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一个被“仁义”坑死的春秋霸主!
宋襄公:被仁义害死的春秋霸主。宋襄公的仁义:敌人渡河不打,布阵未稳不打,结果被人一箭穿股!
1/半渡而击
战场上的敌我双方,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所以,胜利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求胜,各种兵法战术,甚至阴损诡计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兵家所云的“反间计”“美人计”“瞒天过海”“借刀杀人”等等,皆是也。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隔河而战时,比陆地平原之战要困难得多。隔河而战时,如此以最少的损耗换取更大的胜利,古代军事家对此就有深入探究。比如,兵圣孙武子在其《孙子兵法》中就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孙子·行军篇》)
孙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敌人渡水而来,不要在水里应战,而是应该在岸上等着,等他刚渡过一半再打,这样最好;如果你想和敌人交战,敌人还没渡河,你不要在岸上等着,离远一点,不然敌人就不肯渡河了。简言之,就是“半渡而击”。
半渡而击,是指当敌人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时,再去歼灭它。因为,敌人有一部分已上岸另一部分部还在渡河,这时候向此时敌方发动攻击,敌人就会首尾不接,行列混乱,这时最易被击溃。
2/潍水之战
“半渡而击”的成功战例,最早见诸史料的,当是春秋末期齐人田穰苴率军击退晋、燕联军之战。当燕军欲从黄河南岸退到黄河北岸时,田穰苴就是在燕军渡河进程过半时发动攻击的,结果燕军大败,田穰苴率齐军乘胜追击,收复了所有的失地。
“半渡而击”最精彩的战例,当数淮阴侯韩信击杀西楚名将龙且的“潍水之战”。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经典之战。
公元前203年,韩信奉汉王刘邦之命率兵攻打齐军,齐王广向项羽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兵20万救齐。两军还没会合时,有人建议龙且按兵不动,深沟高垒,叫齐王广派人通知所有齐城坚壁清野,使韩信的部队“无所得食”,从而“不战而降之”。但是,龙且一向瞧不起韩信,自以为战胜韩信毫无问题,而且战胜了就可以得到一半齐地的奖赏。在重赏的诱惑面前,龙且拒绝采纳任何不战的意见。
不久,齐楚联军与汉军在潍水(山东淮河)两岸对垒。韩信命令部队在夜色中悄悄用上万个沙包壅塞潍水上游,第二天,引诱齐楚联军渡河而战。骄傲轻敌的龙且不知是计,欲率部渡河,韩信命令汉军假装不敌,逃离河边。龙且这下更是肆无忌惮,一边对部下嘲笑韩信胆怯无能,一边亲自率领大军渡河追击汉军。
韩信见楚军渡河,待龙且大军渡河近半时,就下令士兵扒开水坝,河水汹涌而至,龙且军死伤无数,没死的也一下子乱了阵脚。韩信见对方阵势已乱,率兵攻打对方已上岸的先头部队,斩杀龙且,齐楚联军大败,韩信乘胜追击,俘虏了齐王广,与汉将灌婴、曹参等将领平定齐地。
遂战,与信夹潍水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史记·淮阴侯列传》)
3/襄公让国
这样事半功倍的“河战之法”,有人却弃之不用,而是等敌人全部安全渡河,并布好阵势后,才命令手下的士兵出战,结果,惨遭败绩,连自己的屁股也被敌人射中,第二年就一命呜乎了。这个人就是自命仁义之师、不肯乘人之危、曾经跻身“春秋五霸”的宋襄公。
宋襄公,子姓宋氏,大号宋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为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所出,因此,宋兹甫是嫡子。宋兹甫有个庶兄名叫目夷,其母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
宋兹甫的道德品质并不差,这从他“让国”一事上就可以看出。宋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2年),宋兹杜的父亲宋桓公病重难医,开始交代后事。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宋兹甫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宋兹甫却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庶兄目夷,他说目夷不仅年长于己,还贤于己。
但是,目夷也拂了弟弟的好意,不愿接受这项重任。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最终,宋兹甫以嫡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
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三月,宋桓公病逝,太子宋兹甫即位,成为宋国的第20位国君,是为宋襄公。宋襄公主政后,立即召回庶兄目夷,并封其为相,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4/春秋首霸
宋桓公在位时期,多次参加诸侯盟会,曾出兵援救郑国、邢国,安定周王室。身为继任国主,在那个靠拳头说话的时代,宋襄公也想自己装扮成一个有为的君王。结果机会来了。这个机会来自邻国的有“春秋五霸”之首之称的齐桓公公子小白。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姜姓齐国第16位国君。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齐桓公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促使齐国逐渐强盛。在位期间曾九合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屡受周天子赏赐。
宋襄公即位不久,其父宋桓公还没来得及下葬,就收到齐桓公会盟各路诸侯于葵丘的邀请。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盟约的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葵丘之会上,宋襄公还接受了齐桓公委托:让他日后照顾好齐国的太子昭。正是齐桓公的这份嘱托,为宋襄公日后的“霸业之想”埋下了伏笔。
5/小国之君
一代霸主齐桓公,早年英雄神勇,晚年却昏庸无比。管仲去世后,他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人,齐国一片混乱。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桓公病危,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没有一个人床前尽孝,却各率党羽争位。齐桓公病死后,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67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也没人关心,一代霸主如此死去,实在令人心寒——原来,这世上本来就少有什么完美的人生。
齐国大乱之际,齐国的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是为齐孝公。
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也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宋襄公不听。事实证明,目夷确实贤于慈甫,站得高,看得远,遗憾的是,他的好建议宋襄公却难听进去,结果是令自己受辱。
宋襄公不顾兄长的规观,执意在鹿地会合诸侯。宋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想借以攻取宋国,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宋襄公才被释放。
6/败于仁义
宋襄公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这让他心里很不爽,就决定攻打郑国。目夷又来劝阻,但是,宋襄公仍然听不进哥哥的良言相劝,并于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亲自领兵攻打郑国。郑国不敌,便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只好撤军回防。宋楚两军队相遇于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当时的情况是,宋弱楚强,就连普通士兵都能看出,双方硬拼,吃败仗的肯定是宋军。唯一能取胜的机会,就是趁楚军半渡时发动攻击,或可以弱胜强,转败为胜。前提是,要引楚军渡河。果然,自恃强大的楚军不待宋人使计,就开始主动涉水渡河,向宋军冲杀过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目夷赶紧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但是,宋襄公却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又建议说:“现在可以进攻了。”宋襄公又说:“等他们布好阵后再打。”楚军布好军阵后,便一冲而上,大败宋军。混战中,宋襄公的卫士战死,他的屁股(大腿)也被楚兵射伤了。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大家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不仅不知悔过,却反来教训国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宋襄公的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人们还能说什么呢?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目夷官拜左师、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左传》)
泓水之战的结果是,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国的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泓水之败,目夷仍耿耿于怀,抱怨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还说什么君子之道!真的按襄公你说的做,就去当奴隶服侍算了,何必还打仗呢?”
7/千秋评说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为保“仁义”之名,既不注重实力建设,又缺乏必要的指挥才能,最终覆军伤股,为天下笑。泓水之战也标志着自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的“礼义之兵”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的崛起。正如《淮南子》所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小儿),不获二毛(老兵),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泓水之战失败以后,宋襄公撤退到宋国襄邑的行宫里养伤,次年夏季,宋襄公因伤痛发作不治而死。宋襄公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
虽然如此,宋襄公仍是个颇富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大有两极分化之,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
那么,在你看来,宋襄公式的“仁义”,站在历史或现实的角度,该当作何评价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