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杂谈系列(7)——红山阴线内“非”字纹探讨(四)(修訂3.0)
上次谈了一般的“非”字纹,都是加工时候留下的。并且画出了示意图。
下面這兩張示意圖,上图是“坨辊”,下图是“坨轮”。


我们结论是:在等转速的情况下,“坨轮”的线速度比“坨辊”高很多很多,其加工效率也是“坨辊”的数倍或数十倍,磨损损耗也比“坨辊”小多了。事实上,古人却是选用了“坨辊”加工,而没有采用“坨轮”加工。这说明“坨轮”因为某种技术原因,不能做到和“坨辊”同样的线速度,所以效率不高,故被弃用(精修的时候应该是用细腻的石头手工轴向打磨,也不是用“坨轮”)。
在这个结论上,我们进一步研究“坨辊”。
古玩鉴定很多是讲究证据的,如:包浆啊、沁色啊、土蚀土咬啊等等历史留下的印记。但是,有些情况是缺少直接证据。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逻辑推导出一个正确结论。就像是科学定理的推论一样。在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定律上,推导出来一个新的定律或推导出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事物。科学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第九大行星的发现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
我们已经从“非”字纹的加工痕迹上,推导出加工工具“坨辊”。我们继续推导:“坨棍”直径是多少?
看一下国博藏中华第一龙 。据报道, 高26厘米,龙体横截面,短轴约2.3,长轴约2.9厘米。

下图:龙横截面选长轴2.9厘米,按比例可以计算出龙嘴下方细阴线宽不到1毫米。

请看下面的这一张图,根据阴线宽度和深度推导出“坨辊”直径在不到2毫米,绝不超过3毫米(因不能上手,粗估阴线的深度)。


这篇我们推导出“坨辊”的尺寸。这个很重要,它影响下一步的讨论:“坨棍”是如何加工“非”字纹的,以及“坨棍”的材料。
上一篇:收藏杂谈系列(6)——古玉的“壳”
下一篇:收藏杂谈系列(8)——红山阴线内“非”字纹探讨(五)
精品欣赏——少见蓝色的红山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