳的阿英,有象山的陈波,这些徒弟后来都在家乡成了“万元户”。母亲教裁剪是未经登记的,是私下的,但为生活所迫也只有明知故犯了。一天,家里来了一群人,自报家门说是工商局的,一顿责骂后就动手抬缝纫机。母亲心虚,自知理亏,无从反驳,眼睁睁的看着好不容易买的新缝纫机被没收,从此教学生裁剪的事再也不敢干了。

母亲和她的女徒弟

母亲凭着“八年私塾”的文化底子,常常帮助居委会、居民小组做点事,居委会对她印象很好,知道她家庭困难,就介绍她去大众帽厂工作,当了一位名符其实的缝纫工。那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但好景不长,父亲病倒了,她只好重归家庭。父亲离世后,她才到居民区办的缝纫小组去工作,每月只有十几元工资。开始时做些简单的衣裤,后来专门锁扣眼兼记账开票。她十分喜爱这份工作,称缝纫组是“老来乐“,”穷开心”;她更珍惜这份工作,直到母亲心脏病发作住进铁路医院抢救时,她还叮嘱我们兄弟,不要把她的工作辞掉。其实那时我家的经济情况已好转许多,六个孩子都有了工作,都成了家,不用母亲再去如此辛苦了。母亲在缝纫小组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年,她常常自豪地说:“我现在是工人阶级的一员了!”(下照前右二为母亲)

母母亲和缝纫店的同事们

                         爱心与孝心

  母亲把我们六个孩子拉扯大,我们个个都争气。其中两个大学本科,两个师范毕业,一个高中,一个初中;从职称看,四个副高,一个中级,可谓“英出”了。母亲曾告诉我,她教育孩子就是四个字——“恩威并济”。确实如此,记得小时候在北京西京畿道2号住时,一天爸妈出门了,我们哥儿四个玩骑马打仗,武器就是老爸的木手杖,结果把手杖柄儿打掉了。爸妈回来后,罚我们跪,一溜儿地跪了四个,大约有半个小时,还是赵妈说情才饶了我们。罚跪好象是母亲最严厉的惩罚了。她没打过我们,我们有孩子了,她叮嘱我们“打小孩不能打头,只能打屁股。”还说“吃饭时别骂孩子,”“孩子哭时,别喝令不许哭”等等。如今琢磨这些话均不无道理。

母亲和挿队的小女儿

母亲和二孙子

我上初二以后,已成为家里的重要劳动力,挑水,背米等重活儿都是我干。(因大哥在外地工作,后来住校就读,)一天我和母亲去买米,看到有个老头儿卖胡琴,我不知怎么大了大胆子,向老妈提出买胡琴的要求。出乎我的意料,母亲竟答应了,花了三千元(旧币)。从此二胡成了我的好朋友,至今我年过八旬,还会拉几下胡琴来娱乐晚年生活呢。母亲对几个孩子一视同仁,没有偏心谁。要说有偏心,小时候偏心老大,那是因为孩子少,“物”以稀为贵。我们长大后,对老四柏龄,老小九龄多了些关爱,因为一个最早下乡支农,一个去宁夏插队落户,吃得苦头最多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兄弟长身体,或初入职场的时期,也是国家和家庭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我常会感到胃里“刮”,总是饿,母亲就会给我开个小灶,吃“养油蛋”。她把鸡蛋打开倒进水里煮,蛋熟了放一小勺猪油,一点酱油,吃下养油蛋,胃里就舒服多了。我们哥儿四个都分别享受过母亲的小灶,“养油蛋”的滋味让我们终生难忘。

  母亲既爱子女,也尊敬长辈。外公在世时,和我们住斜对门,几个舅舅都不在杭州,母亲每天都要向老人家请安,嘘寒问暖,有一点好吃的,首先想到的是外公。五舅厚祜有一首诗就是记录了母亲的这片孝心。

诗云:

  早晚趋庭问著书,中郎有女对门居;

  盘飱每憾无兼味,瓶汲携来双鲤鱼。

原诗注:大人与伯姐共往杭之清波巷,对门而居,早晚趋庭,每以食淡为忧,一夕,携双鲤鱼来为大人佐膳。此五十年代事也。

  我家南迁时,奶奶留在天津叔叔家,爸妈十分挂念老人,但又无能力奉养。母亲常和我们说,这是她的一块心病。还说等条件好些时,一定要接奶奶到杭州来住住。

1967年母亲赴宁时与罗守巽夫妇合影

                    久病面前有贤妻

母亲的愿望被残酷的现实打破,1962年春节后突然接到父亲单位从上海发来的急电,说父亲因脑膜炎住进了医院。母亲交代我们几句就只身去了上海。从此父亲的病反复发作,最后查出是患了恶性脑瘤,只有开刀一条路。1963年父亲在上海华山医院做了开颅手术,那些年,母亲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父亲原租住在一个过街的阁楼上,上下楼要爬梯子,从地板上开的方洞进出。母亲那时已经发福,是个胖子,爬梯子十分不便;后来又租借了农民平房,屋内阴暗潮湿,地面竟是泥地。在父亲生病期间,母亲不仅是全职太太,更是全职护工,要管吃喝拉撒,还要陪诊就医,煎药喂药,身体劳累还不算,精神负担尤其沉重。那时虽然我们三兄弟已经工作,但还有老四和老小两个在农村,梅龄还在上大学,月月前吃后空,有还不完的债务。术后父亲在单位劝说下提早退职,回到杭州休养。

父亲术后在杭休养时与母亲留影于清波街老屋

一年后,父亲身体渐渐好转,生活基本能自理了。母亲催促父亲给奶奶写信报告平安,然而,脑子开过刀的人总不如常,行动也迟顿,信纸上写了许多“母亲大人”,再也写不下去了。母亲终于下了决心,让父亲到北方去一趟,以了却父亲和自己十余年的心愿。但因经济原因,出不起路费,母亲无法陪伴。只好一路上安排亲友逐段接站送行。父亲经过上海、南京、终于到达天津见到奶奶、舅爷爷和叔叔一家,了却了十余年的夙愿。

1968年11月父亲因脑癌复发,离我们而去,母亲悲痛欲绝,写下这样的挽联:

卅余年结发恩情奈泪尽牛衣 方盼到儿孙贤孝 满期共乐桑榆 朝露溘然君竟去

整五载陈疴痛楚 忆缠绵病榻 最难忘开眼吞声 纵有他生缘会悼亡先赋我何堪

此联不仅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深厚情感。更展示了母亲深厚的古文功底。

   祖孙三代最后一张合影 1968年摄于杭州清波街旧居

                  遭遇十年文革

  母亲的性格爽朗,办事果断,遇事时不失冷静,总能从容应对,娘家人都尊称她“大姑奶奶”。个中有尊敬也有钦佩,当然有时也会是调侃,母亲总是一笑了之。

  最让母亲难熬的日子应该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了。1当时母亲在上海,闻风连夜赶回杭州来清理旧物。家里的古书、字画、旧照片不少,还有一些解放前的股票凭证等等。母亲和我一同处理“四旧”,卖的卖,烧的烧,撕的撕、毁的毁……当时,线装的四书五经当废纸卖二分钱一斤,收废品的人还不要书套,仅书套就剩了一大麻袋。家藏的《老残游记》二稿照片也当“四旧”撕了。最让老妈棘手的是祖上留下来的一些手抄本书籍,如刘鹗传下来的《周氏遗书》等。这些东西都是文物,毁坏就再不能传世了。老妈让我去文化局打听,让四弟到图书馆咨询,最后决定赠送给浙江图书馆,现在《周氏遗书》已编入浙江省善本书目,成为国内孤本。

母亲心里记挂着病中的父亲,第三天就赶回上海。后来得知,单位的红卫兵那晚曾派员来我家“侦察”,只要楼上有什么动静,大队人马立即出动抄家。好险!那不堪回首的文革,让我永生难忘。

再穷也要开心

  母亲是个乐观的人,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她能保持良好心态,不怨天尤人,有时还会和我们开个玩笑,制造快乐。记得当年母亲一次吃粽子时,误把咸盐当白糖,她没有隐瞒这次“事故“,反当笑话讲给我们听,逗得大家笑了半天。家里买不起像样的零食,母亲就买些便宜的葵瓜子、蕃薯、螺蛳给我们吃,美其名为“穷人美”。母亲从不忌口,她爱吃肥肉,特别是自家做的四喜肉。母亲会抽烟,虽然烟瘾不大,但也不肯戒。到了晚年还照样吃肉照样抽烟,她说:“活着就好好享受,什么也不敢吃,做人有什么意思?”还说,“就算得心脏病,死起来快点儿,不会拖累你们子女。”

  母亲的厨艺是不错的,平时做家常菜还显不出来。有一年,我单位同事轮流坐庄,请客吃饭。母亲为我出主意并亲自下厨烹饪,这顿饭吃得同事们夸了好几年。菜单是:狮子头、四喜肉、八宝菜、葱焖鱼最后一道是“百鸟朝凤”汤。这几乎就是我家传统年夜饭的菜谱了。母亲做菜的手艺是向我外婆和我奶奶学来的,应属淮扬菜系。红烧狮子头又名“粘肉”,讲究的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四喜肉也叫“扒肉”,口味与做法和杭州的“东坡肉”相仿。“百鸟朝凤”就是鸡汤里下饺子,现代人都知道,但那时却鲜有人知。母亲还会做“霉黄豆”,把煮熟的黄豆放在蒲包里,再置于温暖的火炉旁边,十天左右,黄豆长毛了,发出特殊的香气就可吃了。吃时要放上佐料和麻油。但母亲没有把做臭豆子的诀窍传下来,真是可惜。母亲还会做苏北点心,如包饼和粯(xiàn)子粥,这是父亲的最爱,但父亲过世后再没有做过。

                     母亲的信仰

  我上初一时,学校发下一张表格要填写,其中有“宗教”一栏,我问母亲,这怎么填?母亲略想了一下说,你填“儒教”吧?我不懂儒教是什么,连儒字都不会写,母亲代我填了。从此“儒教”在我脑海里留下不灭的印象。

  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真的是信奉“儒教”的。她所说的“儒教”,就是“儒教”的最后一个分支——太谷学派。母亲的祖父刘鹗、父亲刘大绅都是太谷学派的拜门弟子,一生信奉儒学,一生研学儒学,太谷学派已成为老刘家的家学,刘家的兄弟姐妹都是太谷学派的弟子,就连我们小时候,父母也教我们吟诵学派师长的诗作,如《登虎丘怀古》等。

  母亲有空时常常吟诵学派诗文,还告诉我们危难时可背诵学派格言:“知天命知在躬……知太和之气之在性……。”还说这是获得学派真传的钥匙。母亲笃信太谷学派,关照我们子女说父亲和她火化时,一定要在手心或衣袋里放一小纸条,上写“归群弟子”字样,这样在天上就可以找到师门了。

  母亲为敦促自己和家人修学,把学派训言绣成匾额悬于客厅上。训言是:“敬先进如伯叔,视同学如足手,有难同拯,有疑共释,有食分饱,互助不遗余力,有误同纠,闻过顿起戒心,从此同德同心如同一家。”这是门人弟子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训言字体是隶书,母亲用黑色丝线一针针绣成,针法细密,苑如墨书。

母亲手绣的师长训言

我想,母亲的这一信仰就是她人生力量的源泉,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她会按师长的教导修心养性,待人接物的。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坦荡的,是值得尊敬的,是必须感恩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托她老的福,子孙们都安好,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愿父母在天之灵能够安息。

2016年秋作于杭州嘉绿苑

——发表于 山东画报社《老照片》第11 并选入《老照片·我的母亲》温情系列丛书

(0)

相关推荐

  • 罗福颐父亲罗振玉《雪堂藏印》鉴赏之“冷门就不是好作品?”

    罗振玉 (1866-1940) ,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善书法,是创以 ...

  • 阳新名人录

    罗冠国 (1903-1935) 罗冠国,又名罗乃铭.罗家泰,化名鲁连,1903年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福寿镇叫罗家大港坪.罗冠国的父亲罗友林,勤劳刚直,嫉恶如仇:母亲心地善良,秉性温和.父勤于外,母佐于内 ...

  • 为什么赛罗奥特曼一开始不知道赛文奥特曼是他的父亲?

    赛罗奥特曼自从出现之后,就获得了很高的人气,而且他超强的战斗力,也让大家眼界大开,直呼原来奥特曼还可以这样.但是,在超银河传说中,大家注意到了没,赛罗奥特曼一开始,并不知道赛文奥特曼是他的父亲. 而当 ...

  • 《东方诗苑》孙琰‖感念母亲做的腊八粥

    腊月的风 从冰窟里钻出 在茫茫的旷野咆哮 在干枯的枝头怒吼 在长江头肆虐 在黄河滩停留 今天是腊月初八 我想起了小时候 母亲做的腊八粥 盛一碗,冒着热气 吃起来,香甜可口 那时候,家里很穷 住的是茅草 ...

  • 申甲斌:感念母亲

    感念母亲       平凡人生中总有一些事情,每每回想起来,让人魂牵梦绕.刻骨铭心.十年前的一天,我给远在家乡的父母电话问安,电话是母亲接的,相互间问心之后,母亲说:'你寄回的几千元钱收到了,我和你爸 ...

  • 【原创】内蒙古|姜霞:中秋感念母亲

    原创作者:姜  霞|内蒙古阿拉善盟 中秋感念母亲 天池的云莲是母亲缝制的裙裾 向上的草叶是母亲手工的鞋子 翻新的图画是母亲拼接的布艺 丰富的食材是母亲酱香的百味 古老的月亮哟是母亲魔法的花馍 那勤劳的 ...

  • 【诗艺国际】连 春 | 鹧鸪天•感念母亲(外三首)

    ▼ 鹧鸪天·感念母亲(外三首) 作者/连 春 [作家/诗人风采] [作家/诗人简介] ★ 连春,原名:李春莲,物理教师,退休后学习诗词,有诗文在微刊.纸刊发表,辽宁省本溪市诗词学会会员. [作家/诗人 ...

  • 一位母亲的教子金句,价值万金!(父母必读)

    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快乐幸福,健康长寿! 妈妈说: 我要你做的,是一个贵族,而不是暴发户. 贵族和暴发户的区别在于是否懂得道理. 所以无论你多么富有,无论你在什么地方, 都要悟道习德, 只有这样,你才能 ...

  • 母亲节献给母亲——李亮

    多年前的清晨,妈妈 你弯腰采茶如同三月的孟母 粘满露水的双手 馨香而鲜亮 多年前的山中,妈妈 你弯腰砍柴如同一幅油画 杜鹃花樱桃花瓜蓬子花 不及你担柴而归的笑靥 一个冬天的温暖 来自红肿磨茧的双肩 多 ...

  • 感恩父母(4)/ 母亲节说母亲

    ​ 万万没想到,合肥的大发展,竟然牵连到了我的老家. 我的老家离合肥百里之遥,在庐江县郭河镇郭河村,村庄毗邻街镇,交通方便,屋前方塘百亩,柳树环绕,风景秀丽. 这块风水宝地,我们王家在此繁衍生息百多年 ...

  • 思念母亲/写在母亲节(格律诗一组)

    前言: 和风轻拂,阳光明媚.当满目姹紫嫣红百花艳,杨柳轻摆绿丝绦时,迎着初夏的绚丽朝霞,伴着鸟语花香,母亲节,又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遥看天际边那火红的朝阳,成为为母亲节点燃的耀眼烛光,兰天下又回旋起祝 ...

  • 明日母亲节,一首《女人花》献给天下母亲,祝所有母亲永远如花!

    明日母亲节,一首《女人花》献给天下母亲,祝所有母亲永远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